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转型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4-04-29 05:28高宁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启示教学改革

高宁波

【摘要】当前我们正处于从现代科学知识向后现代文化知识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转型背景下怎样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知识转型 教学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6-02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逐渐发生变化,“在知识中认清自我”、“自我意识”和“关联性”成为了当前知识型的重要特点,人文知识、个性化知识、缄默的知识逐渐备受关注[1]。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新时期的到来,标志着知识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自身也在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形式必然会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学的过程、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过程——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知识构建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知识的单向传统,教师作为“知识传播机”一遍遍向学生输入知识,学生仅仅作为一只“录音笔”将知识全部吸收,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这样,原本绚丽多彩的教学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真理性知识的束缚,被知识巨人踏着脚下,决不允许对课程知识质疑问难,更不能进行评判、创新,完全限制了教学的自由,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被绑上了真理知识的镣铐,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则被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逐渐成为了知识接受器,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被限制,创造力逐渐被消磨,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当代知识观则偏向于注重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内在性,知识在也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相对的,需要进一步健全的东西,可以进行批判和创新。然而知识的完善和构建需要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只有置身于知识主体构建之中,外在的世界逐渐被理解,人生价值逐渐丰富,生活的意义逐渐扩大,师生的视野逐渐拓展,师生之间在知识的构建、批判、创新的过程中一起成长,相互促进。

二、教学目的——从对知识的“占有”到与知识的“对话”

现代知识型教学目的表述方式有很多,总结这些方法,不难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关键的一点就是:运用当代教育使得学生成长为使用“当代社会”发展的人。要引导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当代的”科学知识,占有知识,从整体出发得知,知识自身就是一种目的。但是,在后现代知识性理念下,知识不再是恒定的真理,教学也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知道便是扼杀”——将学生限制在“知道”知识的层面会消磨掉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意识。“探究就是解放”——探究性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批判、创新的平台[2]。对于那些无界限的知识,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知识网络,对于那些信息化知识,对于那些由于无界限和信息化而造成的知识混乱,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不能由于知识社会就需要更加强调知识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知识相遇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讲知识作为质疑、探究的出发点,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能力、判定能力与批判能力,不断创新,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和文化,把人从知识权威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从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寻找人的“自由精神”,找准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人文并重,社会与个人并重

(一)改革科学课程

如实在科学课程中体现出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新理解,例如“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活动”,“科学是一种文化活动”,“科学知识其本质在于一连串的假设和猜测”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理念,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抵制“客观主义”、“科学主义”、“权威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对他们思想的侵蚀。科学课程也需要超过具体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学习,从而实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和人类关系广泛、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二)加强人文课程

人文知识不是人们理解的“级别较低”或“不成熟的知识”,人文知识只是自身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以及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其他知识有所不同。人文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政府外在世界,而是注重对内在世界的塑造。若缺乏这种内在的塑造力量,人们对外在世界的征服将会出现各种状况,就会造成个体与社会的“局部发展”和“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将人文课程纳入学校的重点课程提下之中。

四、教学方法——从注入走向创生, 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

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的“储蓄”十分形象地总结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就是教师将自身知识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实现随时提取。“储蓄”式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 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输送、位移,忽略了知识学习过程的消化、组建、创造与形成活动[3]。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知识学习不能单纯地定义为知识的单纯记忆和机械训练,而是知识的重组、情感构建、个性塑造和个体经验积累与知识的创新。就是一个将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构造中,形成新的知识,塑造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独自表演、“一言堂”,学生成为了哑巴,教师独霸整个课堂,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教学方法单一、机械,课堂毫无生机与活力。当代知识观注重课堂知识的构建与形成,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拓展知识,融入知识,进一步丰富课堂,提高人生境界。课堂教学从教师独自表演变成师生共同演出,共同表演出教学的精彩剧情,实现教学意义。这样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知识的掌握,更是智慧的开发、情感的陶冶和心灵深入的沟通,从而课堂丰富多彩,师生快乐畅游其中。

参考文献:

[1]韩俊玉.知识转型: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8).

[2]蔡国春,冯遵永.知识转型与转变中的大学教育——后现代的观点及其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5(06).

[3]彭松林.知识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2(12).

猜你喜欢
启示教学改革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