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821
作者简介:陈琳(1976—),女,丽水学院讲师。
摘要:我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起步于近现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向西方借鉴的同时,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也逐步成长起来。
关键词:近现代;音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1012507
20世纪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近现代这个历史时期产生并逐步成长起来。当时学校音乐教育所选的教材多用外国的歌曲再重新填上歌词,而教学法也多翻译国外的著作,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学习时期。
一、音乐教学法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学法大致上由基本练习教学法(呼吸、发音、音阶、音程、拍子、听音、读谱等教学法)、歌曲练习教学法(听唱法、视唱法)、欣赏教学法、乐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作歌、作曲教学法)、表演教学法(听音动作、唱游、儿童歌剧)等构成基本脉络,其他教学法基本不出其左右。下面就几部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法的文献一一做出解读。
1924年,李荣寿发表的《西洋学校唱歌教法之史略》①中提到:1820年到1830年各地学校综合博费福乃葛莱二氏教学法和娜道孛唱歌教学法创一新法,名为灵保奈氏教学法,将唱歌教学初步分为二个部分:(1)预备课程——以口授法教10岁之内的儿童,分乐曲与歌词两部分,逐步练习;(2)本科课程——以视谱法教授唱歌,先教乐曲的调子高低、拍子强弱等,再教唱歌。1830年以后,韩楷而氏提出“在前二学年用口授法,继使之唱数字简谱,更进而使依正谱唱之”。1850年时关于唱歌教学的教材很多,孛飞露认为在教唱某歌时就授以调的高低、拍子强弱等,不必另用预备练习课。此举的弊端就是这种教学法使儿童在唱歌时因为技术练习而分心,妨碍他们全心全意地体验歌曲之美,而且乐理与乐曲相结合的教学使可以选择的歌曲种类受限制。当时在教学法上,技术练习与唱歌课要结合还是分离,用正谱还是用简谱,都存在争论。但在教学初用口授法,然后用视唱法这个观点上大家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
在1925年,张经魁将他的实践经验结合音乐教学理论,对小学一到六学年的课堂音乐教学法实施给出了简要的提示②。在第一、二学年,教学步骤大致是:(1)引起动机;(2)指定目的;(3)口授歌词的句逗;(4)解释歌词的大意;(5)范唱;(6)模唱;(7)练习;(8)讨论歌词事项;(9)表演歌词事项。而到了第三、四、五、六学年,教学步骤可调整为:(1)引起动机;(2)指定目的;(3)讨论歌谱唱法;(4)范唱;(5)模唱;(6)练习;(7)讨论歌词唱法;(8)说明歌词大意;(9)范唱;(10)模唱;(11)练习;(12)讨论;(13)表演。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一、二学年,只有音的练习,不授曲谱,以听唱为主;三、四、五、六学年中,以视唱为主,但到第六学年每教授一新歌,就使之练习自唱,后校正范唱。在范唱时可以用风琴也可不用,但如果用的话一定要与歌曲音调曲折相合,不然会模糊儿童听力,影响其正确发音。
在吴研因和吴增芥的《小学教材及教学法》③中列举的音乐教学过程分四步:(1)引起动机,交代歌曲背景,或先弹琴或唱给儿童听;(2)讨论歌曲,教师与儿童讨论歌词意思与曲唱法等,教师随时提问直至所有儿童都明了;(3)范唱和练习;(4)表情演习,歌曲熟后,可讨论表演方法,接着就练习表演。教低年级的这一步非常重要,高年级可不必表演。在欣赏教学中,当时乡村小学无欣赏设备的条件下,可令其欣赏自然界的声音,也可击物发声。
