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的城市语境

2014-04-29 21:45陆维佳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陆维佳

【摘 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的上海,在英美法公共租借地的影响下,在建筑、印刷、电影、书刊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体现出起现代性模样,给社会大众,不管是审美规范、文化形式还是生活方式上带来巨大的影响。而电影在上海的畅行不仅引领了一种新型视听媒介,更与报刊、杂志等其他媒介一道构成上海特殊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上海电影;城市语境;李欧梵;《上海摩登》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的上海,在英美法公共租借地的影响下,在建筑、印刷、电影、书刊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体现出起现代性模样,给社会大众,不管是审美规范、文化形式还是生活方式上带来巨大的影响。而电影在上海的畅行不仅引领了一种新型视听媒介,更与报刊、杂志等其他媒介一道构成上海特殊的文化氛围。通过对《上海摩登》第三章的阅读,有了些许感悟。

一、电影院

要点:

(1)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已有多家电影院开设,其中不乏豪华的设计装潢。

(2)电影院在物质和文化上给城市生活带来“看电影去”的新习惯。

(3)在西方电影的影响下,中国电影虽制作环境简陋,仍不断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跟上西方电影带来的潮流。

在作者列举的上海电影院的数量可看出,这时的影院业在上海已经相当发达。而发达的影院业带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对电影这一新型娱乐项目的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消费习惯,以及文化体验方式。奢华的影院装修、对座椅、豪华包厢的精心安排提供了另一个异域想象的空间,在无处不在的西方品质生活的物质体现下,进一步使得大众接受并追捧这一西方文化体认方式,“看电影去”也逐渐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而这种被西方文化首先攻占的艺术体认形式不管是“先入为主”的情绪也好、其真正具有的新时代气息也罢,都全面影响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只,我们只能能在探究西方电影(好莱坞)的基本架构上进行创新,不断摸索。正如文章提到,本土电影的早期运作就是遵循好莱坞的方式。将影院业、制片业、发行业这一产业链打通,资金得以在内部流通从而生产更多作品,或者以大资本、大整合的产业行为来丰富本土电影业,这时候的联华电影公司与其创始人罗明佑的电影现代性思想对影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要点:

(1)电影杂志随着电影的兴起而旺盛起来——出版和电影的结合共同塑造起中国电影观众的文化审美趣味。

(2)杂志将电影与女人照紧密联系已经成为一种定式。

(3)电影指南(说明书)的用语在表面接触上给中国人亲近之感,而这只是西方电影为打入中国市场而戴上的精美面具。

和电影同时兴旺的电影杂志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电影的影响。我想当时各个出版社纷纷提倡办电影杂志的初衷是借电影凶猛之势加大自身销量,这一新型文化形式的崛起正全面改变观众的艺术体验形式。而各个杂志对电影事业的“支持”无形中构建起一个以电影为主导的新兴艺术文化体验方式,形成文化趣向倡导之势,反过来加强了观众对电影艺术的认知和接受。将妇女照片与各商品结合的画报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如作者在前一章所提到的,最早出现在杂志中的妓女形象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以致于这种美人情结直到如今也依然存在,只是被更加尊贵、更现代的女性所替代。将女性物化、商品化虽不再那么明显,但究其本质,仍是以女性自身吸引观众,只是靠什么吸引变得不同。在第一次接触一样东西时,如果它符合自身的意识形态标准或者符合文化底蕴,那么显然它能被轻易接受。好莱坞电影能打入中国市场不仅仅因为它带给中国观众的异域幻想,其电影说明书、电影名称的翻译也别出心裁,用国人所熟知的“半文言”风格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明显差异用文字表现形式缩短。

三、电影谈

要点:

刘呐鸥的电影谈——“运动的艺术”

刘呐鸥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给新文学提供了对于城市的更加新颖和深刻的理解方式,他的小说适应都市上海快捷多变的速率,常常客观上反应出烦闷的生活方式,而主观上作家对这一种弥漫性的颓废倾向又不无欣赏。刘呐鸥用他的现代情绪来感受上海的大都市生活,细细体验都市人的生存处境。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他对电影的感悟和理解在当时也就更为独特。在他看来,电影之所有无限魅力能吸引大众,在于其“运动的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动”态的东西——不管是在能量上、速度上、方向上,只有产生能相互拉扯、二者之间存在张力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才能从生出情感,从而追求到“快感”。

刘呐鸥对速度的追求和他“新感觉派”的主旨不谋而合。对城市速率的追求而得来的精神快感,在我看来却有种空虚之感。快节奏表面上带来刺激和享受,却阻碍人平静地思考,仔细品味人生百态。快速掠过的风景不在脑海停留片刻,你感受到速度的激情却仅此而已。在世俗的快感和欲望中疯狂,当一切突然停下来时就会被空虚烦闷击败。

四、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要点:

(1)中国电影并非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以女性为例,电影杂志上的女性照结合中国女性传统之美的同时,还设计了中国女性新形象。

(2)中国人受“传统”的影响巨大,而使得他们为西方电影着迷的原因即在于:它们的叙述模式与我们的传统小说模式一致。

这节主要就传统思维模式的认知展开,中国电影业中加入了西方的优秀精华——女性并不是总处于父系社会的操控中,而应具有独立坚强的个性;同时也摒弃了其中的糟粕——对女性的审美并非像美国那样开放热辣,而依旧是娴静优雅,高贵淑女。

而传统中国小说中的跌宕起伏、情节曲折也深深影响了大众对西方电影的选择性接受。为什么美国的大片就能在中国如此畅销,而不是法国或者德国的地方?除了宣传等社会外力的作用外,和影片的故事情节有着巨大的联系。好莱坞的叙述模式是程式化的,起承转合,戏剧冲突强烈,惯于表现的主题:英雄就美、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这些也是中国传统小说长于表现的主题。这样即在意识形态上达到了共通,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同时这些主题与中国小说相近的电影,利用观众的无防备心理,通过剧情的发展同时将其国家自身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灌输于中国观众心中,从而使得艺术思想变得多元化。

五、电影与城市

要点:

(1)现代电影观众就是都市漫游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社会。

(2)电影将观众带进异域世界的各个角落,那里的公共空间没有界限、没有森严的等级划分等等。

作者在第一章里也提到了“都市漫游者”,他们“站在大城市的边缘,……他们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避难所……人群是一层帷幕,在这帷幕的后面,熟悉的城市如同幽灵向漫游者招手。”都市漫游者游离在城市之外,他能冷静地看穿笼罩在人群前面的帷幕,看到这个城市真正的样子,冷酷而冷静地拨开不被理解的它带给人们的迷雾,身处世外不为所动。而电影里的世界,就是这个帷幕背后的城市,它巨大身躯背后的本质都展现在电影观众面前。它让观众游走在各个公共空间,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融入不同文化视域,将人带如新的人际关系中,构建新的主体互动形式。

被设立公共租界地的上海到处有着等级的划分,豪华的影院對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供人观赏的大型建筑,而非使用的娱乐场所。因此中国人更多地聚集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二轮电影院中。这些硬性的分离却无法阻止意识形态的飞越,电影里的世界没有这样的界限,它就摆在那里呈现给每个人,将每人心中对异域世界、想象空间的感知和接受联系起来,让一切变得真切,也让都市现代生活在人们心中得以认知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