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寻找你自己,那个真实,无限的自己,才是你的导师。
《把时间当作朋友》
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09-6
页数:248
装帧:平装
定价:32.00元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平,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看到的是不公平,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希望。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几乎没有人不举手。
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在发现自己竟然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堂·吉珂德的那一瞬间,感觉真的是特别诡异:万念俱灰的同时竟然能体会到烈火中的重生。直接来自感官的感知,很容易与人分享,然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以用原本就有缺陷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但,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有过与我相同的体验。精确感知时间
没有人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所谓“真正的朋友”,必然是、也只能是,最终被证明为我们真正了解的少数人。同样的道理,如果竟然有机会与时间做朋友,也确实有与时间做朋友的愿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地了解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一样。我的好运之一是在5年前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名字是《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1974年第一次出版。这部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么庞大: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此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某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篇地蚤标本,共13000多只。为其中5000多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多种。有人问他,他怎么能用一生来研究昆虫的构造,他很惊奇:“昆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这是一本很薄的册子,所以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读完了。掩卷之后只能长叹。于我这种普通人而言,这种大师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遥不可及,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事件记录法
很多年前,大约20岁的时候,我读过李敖的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tLog)。比如:
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李××请我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见了。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并因此受益无穷。事实上,只不过每天花费10分钟左右。这样简单的日志是有巨大好处的。每年下来,知道自己去年都做了些什么,仅仅这一点就非常宝贵了。到了30岁之后,才觉得自己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可是,有着这样的习惯的我,在读过《奇特的一生》之后,却被柳比歇夫的大师境界吓了一跳。过了差不多两年,重新读它的时候,惊讶地感叹,“啊?我太笨了,早应该明白的啊!”
事件-时间日志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一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一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大约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马上体会到了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外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事件一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奇特的一生》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时钟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一“与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