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造业蓄势待发

2014-04-29 00:00:00金焱
财经 2014年2期

2013年全球制造业恢复增长,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制造业到底可以走多远的探讨。自2013年夏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明显改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制造业指数(PMI)也基本处于较高水平。据1月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制造业以强劲的增长挥别2013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出口国的需求都出现回升,制造业部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张。

作为制造业大国,美国制造业的扩张得益于其汽车和房产销量的逐步上升,更主要的经济支撑来自于货币刺激的效果以及去杠杆后经济结构的大幅改善;制造业就业前景在继续改善。这些与其他宏观经济因素一起,合成了美国制造业的正向循环。

但制造业是否从此就一片瑰丽?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现在就对美国制造业复苏表现出过度的乐观为时尚早,毕竟无就业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有学者指出,2010年初至今,尽管美国制造业就业已增加了1200万个工作岗位,增幅达5%,但仍然低于2007年底金融危机前水平的13个百分点。

另外一批人把希望寄托在消费者心理向本土回归,以及此刻正方兴未艾的消费品定制化、小众化的浪潮。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杰弗里·斯特尔曼则对《财经》记者说,小众制造的运动规模还很小,它正在逐步成为经济的组成部分,但它永远不会是美国经济的主要部分。

制造业的契机

岁末年初,美国的制造业回归似乎到了扬帆破浪的时点。

自从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走出2013年中的底部之后,便一路回升,连续六个月维持在扩张区间,近几个月更出现提速迹象。美国2013年12月的制造业保持了扩张势头,PMI达到57,尽管比11月有所回落,这仍是自2011年4月以来的第二高值。

与此相对应的指标也令人欣喜:美国未来新订单指数升至2010年4月以来的高点,由2013年11月的63.6涨至64.2,这表明人们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在继续增强;未来订单指数占据美国经济活动的12%,这一数据的强劲增长势头也预示着美国2014年经济将快速增长;生产指数在去年下半年连续六个月维持在60以上的高位。

另外,库存指数在时隔三个月后重返收缩区间,与近期销售情况的向好相一致。国外对美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仍稳定增长,自2012年末以来,出口指数已连续13个月高于50,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基本处于扩张区间,表明企业的成本压力有所抬头。企业也在大量购买大型机器等设备,使人们相信未来美国制造业活动还将维持快速复苏。

富国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美国的制造业正重新变得有利润可图。在库存估价调整后,2013年制造业部门二季度的利润已经达到13.3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的12.83亿美元有所增加。这份报告总结说,制造业企业的金融状况更加健康,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制造业被看成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风向标,而在美国十大制造业州之一的俄亥俄州,制造业扮演了主要经济支柱的角色。虽然通用、福特等几大汽车的总部都设在密歇根州,但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却集中在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相关政府人员对《财经》记者指出,俄亥俄州的制造业在经历了下滑后强劲反弹:1990年到2012年,俄亥俄州制造业就业岗位下降了39%,但2010年到2012年制造业工作岗位增加了6%。同时,2012年的制造业产出高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达到872亿美元。

俄亥俄州只是众多制造业大州重振雄风的一个代表。在制造业领域另一个中坚力量的南卡罗来纳州,2013年12月10日,中国纺织企业科尔集团大手笔投资了2.18亿美元,在南卡州兰开斯特县开设其第一家海外纺纱工厂。科尔集团此次投资将创造501个纺织相关的工作岗位,为百年纺织老城兰开斯特县创造新的生机。

2011年至今,南卡罗来纳州已吸引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在制造业领域创造超过2.8万个就业机会。南卡州政府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林新伟对《财经》记者说,美国制造业这几年的增长已不能叫复苏,而应该叫复兴。今后这个趋势或优势会日趋明显。

纵观2013年,几个标志性的拐点预示着制造业跃进的可能性。首先,2013年制造业就业首次突破了1200万人的标线,达到1201.4万个就业的水平。

其次,2013年11月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降至2009年10月以来最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是贸易逆差收窄的原因。出口方面,11月商品和服务出口分别为1371亿美元和578亿美元,均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工业供给材料、资本品、汽车及零部件、旅游等出口增长较多。进口减少则主要来自于工业供给材料、消费品和航运港口服务等。