演习教学大致包括听音练习、发音练习、唱歌和器乐演奏等方面。听音练习,就是教师令学生做不同动作来表示他们听到的高、低、强、弱等不同的声音;发音练习,是随机教学,方法要极自然而富有兴趣;初步的唱歌教学可分为范唱、伴唱、全体合唱和独唱等。根据儿童能力差别,也可进行分组教学;器乐演奏所选的乐器要构造简单而不费力,如木鱼、小铃、小磬等。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某些教学原则:(1)第一、二学年,完全要用听唱法教学;(2)初级第四学年起,注重视唱教学;(3)儿童会唱某曲后要充分练习,但练习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宜多变化,已会唱的歌要时常温习;(4)各种乐谱记号可制成一表,挂在教室供儿童随时观察;(5)将各种符号制成练习卡片,供儿童练习、熟悉之用;(6)利用实物,如各调的基本位置,也可教儿童手指练习。
陈仲子的《小学音乐科教学法》④,其目的是作为师范学校教科书以及中小学校音乐教学参考书。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日本东京音乐学校草川宣雄老师所讲述的内容。首先从基本练习教学入手。呼吸是唱歌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尽量避免平时习惯了的“胸式呼吸”。接着,作者结合具体谱例列举了四种呼吸训练方法——“缓吸缓呼” “缓吸急呼” “急吸缓呼” “急吸急呼”,并进一步说明练习呼吸的时间和一些忌讳。在最后,作者还用一段小篇幅简要讲述器乐曲中的呼吸。
解决了呼吸的问题,第二步就该张口发音了。作者分述了母音、子音的不同训练目的,因为此书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所以作者用重墨于青少年变声期的辨别和教学。因为这一时期的训练正确与否关系到以后有歌唱天赋的学生能否在这条路上走长走远。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器官的灵敏与否关系到歌者唱和的完美程度。因此,“听音练习”便应运而生。“听音练习”分为听辨音程、调高、拍子、强弱、音色、音数、乐器等种类构成。练习的方法有“独立的听音练习”(即单纯听音)和“关联的听音练习”(即与歌曲有关的听音)。
众所周知,大到宇宙万物的运行,小到人类脉搏的跳动,都是有节律的,人有识别此节律的本能。但若想达到很准确的地步,则必须要经过一番训练,可以“踏节”(即用脚踏地而数拍子)、“击节及拍节” “呼节”(即按音符或休止的拍子口念而默计之)、“指挥节”(即用右手执指挥棒以数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均有固定的指挥图示);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用不同速度和拍子类型的练习。
乐谱是可以看的音乐,依据种种理由,作者认为当弃简谱而用正谱,因为正谱拥有永久的生命力,应在小学中培养其基础,严禁在正谱上标注简谱,以免养成不良习惯有害正谱学习。正谱教学的方法有美国Loomis的一线累进式和Keslow的固定唱名法。此外还有一种用符头的形状来表示唱名的。除上面所提的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低年级儿童视唱用的五线谱线与线的距离要特别放宽;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各种记号应逐年逐次应用出来;教学时须常用图表、卡片、手势等变化而有趣的方法指示;小学低年级乐谱练习宜与练习欣赏打成一片,而到了高年级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
音阶作为音乐的基础,虽然在练习时不免枯燥乏味,但是在教学中不能偏废且作为基础练习。长音阶(大调音阶)和短音阶(小调音阶)的曲子各表现不同情绪,应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领悟。其中,在教学中列出长音阶和短音阶的图示(见图1),更是将抽象的音阶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掌握,还附加了音阶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不止如此,作者还给出了器乐的音阶练习(以风琴为例),可以说是兼顾教师的教与教师自身的学习,真是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长音阶1234567短音阶6·7·12345图1
