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晓
日本动漫向来以内容见长,玄妙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其天然的题材库。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奇,从志怪小说到阴阳五行等等,无一不有涉及。本文试重点说明日本动漫中存在的中华文化元素。
作为颇具特色的大众文化,日本动漫具有丰富人们生活、满足人们对特定文化渴求的功能。天马行空的想象,绚丽多彩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无一不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就动漫题材来说,内容广泛,汲取了不同国家的资源,对于中华文化,更是信手拈来。如:有的选材于中国典籍和文学名著,并进行视觉艺术的呈现或是加以改编创作;有的对民间传说和志怪文化进行描绘;还有的选自特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对诸如饮食文化、武术文化等进行创作,使作品充盈着中华文化元素。
一、选材于古典名著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魔幻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以唐代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天竺取经为蓝本。汇聚民间话本、史料,独辟蹊径地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神魔世界。这部内容庞杂的作品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古典小说中不可多得的杰作。成书以来便广为流传,迄今已有诸多译本。
日本对《西游记》的翻译始于18世纪中叶。1758年西田维则所译和文译本《通俗西游记》,开启了《西游记》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时至今日,《西游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题材,各种以《西游记》为蓝本的创作层出不穷,如文学、影视作品等。动漫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更是不乏以此为题材的佳作。
1926年大藤信郎创作的《孙悟空物语》是最早出现西游记题材的日本动漫,这部改编自《西游记》的动画作品大获好评。大藤信郎是日本动画史上的天才人物,他的千代纸动画风格独特,灵活运用了日本的传统材料。在他死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奖”更是日本动画人心中的至高奖项。
日本现代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开启了战后日本动漫的新纪元,而他投身于动漫事业的引路者正是孙悟空。1941年中国动画鼻祖万氏兄弟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影片根据《西游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有关章节改编,上映之后,盛况空前。手冢治虫在观看了影片后,深受触动,遂决意将动漫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1952年,手冢治虫开始创作属于他的孙悟空,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漫画王》连载长达八年之久。这个脱胎于《西游记》的故事因为手冢独特的诠释手法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孙悟空,在漫画中运用了各种现代元素,新奇的设定也层出不穷,成为日本幽默诙谐漫画的开山之作。在动画造型上,手冢笔下的孙悟空脱去了在中国的传统形象,酷似后来的铁臂阿童木,或许可以认为,阿童木的原型就是孙悟空(白晓煌《日本动漫》,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1981年手冢访问上海美影厂时,与中国动画鼻祖万籁鸣共同创作,使孙悟空和阿童木这两个经典动画人物得以在漫画中会面。
峰仓和也的《最游记》同样改编自《西游记》,漫画于1996年开始连载,长达十年之久。虽说取材于《西游记》,剧情却与原著大相径庭,可谓原著的搞怪版,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与现代人无异。这四个人一路上吵吵闹闹,营造了一种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气氛,他们前去天竺的路途便是不断追求自我的过程。
鸟山明的《龙珠》大量借用了《西游记》的相关元素,漫画主人公借用了“孙悟空”的名号,使用金箍棒,还会筋斗云,不过这个长着尾巴的外星人和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除了悟空之外,其他人物只是偶尔登场,客串而已。《龙珠》不仅在日本人气颇高,在我国国内也聚集了众多忠实观众。
很多与《西游记》毫无关联的动漫,也加入了《西游记》的元素。如在岸本史齐的《火影忍者》中,鸣人的绝技变身术,可谓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变形。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中有一集出现了小新变成孙悟空、爸爸变成沙僧、妈妈变成唐僧的情况。国民动漫《哆啦A梦》则制作了一部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剧场版——《大雄的平行西游记》。
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西游记》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游记》能让日本人如此喜爱,体现了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故事中展示的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同样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同时,故事本身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社会文化。
在日本被大肆改编的中国古典名著还有《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横山光辉根据吉川英治的小说改编的《三国志》和藤崎龙创作的《封神演义》,其中《三国志》较为忠实于原著,藤崎龙的《封神演义》更多运用了“戏仿”的手法,改编尺度较大。
二、民间传说和志怪文化
日本人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每个物体都有灵的存在,自古就有“八百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种说法。自然的力量让人敬畏,远古时代的人们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便诉诸神话传说,把那些无法把握的力量描绘为妖怪在作乱。这些传说经过人们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定的说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妖怪文化”(周英、李墨谦《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日本的妖怪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日本妖怪的原型便来源于中国,一部《山海经》足以勾画众人心目中的妖怪群相了。
日本动漫有很多是妖怪题材,1958年东映动画制作的《白蛇传》取材于中国的传奇故事,这也是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这部以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动画,获得了日本国内及海外的好评,也影响了许多日本的动漫人。当时正在准备高考的宫崎骏邂逅了该影片,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对他从事动画事业也有直接的影响。“……当我看完《白蛇传》之后,如同醍醐灌顶般的顿悟过来,我开始觉得应该画一些表现儿童的单纯的、大气的东西。但是,很多父母都会无视、甚至践踏孩子的那种单纯和大气。所以,我想做的东西就是面向孩子们猛然棒喝‘你就要被你父母吞噬掉了!也就是从双亲那儿独立出来。这个出发点,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过。”(宫崎骏,支菲娜译《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宫崎骏的动画中有很多妖怪,《龙猫》中憨态可掬的龙猫,《幽灵公主》中被屠杀的山兽神,《千与千寻》更是一个妖怪的秀场,河神、白龙、无脸男……各式妖怪轮番登场。宫崎骏对传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在其动画中也表现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选材中国志怪小说的《花情曲》,描绘新科状元宋贵祥邂逅美艳的牡丹花仙子的故事,皇名月用唯美隽秀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这段禁忌的爱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妖之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皇名月敏锐地抓住了这点,这简直就是日版的《聊斋志异》。在绘画表现方面,《花情曲》浓浓的中国风,地道的中国味让人惊讶,足见皇名月功夫之深,对中华文化精髓领悟之深。其续集《恋泉》延续了前部的话题,讲述投胎转世的仙女和护花使者之间的隔世情缘。
