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设计创意的缺失现象

2014-04-29 18:57金明昊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金明昊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设计行业呈现出曲线式的发展,无论设计形态和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成绩的背后,设计的创意性思维却大面积的的缺失,即缺乏自我特色、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本文试图从当代设计教育和设计市场的角度出发,去寻找中国当代设计创意的缺失现象的源点。

【关键词】设计创意;设计教育及市场;缺失现象

一、概述

六十年代的北京城墙虽然已经残破,但是老北京的风貌还在,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处处释放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现在,紫禁城孤立的存在着,走在北京的街上与走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中,几乎分辨不出自己身处何方。国外的城市却能强烈感觉到自己在那里,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在传递一个视觉感受给我们,就是唯一性与排他性。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每一个城市那种内在的品质、和谐的环境、独特的个性,让人难忘。一两百年前的农庄、马厩还在那里,你仿佛就能听到、看到、感受到一两百年前的气息和精神所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当下的中国应该如何去利用。陈丹青教授说过一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只有两种人设计的东西可以看,一是古人、二是洋人。陈老师这句话既是对当前的设计现状不满,也是对现在设计界的鞭策。

艺术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讲过这样一件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向全世界打开了一个画轴,展现了中国的水墨山水,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古代绘画意境中的抽象能力,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自古就不土。这张水墨画应该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一张水墨画,在上面表演的演员们小如芥豆,其比例在传统的中国画乃为最佳。当这幅画缓缓打开之时,画面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美得让人热血沸腾。很可惜打开画轴的方式错了。这幅巨画由中间向两边打开,展示千里江山。而中国画的传统是,无论画轴长短,均从一头开始,从右向左展开,从中间向两侧打开是外国人看地图的方式。从右向左符合中国人渐进的审美。中国人从不喜欢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国人是含蓄的,不仅注重内在,更注重表达。遗憾的是开幕式上这幅大画轴的表达太西方化了,将中国人所创造的神秘全部破坏,一览无余地由中间直接打开,寡然无味。幸亏是是画卷,如果是文字表达,让人没有办法去读。这个貌似不重要的错误实际上很重要,方式决定表达;设计的成功与缺失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显露出来。

二、创意设计

创意的能力就是创造力,这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

创意设计,一方面是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体力的劳动。在这个层面来讲,创意是脑子里面的想法,设计就是创意表达的过程以及结果,也叫作品。个人认为可以分为广义的创意和狭义的创意。

通常“创意设计大赛”的征稿通知中“参赛作品要求”这一项,有平面、空间、新媒体、产品设计这几个大的类别,几乎是覆盖了当今细分设计专业的各个方面,用这份通知,不难看出这些所有的设计专业,都罗列在“创意设计”下边,“创意设计”成为了它们的主题。没有创意和想法的设计是空洞、呆板的

今天的设计市场,创意和技术的关系是失衡的。就如同在打印店的工作人员,几乎人人都会PS等一系列设计软件,但是请他们独立完成一个比较正式的设计几乎不可能,这些工作人员电脑画图的速度超过很多专业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什么专业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做图速度赶不上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软件当成工具,只是一个熟练操作工。手和脑完全分离。所以不管做什么设计,思想永远应该在动手之前。创意则是通过实施设计流程而呈现。

狭义的创意是具备强烈的引导性、指向性、概念性的设计。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概念设计,最现实和直接的例子是概念车和概念服装秀这一类的东西。如果说广义的创意设计,需要考虑成本、市场、功能等等因素的话,那狭义创意概念设计就削弱或无视这些要素的存在,只为了创意而进行设计制作。这些类别的设计在审美尺度和时间性上都是超前的。以概念车为例,大家都知道概念车是很难被完全市场化的产品。但有三点是这些公司不惜人力物力打造概念性产品的原因:其一,概念性产品极大的提升品牌价值,为企业造势;其二,打破消费者固有的审美取向,引导消费;其三,运用概念产品上的某一些元素,融入下一代的产品之中,提供创意的基础。

总体来讲,广义创意设计就是各个细分设计领域作品中的核心内容;而狭义的创意设计则仅仅是纯概念的一种表达,不管是哪一种设计,创意、想法才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应该明白什么东西最强大,就是我们的设计思想。

三、设计教育现象

众所周知,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在中小学里不是那么被重视的,甚至贴上了“偏门学科”的标签,在大家眼中,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选择艺术类的专业。当今大多数考生学习美术的历程是这样开始的。因为文化课不是那么理想,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报考美术院校,成为他们能继续读书的手段,这些学生里面没有几个是真正喜爱这个行业的。学生来到艺考培训班,为了升学率,同学们开始填鸭和机械式的临摹,行话称作“背画”。学生是在盲目的抄袭,大脑和手是完全分离的,创造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临摹中锐减,导致了匠人的横行和艺术家的缺失。

如今国内的大学,无论什么院校都在开办艺术专业,甚至某某农业大学、某某财经大学都有,试问教学目标是什么?艺术的氛围在哪里?各个细分的美术专业都是一个庞杂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需要文化积淀和思考的专业。所谓美术,应该被分为“美”和“术”,“美”是指审美和思想,“术”是技术。学生进入到大学阶段学习设计专业,Cad、3D、Ps这些设计软件技术,成为了他们认为的重点科目,然而思考的空间和内容太少;所以,很多學生走出校门就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工作分离很远。“思考和审美的能力”是驾照,那些设计软件只是车,如果驾驶技术足够好,是不会在意开什么车的。

四、设计市场现象

设计专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属性,就是它的市场性,这是设计行业永远不能回避的事情。但国内现在的设计市场万象众生,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其一,行业不专业。在众多的装饰设计公司中,所谓的“欧式设计、中式设计、田园风格、”一系列新派生出的名词,代表了众多的装饰样式。当翻开设计理论和设计历史等专业书籍,是找不到这样的名词的。以所谓的“欧式设计”为例,欧洲历史上千年,哪一个时期的欧洲;其次是地域问题,是北欧还是西欧?作为一个设计师,这样的人云亦云,专业素养在哪里?然而,这样的声音充斥了我们整个行业,误导着消费者。基本的理论和理解都出现了问题,实践会正确吗?所以理性的创意,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第二,理性客户的缺失。不可否认在中国设计艺术领域,有一大批有创意、有能力的设计师。再好的设计师面对不理性客户粗暴、盲目的修改意见,一切的创意和想法都是徒劳。设计作品是给人使用的,它也是生产力,客户有要求也在情理之中,但对待有诚意的设计作品,更多的理性和沟通,是设计得以实施的前奏。

国内设计教育和市场的现象,让人感觉到“混乱”。这些正是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最现实、最直接的阻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经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如何回归到“人”的本位去学习艺术设计,培养具备理性创造的学生。教育应是规范和调节市场的最好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2]祝帅.设计观点[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