二、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所以只有真正地欣赏音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顺利达到此目的。这种审美体验(即作者所称的“曲趣唤起法”)不同于其他练习。音乐的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很具体地对“曲趣唤起法”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作者亦就一小部分可以言传的进行了论述:首先,音乐教师自身有很好的修养;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授予乐曲的种类、作者、歌词,指出曲中的一些变化、拟物等处;以及采用在不知题目的情况下先听音乐等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深入其中而不能自已也”。
缪天瑞的《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⑤在开篇就从作曲者的角度讲述怎样按照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音阶、音程与音域、节奏与拍子、乐曲的结构、伴奏和儿童感兴趣的题材、歌词形态来写作儿童歌曲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并附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唱歌教材的例子。缪先生认为小学唱歌的教授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听唱”(Rote-Song Singing)教学法和“视唱”(Sight Singing)教学法。前者适用于幼稚园与小学一、二年级,三年级开始便可使用视唱法;而后者则是一种教者“示范”,学者“模仿”的最原始的教学法,即所谓“口耳相传”者是也,其优点是具体、明白、容易。具体又分为“全体听唱法”和“分句听唱法”,两者各有利弊。综合“全体听唱法”和“分句听唱法”的优点的教学法便是“九段式听唱教学法”,具体实施阶段分为:(1)教师先将全歌唱一遍,作为第一次示范;(2)一句一句地教,即分句听唱;(3)教师再将全歌唱一遍;(4)两句两句地教,将听唱的句子加长;(5)教师又将全歌唱一遍;(6)一段一段地教,即再将听唱的句子加长;(7)教师又将全歌唱一遍;(8)儿童轻轻地跟教师唱全歌;(9)儿童放声地唱全歌。“这种方法即有分句听唱法的容易教学,又有全体听唱法的合于音乐精神”。但对于短小的曲子,也许七个阶段便足够了。听唱法用于教初学唱的幼童,确有便利之处,但是随着音乐进步,到了适当时候应抛弃听唱法而采用视唱法。而小学里教视唱法,要有相当的方法,且需要特别的耐心。而作者根据所处年代的国情,在视唱时唱名法用首调唱名法,曲谱则五线谱与简谱兼用,而以五线谱为中心。给初学视唱的儿童用的五线谱,不用谱号与调号,拍号只有上半,五线距离大,第三线较粗,音符大,用分句法写,音符排列的疏密与其时值一致,用拍单位写法。而至于简谱,同样要求乐谱简单明了而易读:唱音的数字之下的横拍在一拍之内应相连;调号与拍号下半,亦可暂时不写出,将来写在第一行前;高低点法照简谱体系确立者射弗的规定(即今天所通用的标法);升号与降号与五线谱一样,放在音前面。在对视唱用的乐谱作了明确规定后,教师又将怎样将学生从听唱法顺利过度到视唱法呢?作者列举的从听唱到视唱的教学法分为四个阶段:(1)听唱;(2)不看谱唱熟歌曲谱;(3)看谱唱熟歌曲谱;(4)视唱生谱。这样便遵循了“先有应用,后有理论,先有零星的认识,后作有系统的整理”的教学法,这是教学识谱的重要原则。在具体教学中,许多音乐教育家以第一段用E调或bE调,它都以五线谱的第一线为1,同时有两调可用,选材较容易,还有就是儿童的音域关系,这时期歌曲,分用这两调所作。当然第一调必须经过三个月甚至一二年使之印象深刻后,再换第二调,第二调开始最先照第一调唱,后照第二调唱,第二调教学时间可以较短,为第一调一半即可,随后适时加入第一调,进行复习,接下来的第三调以及各调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视唱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种“指谱歌唱”的方法,发明人为美国的豪厄德(E.F.Howard),又称“豪厄德式击拍法”。