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学术界、政策当局、金融市场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通胀的走势和其背后的驱动力量。但是,人们对通胀的成因及其持续性,对宏观政策如何应对通胀的波动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背后有理论基础的差异,更多的是缺乏一个有内在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
由伍戈、李斌两位博士所著的《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是近年少有的有理论、有框架、有严谨分析和实证数据的学术专著。
两位作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多年从事货币政策工作,有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的经验,两位也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本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写作风格上都体现了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的有机结合,值得专业研究人员、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和其他对宏观经济感兴趣的读者研读。
最近几个月的CPI通胀率温和,甚至有小幅下行,但投资者对2014年的物价走势仍然有较大的分歧,相应地对货币政策的态势也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在金融市场研究宏观经济的人员,笔者更关注本书对我们分析未来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有何启示,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思考通胀和政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尤其值得关注,有助于厘清一些流行观点的误区,也启发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分析通胀的成因,基本有两个视角,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前者和货币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货币扩张刺激需求,总需求超过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物价就上升。
但有一些观点把成本上升看成一个超越货币政策、独立的通胀因素。比如,在2010年-2011年通胀上升期,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是重要推手,而劳动力供应紧张是长期趋势,所以中国的通胀的中位水平显著上升。
刘易斯拐点及其引发的劳动力成本冲击是否必然会系统性抬升一国通胀水平呢?我们不能忘记,长期来看,通胀永远是货币现象,也就是和货币政策有关,没有货币供应扩张,通胀的中位水平为什么会上升呢?成本推升通胀中位水平的观点存在多方面的误区,一个就是没有考虑政策的反应。
本书从政策对通胀容忍度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是一般均衡分析,而不是片面强调成本的部分均衡分析。
在这个框架下,货币政策试图在增长和通胀之间维持平衡,通胀高的时候,紧缩政策,控制总需求,导致增长放缓,随之通胀下降。反之,增长低的时候,放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反弹,但随之通胀也上升。
这样的逆周期操作的有效前提是,通胀和增长之间存在一个替代关系,经济学把其总结为牺牲率,也就是为了把通胀率降低1个百分点,需要放弃多少百分点的增长率, 或者说为了把增长提升1个百分点,需要容忍多大幅度的通胀率上升。
但这个前提不是总是存在的,劳动力供应紧张带来的物价上升,背后的驱动力是经济的供给能力的增速下降,也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这种情况下,政策刺激总需求,只能拉升通胀率,而不能推高经济增长。
当然,除了货币供应,短期内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价,包括供给端的冲击,通胀不一定总是和货币增速有一对一的关系。
本书的贡献正是在于提供了一个分析通胀的短期波动的框架,在货币决定长期通胀水平的主线下,增加了短期影响因素,使得这样的分析模型更接近现实,从而对短期通胀预测和政策分析更有参考意义。
作者从理论上解释,在劳动力供应紧缩的情况下,通胀率对总需求变动的弹性系数增加了,也就是同等幅度的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带来的通胀率上升的幅度比过去高了。
所以,我们在根据当前的经济增长动能来预测未来的通胀走势时,如果机械地按照过去的经验值来估算,可能会低估通胀压力。
当前,虽然通胀比较温和,但是潜在的增长率下降了,而我们对潜在增长率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水平的把握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和政策当局都在试错阶段。我们不能排除GDP增长小幅反弹带来通胀率较大幅度上升的可能。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基于经济的潜在增速下降,物价对需求扩张会更加敏感,我们应该容忍适当低一些的经济增长率。
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分析了日本、韩国在所谓刘易斯拐点时期的通胀和背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论是没有找到劳动力供应紧张、成本上升带来通胀平均水平上升的有力证据,当时的通胀压力上升,主要还是反映了货币扩张的影响。而近年来强调劳动力成本推升通胀中位水平的观点,往往引用日本、韩国当年的经验作为支持证据。本书作者的实证分析是比较严谨的,应该说厘清了一个误读。
本书分析的影响通胀的第二个成本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应对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通胀率上升,政策的容忍度可以比劳动力成本推动的情况高些。这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持续性相对较小,往往是短期波动,政策对短期通胀的容忍,不会带来通胀率的持续上升,同时有利于缓冲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劳动力成本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增长和物价的影响既有共同之处,但在机理上也存在差异,进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可能还需要区分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来源,是需求拉动还是供给冲击。这是因为中国是大宗商品需求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反映的是中国总需求强劲,国内通胀压力本来就比较大,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紧缩政策以抑制总需求就有其合理性。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笔者提出一个超出本书范围,但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增长、通胀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传统上,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货币金融是中性的,长期来讲货币扩张只带来通胀,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后,研究者和政策当局都在反思,通过资产价格和信用的相互纠结,货币金融有自己的长周期,超越以CPI通胀和GDP增长为标志的一般经济周期,其过度扩张可能最终带来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政策操作上如何把握好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这是值得包括两位作者在内的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市场参与者共同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
总之,本书是近年难得的对通胀和宏观政策的关系比较有系统、严谨的研究,既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又有贴近现实的数据分析,给我们分析通胀和货币政策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厘清了不少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这是一本有关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有益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