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决定制作一档亲子节目?
在2013年,几乎各大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都被歌唱类节目所垄断,湖南卫视在前两个季度的主打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均是歌唱类,第三季度接档的是传统选秀类的《快乐男声》,到了年末收官的第四季度,推出一档有别于歌唱和选秀类的综艺节目,成为湖南卫视的差异化首选。
在选择何种节目内容时,湖南卫视遵循了“最大公约数”的原则,即争取造成全社会最大面积人群的关注,除歌唱类节目外,相亲类、访谈类等可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节目在湖南卫视均有部署,留给湖南卫视可以选择的创新题材并不多。
“经过了前三个季度的轰炸,到了第四季度,观众对于歌唱类节目已经提不起兴趣。”《爸爸去哪儿》后期导演姜佳说。
与此同时,亲子、教育、成长、代际沟通一直是公众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制作一档亲子类节目符合“最大公约数”的原则,因为《爸爸去哪儿》的主角对象是爸爸和孩子,能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反馈。“这档节目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作品,远远超过选秀、相亲、职场、歌舞等节目带来的单一性讨论,以至于在后期营销推广上,湖南卫视必须与各合作商务伙伴、各种类型的媒体进行高效多渠道的跨界融合传播。”《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向《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表示。
为何选择引进版权的方式?
当下地方卫视在制作节目时无非是版权引进和自主原创两种模式,而目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给予各地方卫视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原创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权衡之下,引进具备国外成熟模式的版权节目进行本土化操作更加实际。
在《爸爸去哪儿》的原产地韩国,艺人与电视台的“博弈”并不具备太多溢价空间。但在中国,明星具备的溢价空间远高于韩国,要求明星几乎像流水线的工人一样无条件服从电视台的安排并不现实。
因此,在选择明星的时候,湖南卫视尽量选择一些之前就有过合作关系的明星,减小在节目拍摄制作过程中的摩擦。据姜佳透露,林志颖曾参与《百变大咖秀》节目的录制,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和《爸爸去哪儿》总监制洪涛就跟林志颖第一次谈论了参与节目的可能性。之后谢涤葵和洪涛又去台湾跟林志颖面聊,林志颖最终同意带儿子Kimi参加节目。而李湘、王岳伦夫妇是湖南卫视的老熟人,叶一茜是《超级女声》选秀舞台走出来的,田亮的加盟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大型户外节目,儿童的拍摄难度、真人秀的特殊性以及露天环境下拍摄都会出现种种不确定因素,因此《爸爸去哪儿》共有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算上导演、摄像、后勤保障,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人,单是每间屋内的固定机位就需要有两人轮流把守。
除了前期拍摄,真人秀节目对于后期制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在三天两晚的拍摄中累积出来的几十个小时的素材,最终被剪辑成两个小时的节目。为了去芜存菁,有一支10余人的观片小分队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给到编剧组,仅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四五天时间。
观众看到的比较有趣的配音和字幕,都是由一个90后为主力的实习生团队完成的剪辑,相比于一些资历深厚的剪辑团队,他们比较接地气,也更贴近小朋友的审美和阅读生活习惯。
如何跳脱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爸爸去哪儿》在第一季大获成功,在第二季除了伊利3.12亿元的冠名费外,蓝月亮、富士达电动车、乐视TV.超级电视,也分别以7299万元、5299万元和4500万元获得合作伙伴和插播广告的权限。
不过,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大多数版权引进节目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2012年热得发烫的《中国好声音》在2013年也遭遇了诸多的尴尬,太多歌唱类节目分流掉不少优质的选秀歌手、评委导师以及广告商。
在亲子类节目上,注定会发生相同的故事,为追求最大的商业回报,浙江卫视、深圳卫视、青海卫视、厦门卫视等相继推出了各种形态的亲子类节目,而在2014年的各大卫视黄金档出现大规模的亲子类节目“井喷”,已经势不可挡。
“国内的电视竞争环境非常惨烈,只要有一个节目火起来,相类似的节目就会瞬间冒出来。”谢涤葵显得非常无奈。
在商业逻辑上,《爸爸去哪儿》并没有摆脱传统电视节目通过广告实现盈利的模式,对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竞争,谢涤葵认为只有不断在节目内容源的研发上创新,才能巩固目前的市场地位。换言之,得到广告商巨额投入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将会加大节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第一季建立口碑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优化节目制作来甩开竞争对手。
对此,湖南卫视在2014年节目编排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爸爸去哪儿》将把第二季转移到明年的暑期档播出,用一档亲子类节目来“对抗”《中国好声音》,不再遵循以往同类节目死掐的原则。事实证明,包括《中国好声音》在内的《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中国新声代》等节目扎堆,并没有给各大省级卫视带来实质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