视唱时,右手平放桌上,食指伸出,每逢一拍,由手腕活动,食指便指一下该音符下面,即每一拍,手指一下一上,每唱一行,便从左到右地指过去。这种方法是解决儿童唱歌时顿脚、摇身、点头以打拍的不良习惯的良方,有效且益于管理儿童,教师在讲台上一看便知儿童是否专心在唱歌,有哪几个儿童击错拍了。视唱教学时,教师亦要重视第一次范唱,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选择难度适宜的曲子,让学生“努力而成功”,获得成就感。练习曲谱时不宜分句唱,只有碰到很困难之处,才可提出来特别加以练习。同时教师弹琴,儿童在心里“默唱”也可增强视唱能力。语言中有成语,音乐中亦有成语,如123,321,135,531,512;儿童唱时将这些谱视为一个总体,不作分散的音看,可使儿童养成迅速正确的视唱能力。视唱的最终目的,是能视唱二部的生谱,能视唱初次看见的歌曲和歌词。
唱歌教学法要求达到三个目标:使儿童从唱歌中得到快乐,掌握唱歌中的各种技术以及以唱歌表现自我。上音乐课时,应让学生坐着唱歌,一般将优良儿童排在后,劣等坐在前,中庸的坐在中间。在上课时为使儿童的喉咙得到休息而又使教师容易听出错误,常用“分唱”,即“直排分”,这样一来每组中均有三等的儿童在内。在内容分配上,可在刚上课时复习一下旧歌,等儿童注意力集中时,开始讲授新内容(将最难的工作放在中途),然后可再唱前学期唱过的歌(将最愉快的工作放在最后)。在教唱时,并非教会了第一首,再教第二首,而是学会教材排列的交错和渐难,即第一首未完全纯熟,第二首未完全唱会,第三首便开始。但这并不是说每一次把每一首歌都教得“三不像”便丢下,而是求部分的正确,以后在不断地反复中,继续改善。而教师在起唱时,可用呼拍,至少呼出两拍,确立一个速度的标准,亦可用“指挥”领导他们唱歌,由于儿童在初学唱歌时,常错误百出,但又介于儿童注意力单一,对于陌生的东西,只能注意到一方面,所以在音乐教学中,照奇丁斯的意见,应用以下步骤:(1)发声;(2)拍子;(3)高度,即音高;(4)歌词;(5)表情。作者特别指出了发声法与高度矫正法。儿童唱歌发声,第一要务是用“头声”,切忌用“胸声”,正确的做法是头声歌唱,小声歌唱以及向高发展,避免错误地用胸声歌唱,大声歌唱与向低发展。在呼吸教学上用横膈膜呼吸与肋骨呼吸相结合的方法,布隆斯提倡的极小量法呼吸在儿童发声上极为重要,因为如果多量吸气,易发展成为忌用的胸声。在青少年变声期间并非绝对不能唱歌,不过绝不可大声歌唱,应让喉头多多休息。而儿童对音高概念参差不齐,常有些儿童唱歌声音犹如说话,不能成腔,这时教师可用“对音法”(Tone Matching)来练习,有八度对音,分解和弦等,同时从高音进行到低音,以免发生胸音。或想矫正大批儿童音高问题,而将句末的音延长,高度不准者暂令停唱,唱准者可换气而延长该字,然后令唱不准者陆续加入。而在唱游课(唱歌游戏)中由于太多激烈的动作而使音高降低,以致越来越唱不准,还有由于天气、空气等外部原因造成的音高不准都不难矫正。
1948年,日本人石原重雄所著的《小学唱歌教授法》⑥经沈心工先生翻译介绍进入我国。作者认为从教材选择上,必须要符合“可以陶淑品质”这一教学目的,音乐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采用的教材因其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而分为四类:(1)唤起虔敬的兴味者,所用教材以与修身科相关的为主,如学校唱歌集中所录的尊孔歌就是一例,但是这类教材极具两面性,用得适当,可以唤起爱国之心,用得不当,就只能起传播封建迷信的反作用了;(2)唤起同情的兴味者,这种教材是以史修身,即在古来有名之人物和事迹中得到教育,还有在游戏、体操以及一切集体运动中唱的歌都有此功效;(3)唤起国家的兴味者,这类教材与历史、地理相关系,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操;(4)唤起美情的兴味者,这类教材主要以音乐固有之美感动人心,而与理科及地理科相关系,如《春游》及《秋之夜》等歌。以上四种教材应配合适当,不可只偏于其中的一二种。
