《财经网》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2期

编辑推荐

地方审计凸显中国债务困境

彼得·塔尔·拉尔森:路透Breakingviews专栏作家

中国的债务问题越来越精确了。一项期待已久的地方政府借贷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各级省、镇和乡政府积累了大概17.9万亿元的债务。如今,北京方面需决定为哪些债务撑腰,其做法将提供一些有关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杠杆的重要线索。

从表面上看,该审记报告暂时还不至于引起恐慌。虽然地方债扩大了,但截至2012年底,全部政府借贷加起来还不到GDP的40%。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或有债务和中国原铁道部的债务,但这些债务依旧是这个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负担的一部分。

但这种分析忽略了几个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得非常快。国家审计局承认,自2010年底至今,城市和镇政府贷款以每年近20%的速度攀升。第二,这些债务多数都是短期的:超过40%的地方债需要在2014年底前偿还。实际上截至2013年6月底,已经有超过1万亿元的债务逾期了。

当然,指出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中国领导人仍可以跟过去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鼓励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继续展期贷款。但这只会鼓励地方当局怀揣央行永远不会让它们违约的隐形承诺,寻找创新途径借贷。

若真的要让市场力量在信贷定价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局必须作出决定,哪些债务它愿意支持,哪些债务它想放手。这一过程很可能是混乱的。但事关这一过程,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回答: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靠日益增加的杠杆?当局解决地方债的意愿可以提供某些线索。

《财经网》博客正确认识改革与增长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一周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公开讲过一段话:“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就转不过来、调不过来。”

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讲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是多少,但它非常清晰地点出了改革和增长速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想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就必须要牺牲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如减杠杆、去产能。加强对国企治理的管理,加强对地方财政和投资的管束,清理银行影子业务等,无疑对经济增速影响是负面的,特别是短期对增长影响会立竿见影。但这种阵痛对长期是有大利的,它降低了未来经济的“尾部风险”,增强宏观的稳定性,是值得的。

再比如,另一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有提振效果,如放开二胎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提振内需;简政放权、放开创新,能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率。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会比较缓慢,需要一些时间的累积。

所以,现实中可能会出现改革对增长速度的正向影响不能对冲掉负向影响,在某些时间段不能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效果,从而在改革前期出现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这是非常正常的。

中国现在最应避免的是:为保增长把减杠杆推迟了,而对经济增长正向效果的结构性改革没有跟上,就浪费了改革的最好时机。

从劳动力供给看,2012年中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首次出现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关闭了。

从劳动力需求看,经济吸收就业的能力并不疲弱。今年前十个月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经超过今年就业计划。这说明由于服务业增长很快,目前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可能正处于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现代服务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可以预计这种弹性的增长还会持续,这也是经济向更均衡的成熟经济体转型的过程。

应对减杠杆和去产能,中国手中还有牌。比如,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债务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如果我们利用好仍处于健康状态的中央政府的表,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逐步有序地转移至中央政府的表上,统一进行债务重组。

先转移杠杆,再进行去杠杆,如果组织有序,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无序相互践踏,将有效缓解流动性紧张,可以降低存量债务系统循环的成本,也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裕的流动性。

所以至少在最近两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要保持适度的弹性。未来中国宏观政策考虑的方向,并不是要关死流动性的闸门,而是让流动性改道,流向效率高的部分。为此,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庞大的存量债务重组。

未来两三年,中国可能要考虑有序地允许以下三件事发生:一是允许僵尸企业关厂和破产;二是允许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地方在建项目下马缓建甚至停建;三是允许僵尸信用终止。现在的状态是大量的增量资源被无谓地消耗在这三个方向。终止僵尸信用的后果是经济短期下行的力度加大,资产价格的下跌,但应对这种状态的政策空间非常充分。

《财经网》消息

多地房价调控目标不达标

【财经网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三个月同比涨幅在20%以上。

迫于房价调控目标的压力,2013年四季度以来,多个城市调控升级。但从综合数据看,一线城市完成房价调控目标几乎不可能;房价涨幅超过10%的城市完成目标希望渺茫;还有23个涨幅在8%-10%的城市完成年度调控任务的难度非常大。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着眼未来,调控方式上会有所变化,以目标控制为手段的调控方式将会逐步淡化。2014年,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房产税扩容等,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出台。

中国金融风险主要在公共部门

【财经网综合报道】2013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论坛暨《宏观金融工程》《2013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报告》发布会于2013年12月29日在京举办。

报告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公共部门、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首当其冲的是地方公共部门债务风险。债务余额上升,债务率下降,表明国内地方财政债务虽然逐年上升,但政府的还款能力在逐步改善。

面对国际国内的风险现状,报告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综合配置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宏观金融工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金融普惠制等八大战略。

上期本刊高关注度报道

2014年1月6日-2014年1月12日

1 新金融双雄

2 腾讯金融进站

3 谁的互联网金融

4 从三中全会看司法改革的亮点

5 土地产权和用途管制须平衡

6 回忆1999之“新年献词”

7 企业如何应对技术革命

8 金融资源市场化改革要点

9 深化改革进行时

10 财税改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