《妖魅变成夜话》是冈野玲子的作品。它讲述了中国唐代青年李成谭身边发生的各种灵异遭遇:这个带着祥云出生的青年在上京赶考途中,遇见了女鬼和会变成美少年的妖狐,跟随着他久久不愿离去。中了进士之后被分配在龙玉将军手下,负责到全国各地查访各种怪异事件,自此遭遇各种不同的妖魔。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极具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意味,也说明作者对唐代传奇小说的熟悉。漫画以水墨技法呈现中国古代奇谈,工笔细描下的女鬼狐魅美艳夺目,华丽精致而又风格独特,如同老式的连环画报一般。
妖怪题材在日本动漫中众多,或许跟日本国内流行的妖怪文化有关,妖怪学研究大师水木茂创作了很多关于妖怪的漫画,被誉为“日本妖怪漫画的鼻祖”。水木茂自幼就对妖怪充满好奇,又十分钟爱绘画,努力借助绘画使脑海中的妖怪“现身”。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鬼太郎》,主要以日本传统妖怪为题材,是一部“日本传统妖怪百科全书”,描绘了各种类型的妖怪,如宠物型的妖怪“呼子”、“小豆洗”、“唐伞”,女妖怪“雪女”、“青女房”、“毛娼妓”等。水木茂笔下的妖怪并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用画笔赋予妖怪以生命,并将自己对妖怪文化的思索不落痕迹地融入其中(周英著,李墨谦绘《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虽说日本的妖怪很多源自于中国,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妖怪文化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日本的妖怪学就归于民俗学之下。日本人对妖怪的热爱以至于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学科,无怪乎会有那么多以妖怪为题材的动漫。纵观国内,同类题材很少,或许这和国内的大环境有关。自己的文化在别国而不是在自家得到传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围棋是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盛唐时期传入日本。《棋魂》故事中原本不懂围棋的少年进藤光偶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棋盘,与沉睡其中的棋魂藤原佐为相遇,并开始在佐为的指导下学习围棋,同时结交了出身围棋名家的对手塔矢亮。千年棋魂佐为的愿望是与当时棋坛第一高手塔矢名人对弈,这一愿望最终借助网络的力量得以实现。实现夙愿的佐为消失了,进藤光没了佐为的指导,一度放弃围棋,后重新振作起来,并再次与塔矢亮交锋,虽然告负却结为毕生的对手。
《棋魂》原作崛田由美,漫画小烟健,并由日本棋院的女棋士梅泽由香里担任监修,在漫画连载时就聚集了极高的人气,改编成动画后收视率更是居高不下。《棋魂》将围棋这一枯燥深奥的脑力游戏演绎得紧张刺激,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原作带来的不仅是娱乐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递,原作者希望通过动漫的形式吸引年轻人,而在动漫热映之后围棋爱好者确实有所回升,这证明用动漫的形式传递文化不失为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由于气候、地理、风俗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菜系,为世人所称赞。《中华小当家》的故事便是由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发源地——四川开始的,年轻的厨师刘昴星努力学习厨艺,在各种烹饪比赛和挑战中不断成长,最终获得特级厨师资格,并与邪恶的“黑暗料理界”进行对抗。动画中烹制的一道道精美的中华传统美食,让人不由得猜想这真的不是一部中国动漫吗?
起源于百家争鸣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传人日本之后,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转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阴阳道”。平安时代的平安京是阴阳师活跃的舞台,安倍晴明是这一时代最著名的阴阳师,以至于人们一提起阴阳师,首先想起的就是安倍晴明。以此为动漫题材的典型代表是《阴阳师》,讲述安倍晴明降妖除鬼的故事。《少年阴阳师》也是阴阳师题材的动漫,以安倍晴明的孙子安倍昌浩为主人公,此外有阴阳师角色的动漫还有《夏目友人帐》、《银魂》、《滑头鬼之孙》等。
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描述大多以旗袍或类似旗袍的形式出现。《钢之炼金术师》中新国来的麟梳着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带着熊猫的小梅则是典型中国孩童的打扮,而新国本身似乎就是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设定的。《恐怖宠物店》的D伯爵总是穿着花样繁复的旗袍,这位祖上来自昆仑的店主有着一金一紫的异色眼眸,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气息。《银魂》中神乐最常见的装束就是红色旗袍,留着包包头,是个饭量极大的武功高手,哥哥神威则是一身利落的功夫服。《家庭教师》中香港杀手一平绑着辫子,穿着功夫装,擅长的招式是“饺子拳”,这个名称本身就恶搞了“饺子”这一中国传统美食。身着中国服饰的人物大多都是功夫高手,.这或许跟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关,但凡提及中国人,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武术。
四、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日本的动漫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动漫对中国题材的运用可谓到了极致,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奇,从志怪小说到阴阳五行,从服饰到饮食,几乎所有的中国元素都可以拿来改编为动漫题材。
日本动漫能将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到如此程度,跟日本的民族性格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岛国,这种同一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日本人在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本民族原有的信仰和文化,例如对外来动漫题材的改编,完全忠于原著的改编很少,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添加了日本文化的特征,这种日本式的改编更符合日本读者的心理需求。
此外,由于文化的传播性,中华文化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影响着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日本曾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汉文化圈”。长时期的文化接触,日本接受了诸多中华文化,甚至一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经过本土的融合吸收之后,变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的接近性使日本对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因此,在日本动漫中出现诸多中华文化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