音乐教师在教儿童唱歌时首先要学会听儿童的声音,在其大吼大叫之时要及时矫正,让儿童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儿童声音的认识、研究程度与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材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走好这第一步,首先,要掌握学生在幼时期(6、7岁之内)、小儿期(6、7岁—10岁)、少年期(10—13岁)等不同时期的音域变化规律,特别是处于变声期,一定要注意保护嗓子。在唱歌时,声音强度不必太大,一定要用头声,而非胸声,一班应分组轮唱,以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由于儿童大多发音方法都不合格,教师则须针对他们不同的毛病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矫正。教学讲究方法,只有充分体会儿童的心理,在教时回忆自己小时能否领悟所教之歌,进行换位思考,再选用难度适宜的教材,方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美育与智育的目的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人在接受审美教育时须身临其境,用心体验,而不能用智育的方法。在一定的音乐教授时间内,教师应先确定一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并引起他们的注意,不断向该目标靠近。无论教师教授什么,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名曰“教段”或“美育之教段”——(1)预备;(2)教授;(3)练习。目的之提示将儿童脑中先前的浮念等一扫而空。在预备时,教师推考儿童既有的观念而唤起其新知识,一为教材的预备,即就歌词的大意,先质问,次说明,让其知歌曲之精神;二为音乐的预备,即教师在教新歌之前先范唱一遍,唤起学生的兴趣,再就曲中的难处,分解明晰,再三唱之。接着进入教授时,教师先提出歌中之新事物,讲解一遍,使儿童了然于心,然后一句句地范唱,让学生一句句地跟唱。唱歌教授之提示有乐谱之提示和歌词之提示。教会后,就该进入练习阶段,教师应让同班齐唱或令其分组唱或让儿童独唱,反复练习,使歌曲的熟练程度达到能在游戏或步行时都能自主地唱,在练习中也可温习旧曲,讲解新旧曲的相关之处。作者又提出另一概念“教式”,就是在儿童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当儿童初学唱歌则从听觉入手,继续发展就渐渐地用乐谱教之。当时日本所行之教式,有口授教式、略谱教式和本谱教式。口授教式就是听唱教学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音乐趣味,但不可多教,致使学生囫囵吞枣。略谱教式在听觉外,进一步让儿童辨别音的长短、高低,可用口授教式时已经学会的歌曲用于略谱教式。本谱,即五线谱,其组织完美无缺,是研究音乐的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谱教式有利于音乐的进步,有利于儿童以后从事乐器。
朱苏典编的《小学教师应用音乐》⑦中提到,在研究教学法之前,必先了解教学法实施对象——儿童的能力发展规律:(1)盲目的服从时期(小学初级第一、二学年),这时期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规范,矫正儿童错误时不必详述原因;(2)自觉的服从时期(小学初级第二、三学年),儿童在此时期最容易理解拍子上的观念,对自己缺陷的订正要求知道缘故;(3)自发的活动时期(小学初级第三、四学年),又称音程关系的启发时期;(4)反省的活动时期(小学高年级),此时期儿童能用反省法订正错误,要注重启发合理的审美的发想,又称发想关系的启发时期。
歌曲教法按照儿童能力的发展阶段,分为听唱法教学和视唱法教学两种。听唱法为盲目的服从时期的教学法,不教谱而由教师口授歌词。这种教学方法又分为单式听唱(即教师范唱一句,学生跟着模唱一句,大都施行于小学初级一、二年级)。复式听唱(除了用单式听唱外,加用一部分的视觉补助,如写歌词在黑板或用指挥棒运转,两手上下来表示曲节变化,这适用于二年级儿童,可以为以后视唱作预备)。在听唱教学中,教师要依着分解—综合的形式来教学,儿童初次模唱时,可以稍弱,拍子也可稍缓,渐次再进至实际所要的高度和强度。
视唱法可以从自觉服从时期开始施行,视唱在磨练儿童听觉外,须应用视觉,使儿童了解乐谱的组织,能自主地唱出歌来。所以儿童首先要有乐谱的预备知识、基本的训练和应用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在小学一年级可完全用听唱法,绝不宜用视唱法,二、三年级可由听唱转入视唱,四年级应注重视唱教学,五、六年级应尽量用视唱法教学。视唱法更有略式视唱法和正式视唱法两种。略式视唱有阶名组织和数字组织两种。阶名的略式视唱又称Tonic Solfa,在英国初步唱歌教学中常用此法,以音阶拼音的首字母为表示高低的记号。数字的略式视唱(即简谱视唱)是日本初步的唱歌教学方法。正式视唱又称正谱视唱(即五线谱视唱),刚开始视唱时最好采用“固定唱法”,可以认为是有曲谱的听唱法。
