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管执法话语互动模式研究

2014-04-29 17:23吴晶晶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吴晶晶

【摘 要】在交管执法话语互动中,执法者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可能对被执法者产生消极互动的情况,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话语互动受动态顺应程度的影响,建构了三种执法话语互动模式。本文录音转写真实的交管执法话语为语料,结合话语分析和语言顺应论,构建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互动模式,分析执法话语互动模式与动态顺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话语互动;执法话语;动态顺应

一、引言

执法,亦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说话人通过语言向交际对象传达思想、感情和意图,听话人通过语言接收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本文以交管执法话语为研究对象,录音转写真实的交管执法话语语料,以语言顺应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交管执法话语空间互动及交警社会身份的多重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语言顺应理论概述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结果。交际语境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三重世界,见图1。语言交际的双方有各自不同的视域,视域是交际过程中各方心理或认知机制所激活的语境,视域重叠部分是共同激活的语境,正是由于存在交际双方视域的重叠,交际才成为可能。一方面,交际双方顺应视域内的语境因素,进行语言选择;另一方面,语言选择的结果也会引起交际双方视域及其重叠部分的改变(Verschueren, 1999),如图1。语言顺应论强调说话人话语表达时对听话人在认同该话语基础上所建构的心理空间的操控,及听话人对该话语结构与信息所投射的心理空间的实际建构。本文运用语言顺应论对交管执法话语的运作机制和互动模式做出尝试性解释。

三、交管执法话语互动分析

在交管执法话语互动中,在执法者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可能对被执法者产生消极互动的情况下,话语动态顺应的程度直接影响制约执法话语目的表达和实现。一方面,执法者基于法律和事实做出执法判断,受执法目的的驱动,组织执法意向的话语表达,构建执法者话语空间。另一方面,被执法者基于事实和主观意愿作出应对判断,受应对执法意向的驱动,组织应对执法的话语表达,构建被执法者的话语空间。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话语互动受话语动态顺应程度的影响,建构三种执法话语互动模式,见图2。

四、语料分析

当执法者的话语意向顺应被执法者的话语空间并被对方认可和接受,执法活动就倾向于和谐顺畅,构成程序传达式和引导协商式执法话语互动模式,有利于执法活动的顺利实施和社会和谐发展。当执法话语互动的一方或双方背离对方的话语空间,执法话语无法获得被执法者的认同和接受,话语冲突一触即发导致暴力强制执法甚至终止执法,构成冲突强制执法话语互动模式,见语料1:某驾驶员在高速公路行车道上停车休息,被交警巡逻发现。

⑴警:(敬礼)你怎么在这里停车啊?太危险了!请出示驾照,行车证。

⑵司:啊,我开了3个小时,累了,在这休息一下啊。

⑶警:去休息区休息啊,你在高、快速路上车行道内停车,根据《XX省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六项规定,罚200,扣6分。

⑷司:啊,我没那么多分了,少扣点分啊,警察同志通融一下吧,对不起,对不起啊!

⑸警:不行,如果你对处罚有异议,5日内到XX市高速公路管理大队复议,这是你的权力,签字签字。

话语⑴中交警问司机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停车,司机在话语⑵中马上进行了回答,完成第一个话轮的互动。话语⑶中交警做出处罚决定“罚200,扣6分”,司机认同并顺应了接受交规处罚的话语空间,但在话语⑷中的应对是提出“少扣点分”,原因是自己分不够,而话语⑸中交警认同并顺应了司机对处罚结果有争议的话语空间,但并不接受司机的请求,提出解决争议的其他途径。可见,在程序传达式执法话语互动模式(见图3)下,交警执法话语互动的顺应程度是不完全或半完全的,呈现出话语博弈局势。

五、结论

交管执法是交通管理执法机关依法对相对人交通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其话语角色分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机构角色主要包括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交管执法者的社会身份主要表现为交警,被執法者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的社会成员,两者间的话语互动行为是通过语境、相互之间的认知、角色期望和获得展开的。在现实交际中,执法者在其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可能对被执法者产生消极互动的情况下,更要考虑到其执法话语的可接受性,获得被执法者的认同。执法实践表明,能否顺利和谐的完成执法活动取决于执法者的话语意向是否顺应被执法者的话语空间并被对方认可和接受。如果执法者的执法意向驱动下的话语目的表达动态顺应了被执法者的话语空间,执法活动就倾向于和谐顺畅,否则会导致话语冲突甚至终止执法。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廖美珍.法庭语言技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施发笔.论交警执法过程中的语言运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2(6).

[5]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6): 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