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来了,总结2013年,定调2014年,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在思考的。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由于体制和政策因素,已经形成一些顽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三大方面。这三大顽疾目前仍在发展,一旦病症发作,都将会以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的方式显露出来。三大顽疾如果处理不当,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
三大顽疾形成的背后,有典型的体制问题,包括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国有主导的经济体制等;也有明显的市场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和压低,包括资源、资金以及劳动力的价格。当然,这些市场因素形成的背后,是早期计划经济体制残存的力量所导致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大顽疾,要一手抓体制变革,一手抓市场建设。
目前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推动下,以及央行严控货币发行后,从2013年9月开始资金利率逐步上升,犹如持续的化疗,已对三大顽疾开始起到抑制作用。因为三大顽疾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资金低利率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抑制这三大顽疾,只有让资金成本回归到合理位置,这样产能扩张的过度需求才能受到控制,房屋投资过度的压力才能逐步释放,地方政府借钱搞开发的冲动才能得到抑制。
解决三大顽疾的道路需要较长时间。对于股市而言,三大顽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市场看不到解决三大顽疾的切实方法,牛市就很难到来。解决三大顽疾过程中必然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的持续高位、宏观经济的短期下行,甚至局部金融风险的发生等,这些同样会给短中期股市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2013年是改革的憧憬年、规划年;2014年则是改革的推进年、落实年。从结果看,2013年是改革预期支撑年,2014年则是改革成本支付年;至于改革红利释放年,则要等到2015年,甚至可能更晚一些时间。
从经济的角度看,2013年是经济形势的稳定年,2014年则是经济问题的解决年。2013年当GDP下滑到7.5%附近,稳增长政策立即启动,并上升至首位。2014年将明显不同,尽管经济增长目标与2013年一致,但却是软约束,只有当经济向下破7时,才可能出现稳增长的调控政策。2014年,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结构和促改革,着手解决经济中存在的三大顽疾。
从金融市场角度,2013年是金融改革的破冰年,2014年则是金融风险的释放年。从当前情况看,宏观流动性的适度收紧、资金成本的攀升、债券信托等风险产品集中到期,以及政府托底的态度可能出现转变,都为2014年局部信用风险甚至局部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中小公司的私募债、西部地区县市级的城投债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债,都是最有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的领域。
因此,从本质上看,2014年是个风险年。尽管2014年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但是市场是非理性的,一旦局部风险出现,甚至出现轻度蔓延时,资本市场都将可能遭受重创,这就是牛市酝酿期所付出的代价。而市场可能会迎来真正的转机,则要等到风险基本释放、三大顽疾得到有效控制之后。
我们认为2014年将处于牛市酝酿期,流动性和滞胀预期均将对估值水平构成压制作用。从上半年看,A股应该先保持谨慎,特别是二季度,市场压力可能会较为显著。下半年行情可能较好,这要取决于上半年风险释放程度,以及宏观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有当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趋势逐步明朗、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压力真正减轻,企业盈利增速回升明显、改革进入兑现期时,A股市场牛市将真正开启。
配置方向上,建议积极把握三大主线、主仓大消费,同时收获政府投资和改革红利。
第一条主线:群众消费板块。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在削弱,叠加低基数效应,2014年的消费增速会有所恢复。考虑到通胀缓升以及经济结构往消费转向,具有防御价值的大消费板块将成资金配置的最佳选择。相对看好农林牧渔、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
第二条主线:政府投资重点。2014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边际增长最快的领域,主要是国家安全和生态环保领域,投资机会更为确定。
第三条主线:改革兑现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期,A股主题机会也将被持续激活。国企改革、对外开放和人口户籍政策调整相关的概念板块值得关注。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