音乐需要教学法,但音乐是一门技术功课,倘教师本身技术太低,就不能理解教学法中所举种种事项,更谈不上教学法了。因此,音乐教师需提高自身技术,即唱歌、乐器演奏与理论修养。此外,要尽可能地收集唱歌教材,对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有大概预定。教材中的每首歌曲,都要充分准备,最好自己能先背出来。
三、音乐学习寓游戏之中
邓铸成编的《游戏教材及教学法》⑧中主要讲述了怎么样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中:(1)唱游歌曲一定要教纯熟后,才教表演;(2)唱游表演时,首先应先有准备活动,并选特定音乐配合,以后儿童听到何种歌曲自然就有何种动作;(3)唱游的动作,时有变换和出入,应该当怎样作便怎样做,切不可二拍或三拍动作用一拍时间完成;(4)儿童学唱游,动作是模仿老师的,教师示范要特别生动活泼,娴熟无误;(5)教法应有变换,唱游中的动作大多以教者示范为原则,易养成儿童被动性,减少其自动能力,所以唱游动作应酌情形变换。
唱歌虽说是音乐的基础,但并不是音乐的全部。除唱歌外,音乐课中应当还有别的活动。幼稚园与低年级有唱游这门课,包括唱歌游戏、听音动作与唱歌表演三者,是在游戏中插入唱歌或唱歌式的叫唤,再者,可以讲述关于音乐家的故事,如唱、奏或听贝多芬的乐曲,讲贝多芬的故事,最为贴切。另外,还可以进行“练耳”:教师弹一陌生乐句,儿童用唱名唱出或哼出曲调,或教师在琴上随意弹全音或半音,叫儿童分辨;而“听写”又是进一步的,让儿童将练耳时所听的乐句记录下来。教师先教儿童写谱号,次写拍号、调号与纵线,并告之第一音是何音,每一小节放几个音,最后一小节放几个音。还有,音乐课可以由儿童手持打击乐组成一打击乐队,以养成他们合奏的能力,为日后的合唱打下基础。演奏时持同种乐器的人站在一起,切忌喧闹的打击乐声使歌唱音量变大,而发出胸声。除用现成的打击乐,也可以废物利用,自己制造。而其他乐器(如风琴、钢琴、口琴、二胡)的学习,对儿童也都是很有意义的。由于儿童能够欣赏自己不能演奏的乐器以及超乎自己能力以上的东西,所以欣赏能提高音乐的水平。怎样才能使儿童专心地欣赏,可采用“记忆比赛”:给学生欣赏若干乐曲,令儿童边欣赏边记忆,然后教师打乱次序逐个奏出,叫儿童说曲名、作者以及内容,加以比赛。这能使儿童非常注意地听并强化记忆。另外,让儿童参加音乐会与唱歌比赛都可以刺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最后,引导儿童将生活中的经验化为歌曲,自己唱出一个自己作的曲,但自己写不下来时,教师可代他写下,引导儿童创作,教师可先提出一句歌词,鼓励儿童凭着想象去唱,通过歌曲创作,儿童真正可以唱歌表现自我了。
音乐的发表就要依靠音乐创作,创作教学法有作歌指导法和作曲指导法。作歌指导法最初从模仿儿童唱得很熟练的歌曲开始,一、二年级可由说话代文字,不必写出,中年级可逐一给出示范,再渐到填字仿作,至高年级再进至创作。创作又分为完全自由和相当拘束的。而作曲指导法首先要熟悉乐谱知识,具有相当的乐思。有模仿法,即给出示范,再令模作;还有依动机创作法,即示儿童以动机,再令其创作,这种比较有难度。
照音乐教育的目标,可分为受容和发表两方面内容。所谓受容,就是欣赏;发表就是演唱、演奏和创作三项。儿童逢到某种感动时,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即作曲作歌,是一种创造教育中的发表过程。在儿童未知文字和乐谱时,从其口中流出的童谣曲中,往往蕴含着极珍贵的音乐萌芽,因此,作歌并不难。而作曲的指导比作歌来得难,练习方法有:(1)模仿原曲的习作;(2)依歌曲型的创作;(3)依歌词的创作。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途径
