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雅琳
【摘 要】安徽界首彩陶包涵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优越,有着自己特有的工艺语言,是构成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不可缺少的工艺技能。为了使人们更加熟悉界首彩陶文化,笔者力图探析界首彩陶的起源。界首彩陶在隋唐兴起,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及实用性,因此被百姓所熱爱,并在明清时期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这段时期界首彩陶发展的突飞猛进,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
【关键词】安徽界首;彩陶;文化;手工技艺;起源
1、安徽界首的历史地域环境
颖河贯通河南、安徽两省,界首正位于颍河中游,因此具有优越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史载,宋代元丰年间此处便是汴京通往建业、临安的必经之路,故设驿站于此。元代改设“界沟站”,设店铺,供过往的官商旅客食宿之用。公元1600年以后,由于界沟被安徽省设置为边界第一集市,所以也被叫做界首集。显而易见,明末时期界首发展成为当地市场交易的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界首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后方供给通道,由于商业繁荣,水陆通畅,因此被称之为“小上海”。交通的便利给界首带来经济的繁荣,界首窑制作生活日用陶器成为当时的日用必需品,彩陶釉陶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迅速发展壮大。主还有重要的因素是源于界首拥有优良质地且充足的陶土原料。
2、安徽界首的文化背景
界首是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之间交流的门径,孕育着兴旺的农耕文明以及简单淳厚、朴实直率、豪迈宽大的文化性格。界首有着悠久的文化源流,东城街道任韩湾遗址出土的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南北朝夹颖水相望的云、阳二城、秦置新阳县的青铜器遗迹;界沟古驿站遗址,还有就是黄谷堆汉墓,记录了界首丰厚的文化积淀。界首历史文化深远悠长,而且人才辈出。陈胜旧部新阳起兵“复陈为楚”、“王莽赶刘秀”等历史典故,都诠释着界首人的文化品格。
界首土地肥沃,具有浓厚的乡土人文气息,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营造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陶器被瓷器的发展取代之后,界首彩陶釉得以绽放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持续发展。
3、安徽界首彩陶的起源
陶器的发明,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最初制作的出色的低温彩陶,就是我们智慧、勤奋的先民创作出来的,他们是把土当作制陶的原料,陶窑是自己在土地上挖掘地穴而成。陶器创作出来,也是代表着那个时代固有的新特征,即表示着新石器时代已经到来。此时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有种淳厚丰满的视觉效果,在比例上也呈现出和谐的形态,还有在纹样内容上透出简明、慷慨的气势,在光泽度方面突显出透亮、秀丽。而且在用途上也用着实用性的特征。制陶技艺不断的传承着,一直到了隋代期间,安徽界首就开始制作自己的彩陶了。到了唐代,由于相邻唐三彩的产地——洛阳,因此,界首吸收了唐三彩的风格与技术手法,烧制出了界首当地特有的著名三彩刻花陶。从过去的烧制一直到今天,由于界首彩陶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界首彩陶由之前的单一的三彩刻花陶,已慢慢转为现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三彩刻画陶。不过,其仍然保存了界首彩陶特有的蕴含古朴韵味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3.1安徽界首古窑址的形成与发展
位于现在安徽省界首市的田营镇,就是界首制陶的古窑址。田营镇在界首市的不远处,大约不到10公里。距今大约520年时期,这当时设置过地方粮仓,名叫“田仲仓”。设置之后就慢慢演化为集市了,称之为“田仲营”,也被叫作“田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被归属到临泉县,战争结束后被划到太和县。等到界首被改建后,称为界首县,二十五年后又重建了陶庙区,也就是把陶庙区统辖划到田营乡,十年后撤区与乡合并,改为田营镇。
