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 郑钦玉 徐鑫 刘婷婷
摘要以宜宾市玉和苗族乡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提出玉和苗族乡乡村旅游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关键词产业联动;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生态农业;玉和苗族乡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162-02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BB7327)。
作者简介方丹(1988- ),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Email:cgfdan0820@126.com。*通讯作者,副教授,Email:zqy19606026@sina.com。
收稿日期20131206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文化产业逐渐显现出联合发展的趋势,多产业之间联动发展已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1]。所谓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借助行政力的推动,不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破除要素资源关联互动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最终实现共赢互利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则是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及休闲度假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通过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产业的集聚与布局,形成“农旅文”三联动,使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地方产业的“动力引擎”。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区域内旅游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地方优势产业的品牌价值,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1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的相关性
1.1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吕涛、聂锐(2007)对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产业联动的基础是产业关联,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大量的物质、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产业联动能够在产业之间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2]。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成为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有机联接的切合点。政府政策和市场因素,通过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流将旅游、农业、文化三大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区域经济整合,提高区域竞争力。
1.1.1政府政策。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发挥政策引导、氛围营造和制度监管的作用,确定乡村旅游的方向,制定农业、民俗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1.1.2市场因素。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已朝着多元化、追求精神层面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基于这种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从产业资源拉动为主向产业联动方向转变的变革[3]。文化产业侧重于知识性、文化性,旅游业侧重于娱乐性、观赏性,农业相关资源可以提供观赏和文化价值,三产业优势互补。“农文旅”的联合可满足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扩大市场生存空间,从而实现共赢局面。
1.2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的联动关系分析良好的农业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以及活动内容与场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农业和旅游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促进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深入挖掘传统农业文化,能够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开发的内容。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地区村容村貌的改善,有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4]。
2基于产业联动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2.1研究区概况玉和苗族乡地处宜宾市珙县南部,位于县城1小时经济圈,川云公路穿乡而过,而且是连接珙县其他乡镇的枢纽站,交通便利。全乡辖青龙村、隘口村、杨家村和凤凰社区4个行政村,其中苗族人口1 904,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4%,是典型的苗汉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8%;平均海拔900 m以上,年平均温度15 ℃左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 200 mm以上。玉和苗族乡属独特的高山气候,夏季宜人凉爽,冬季高山雪景,分外妖烧。玉和苗族乡现种植有高山茶树400 hm2,黄金梨100 hm2,蚕桑120 hm2,山区特色无公害蔬菜200 hm2。另外,玉和苗族乡还盛产三塔菌、土生乌骨鸡、老腊肉、竹笋等农家野味。玉和苗族乡民风淳朴,苗文化氛围浓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婚娶、节庆、丧葬等民族文化,尤重礼仪,如客人来访时必着盛装等。
2.2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有效途径[5]。基于产业联动理论,着力开发以苗族文化旅游为主线,以休闲农业体验为重要支撑,利用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为其提供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避暑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服务。注重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性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有序地进行开发。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农民”的模式进行开发。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协调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公司负责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的宣传与促销;农村旅游协会负责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协调,并组织和规范农户的经营活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营造“苗族文化”氛围,进行综合开发。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原始村落风貌的保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支撑。
2.3玉和苗族乡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开发依托苗族传统文化,以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要支撑,规划区主要划分为生态农业观光区、苗族风情体验区、小峡谷运动休闲娱乐带功能区,配套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玉和苗族乡开发成为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生、避暑消夏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3.1生态农业观光区。通过连片化发展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为游客提供新鲜健康的绿色农产品,而且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在玉和苗族乡规划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分为高山生态采茶园、千亩黄金梨观光园、果桑采摘示范基地、特色瓜果蔬菜采摘区4个子项目。
(1)高山生态茶园。在玉和苗族乡打造“万亩茶海”,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生产布局、道路交通等设计上有计划地进行美观美化,尽量实行连片化发展,增加生态茶园的观赏价值。同时,致力于开发苗岭茶产品以及茶文化,开展采茶艺术文化节,让人们体验采茶的乐趣和意义,采摘的茶叶可以作为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出售,也可以开发出系列旅游纪念品,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千亩黄金梨园。依托数千亩黄金梨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把梨园景区打造成观光、体验、休闲的目的地。主要在“春赏花”“秋尝果”这两个项目上做文章,例如开展梨花节、摄影大赛、采摘节、品美食等系列活动。游客在欣赏梨园的美丽风光之外,可以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果树认领的方式,让都市人们体验亲身种植、管理并收获果实的劳动喜悦。
(3)果桑采摘示范基地。重点改建果桑200 hm2,传统的桑树是以采叶养蚕,不结桑果或结果较小,经济效益较低,不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将传统桑树通过嫁接的方式改良为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均较高的果桑品种。在果桑成熟的时期,可以向游客介绍果桑的种植技术,并由游客自由采摘、品尝新鲜的水果,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农事劳动的场地。
(4)特色瓜果蔬菜采摘区。规划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蔬菜基地向四周辐射发展高山蔬菜以及反季节蔬菜,充分利用冬闲地进行各种蔬菜种植,扩大规模。参照网络农场模式,让游客真正体验“偷菜”的乐趣,获得的农产品就近在“农家乐”进行加工,也可带回家食用,品尝劳动的成果。
2.3.2苗族风情体验园。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实行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针对玉和苗族乡浓郁的民族文化,开发包括苗乡隘口牌坊古建筑、苗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的苗族风情体验园区,让游客深入到苗族人们当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1)隘口牌坊。位于玉和苗族乡隘口村,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乃清代谢正业奉皇命为其母何慈惠修建的“贞洁牌坊”。虽饱经160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称[7]。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坊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坊竣严矗立,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重点对隘口牌坊进行保护与开发,以生动的故事讲述传统文化。
(2)苗文化体验区。在凤凰村苗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修建苗族风情体验区,鼓励当地居民修建具有苗族风情的“农家乐”、原始苗寨。从建筑风格、饮食、住宿等方面按照原始苗族的传统建设,从多方面展现苗乡的民族文化;根据不同季节变换,策划形式多样、参与性较强的娱乐活动,如当地比较隆重的“苗年”“芦笙节”“花山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歌曲表演、婚俗表演、篝火晚会等。在风情体验园内,成立一支苗族婚俗表演队,表演苗族婚俗的全部过程,游客可以参与苗族婚俗表演:由游客伴新郎与苗族姑娘结婚表演,如接伞、掀盖头、喝交杯酒、吃和气饭、跳芦笙舞等活动项目。让游客在娱乐的同时了解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3)度假旅游区。玉和苗族乡海拔较高,夏季凉爽,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境内有五同溪绵延不绝,有山有水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人们居住、休养身心。可以将凤凰村苗族风情居民住宅作为避暑度假、周末小长假休闲度假的房屋出租,修建商务会议中心、棋牌娱乐室等,形成“住苗寨、吃苗饭、品苗文化”的新型旅游体验。
2.3.3石门村小峡谷运动休闲带。境内五同沟经过数千万年构造运动的地质演变以及多年来流水作用对它的下切侵蚀,已经由一条水流河沟变成了一条深切幽深的峡谷,相对高度达三四百米。峡谷两边悬崖峭壁、岩溶洞穴、森林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