事实上,过去两年美国国际贸易逆差一直维持趋势收窄。中金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既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也与页岩油/气革命,美国石油产品的产量增长较快。同时更加节能技术的推广,使得美国对其他国家石油制品的需求显著减少相关。另外,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竞争力有所增强。美国本土生产耐用品消费品的市场份额停止下降,使得进口耐用品的比例在过去3年持续下降。

2013年博得更多眼球的制造业事件来自苹果公司。苹果公司12月18日宣布,从次日起接受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生产的新款Mac Pro电脑订单,这意味着苹果公司开始兑现一年前作出的把部分Mac电脑生产线转移至美国的承诺。

批评者认为,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制造业回流举动终究效果有限,即使美国的“中国制造”产品减少,也不能抵消美国高度依赖国外产品的事实。加之美国自身也面临种种问题,包括相对较高的税收和技术与人才的缺口。林新伟指出,美国有政府运作透明、法律结构完善和货币优势,其土地、能源、物流,原材料等的成本优势明显,劳工成本相对中国差距很快将从2009年的12倍缩小到3倍-4倍,但美国制造业面临多重隐忧,一是基础设施日显落后;二是工资成本在多年增长停滞之后可能面临上涨趋势;三是医保成本的升高。

小众制造的未来

在官方倡导推动下的制造业复苏的主流之外,美国通过新技术与新流程实现劳动生产力提升也在民间发酵生成。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对这股制造业小众制造的潮流给予了概括。安德森指出,在这个新的工业革命下,当今的创业者正在使用开源硬件和3D打印机将制造业带向个人制造。当产品设计和原型生产都在加速,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将爆发,这会建立一个关于制造业产品的“长尾”。

俄亥俄的哥伦布地区曾两次上榜《福布斯》杂志,是全美最佳技术工作城市前三名。在哥伦布地区,小众制造的潮流也在慢慢涌动。哥伦布地区位于俄亥俄的中间地带,有2000家左右制造业公司。哥伦布首席经济官肯尼·麦克唐纳对《财经》记者说,这里几乎所有的制造业客户都是中小型公司,雇用100人以下,主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技术和机械方面。在哥伦布这个著名的内陆港,制造业和物流业正日益并存共生。

Idea Foundry就是其中的一个,依靠众多不同门类的中小型公司,它可以小规模高流转的模式,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实现快速定制化,以本地设计、本地制造取胜。

麦克唐纳说,对于各种工业门类来说,如今对接市场和对接客户的速度日益重要。3D打印和数据分析为社区和有职业技能的工人开拓了新的成长机会。

当人们开始热议小众制造的同时,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由于有了添加制造、3D打印和数字化制造,而使制造业日益个人化;另一方面,人们怀疑这种小众制造的风潮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底特律创意走廊中心主任马修·克雷森对《财经》记者说,小众制造是一个垂直的一体化实践,在一个屋檐下涵盖了设计、制造和工艺,有的时候甚至只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新的科学技术使这种功能与生产的一体化变得简单可行,同时也使其有能力批量生产。

在克雷森看来,资源短缺驱动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自主行为。消费者想要与众不同,而小众制造就迎合了这种需求,相关技术又扩大了产品可能的规模,这些会增加经济活动、促进就业。

问题是,小众制造是否注定是小规模的?斯特尔曼认为,除极个别的会追求更大的市场和声名外,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小众制造就是小规模的、本土的,并一直保持着其规模而不扩容。

麦克唐纳发现,小众制造的潮流相对的是制造业的强者恒强。当大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庞大时,添加制造降低了资本的门槛,在经济运行中增加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运转和创新的速度,传统制造业和小众制造形成了互补。

但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结。支持小众制造的人认为,它可以使个人在全球直接生产产品,同时自由进出全球市场,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主。但在自动化和机器取代劳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制造业注定要流失大量工作岗位,斯特尔曼说,由此会出现的情景是,小众制造会取代传统制造业而提供就业机会——当大量劳动力由于全球化和技术取代而越来越便宜的时候,他们的出路是要么进入服务业,要么进入小众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