田营这丰富、传奇的地方,于是就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界首彩陶的出现。田营频临颍河,因此水量非常的充足,而且地面的起伏也较低,土质是以其中含的沙质类型为主,土壤也很富饶,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着极大的帮助。界首彩陶的在制作方面,主要是来源于界首市现在的田营镇辖区内的一些村落,比如现在还在烧制的卢窑。由于制陶是每个村落百姓都必需的用来谋生的生计,因此,这些村落的名称都源于其陶窑的名字,故这十三个村落总体的统称就是为界首“十三窑”。到目前为止,仅有特别少的几个窑存在制作少许的陶器,也只是关于日常用品之类的。
3.2安徽界首彩陶起源分析
就界首彩陶的起源问题,上海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系教授——魏嵩山先生的研究给了人们明白界首彩陶的起源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十五年前,魏嵩山教授特地去了一趟界首田营镇的十三窑,并对其古窑址进行了完整的考察得出:
首先,调查中看到的很多的旧窑址,通过时间积聚着较多的陶器碎片、由于取土造成的大量凹地和大范围的池塘上来看,十三窑烧陶业的历史着实深远;其次,自北宋到明洪武初年间,黄河多次泛滥,积聚了大量高黏性的沙土,给制陶业带来了优质的原料;同时,存在水患和兵乱,造成了当时地区民生的衰落,到了洪武初年,由于很多人口迁进来,给当地的制陶业带来了希望。在考察魏窑村的时候有幸遇到了一些老人,并证明了他们的先人就是从山东的枣林庄来到田营镇的。因此能够确定,界首的十三窑确实有着深远的烧陶历史。从宋代开始,再到明代时期外来和本地的遗民结合到一起,不仅共同延续其制陶业,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做到了不断的发展。
但是界首市彩陶研究会秘书长——马文娟女士,她对界首彩陶烧制产生的时间看法不一致,通过其分析认为是产生于隋唐时期。三十年前,界首的田营王庄发掘到了一处汉代墓,其墓属于砖室的构造形式,发掘到了不同家禽类样式的陶器,此陶属于红胎绿釉,其中有一件陶灶红胎陶体,化妆土为乳白色,发掘的这些器物的釉色为以后界首彩陶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据现有了解的材料知道,界首陶器的起源应始于隋唐五代。
马文娟深入地阐述,隋朝的陶瓷业比较昌盛的地方当时是在南、北方,陶瓷业的繁荣时期是以民窑和官窑进入一个兴盛的局面。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一共具有六处的隋代窑址中,竟然有四处都是分散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因此,这为唐宋时期北方瓷业的繁荣。因为唐代的秦州瓷黄、河南禹县窑的花釉陶瓶以及巩县窑的制作著名唐三彩都在界首一带,所以以上地方烧制的作品被界首彩陶学习并吸收,使其在岁月中不断的发展,故界首彩陶的起源有隋唐之说。宋代获取政权后,经济快速发展,陶瓷已走到家家户户中。陶瓷业的繁荣,推动了窑业各个相关作品之间互相促进与发展以及技艺之间的模仿。其中河北磁州窑烧制的具有乡土风貌、风格敦厚豪放,瓷器上有人物、动植物和自然风景等丰富多彩的装饰内容,具有独立个性的风貌对周围一些烧制陶器的地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更对界首彩陶的刻花技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植物的刻画上,缠枝叶茂十分活灵活现。
从界首彩陶研究学家的整理与史书记载上看,界首彩陶起源于隋唐比较符合历史。界首十三窑属于民窑,民窑在唐代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代之后更层出不穷,尤其在明朝时为多见。历史上民窑早就出现了,如今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民窑的地位占据了我国瓷业的一大部分,其一直保留并发扬着我国传统手工艺人的优秀艺术特色。质实大气、随意生动、实用性兼审美性一体,被大家所热爱。
【参考文献】
[1]界首市彩陶研究会.界首陶器[M].合肥:合肥枫海印务有公司,2006.
[2]安徽省界首县文化局.界首县文物志[Z].安徽省界首县文化局,1985.
[3]界首县志[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社,1995.
[4]《薪火千年》编委会.《薪火千年》[Z].2011.
[5]胡平.颍水行——界首土窑考察记[J].文艺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