唱歌和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两大要素,欣赏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儿童时代开始注意。音乐欣赏除在音乐课中进行外,还可以在课外开小音乐会,儿童歌唱会等,使儿童互相欣赏。欣赏方法有两种:人的演奏歌唱;利用机械发声。小学前三年的欣赏当以养成儿童集中注意、聆听的态度,小学后三年的欣赏指导重在养成其鉴赏能力。同时,欣赏音乐时老师的态度对儿童影响也非常之大,切不可漠不关心,但也不可专为自己欣赏,必须时时用态度来表现音乐的内容,处处顾及儿童的情感兴趣。在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诸要素:在反复练习时要注意方法多变,赞扬优点,亲切地指正缺点;已唱会的歌曲须常进行复习,唱歌时用乐器伴奏可增进美趣;虽然齐唱可以以整齐协同的步调显出全体的美妙,但是不能忘记让儿童有机会独唱,这样既可以让优等生有发挥实力的机会,也可以鼓励后进儿童。而歌唱的最高境界合唱则对儿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歌唱时,教师对于儿童姿势、态度以及歌曲表情的指导,亦很重要。在齐唱时,教师宜用指挥棒来使儿童集中注意,统一精神。
何明齐编的《小学音乐实施指导及应用歌曲》⑨中,基本练习教学法和歌曲练习教学法同上面几本书所列的不出其左右。但是其中所提到欣赏教学法比较有新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知觉的欣赏就是感受节奏的美、曲调的美、和声的美和音色的美;情感的欣赏就是以调性、节奏快慢、乐句长短、音的强弱和音的高低来表情感;而理智的欣赏就是明白音乐的种类及派别、主要的乐意和知道乐曲的体裁和结构。知觉的欣赏只需要有听觉就能欣赏,情感的欣赏须略有训练方能欣赏,而情感的欣赏需要有充分的修养方能领略。欣赏的途径有演奏和歌唱,也可以通过留声机和无线电收音机。而乐器练习的教学法,作者提议在第一、二学年以打击乐为主,第三、四学年以军笛、唢呐、口琴、笙等为主,而到了第五、六学年就可以用箫、笛、胡琴、月琴和钢丝琴。在教授乐器时要注意与音阶、音程、拍子等练习结合,在指导儿童时最好由其自由练习,再由教师矫正错误;在基本练习时也可齐奏;吹奏乐谱最初可选择儿童喜爱的歌曲,让儿童懂得吹奏时讲卫生以及怎样保护好乐器;练习时可在教学时间中适当提出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黄友棣的《音乐教材一百首》⑩开篇就在音乐教学法上提出了很多注意事项:(1)口形的改善——对于五个母字(U O A E I)的口形动作,应特别注意,以使儿童有正确的口形;(2)吐字清晰——对于歌词的字眼,必须清晰;(3)国语训练——用歌唱推广国语很好,但如初级的儿童唱游歌曲,用本地语音唱出较好,则尽可能随意;(4)节奏的感受——对歌曲双拍子的强弱交替,应注意,使儿童在歌唱时练习敲击、打拍,表示强弱交替的声响;(5)唱音的准确——音阶各度,必求唱准确;(6)合唱的学习——儿童没有低声部,不能唱成人的混声合唱,所以尽量用对答唱、领唱和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追逐唱、重叠唱等代替;(7)乐谱认识——第一、二年级全用听唱法,三年级开始可识五线谱,歌曲尽量用卡农曲,升降不多的调用固定唱名法,升降很多的调也不反对用主调唱名法;(8)声域的适应——很多儿童不是高音,可采用女低音的声域;(9)力度的训练——唱歌时各曲的强弱、快慢以及种种表情须根据歌曲及词句的暗示,每句都用适宜的力度去表现出活力。
为了助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应重视用个别指导法:(1)拙劣儿童位置在教师旁,与优良儿童相接近;(2)技能拙劣者不应斥责他,只可亲切指导;(3)害羞或音量微细者不宜强迫其独唱,常使他与其他人混合齐唱;(4)变声期儿童应让其多听少唱;(5)个别指导时,常使优良儿童居先;(6)因儿童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教材;(7)注意其技能外,更要留意姿势、态度及注意力;(8)唱合唱或齐唱时,在量和质上都必须将全体儿童融合一致;(9)唱得好的儿童宜常令其独唱。
在教学上,作者提出了几点很细致的注意问题,由于儿童的肺及呼吸器官很娇弱,在唱歌时教室须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否则尘埃入口鼻会酿成危险。在教材选择上,音域须先窄后宽;音符种类宜先少后多;低年级宜用二拍子及四拍子,高年级始以三拍子、六拍子之歌;歌曲速度宜先缓后急,最后可用有速度变化之歌;关于季节之歌曲,应与季节当时。在教授时间上,高等小学校每周二次,一次一小时。但对初级儿童不适宜,一次时间太长会损害其嗓子,宜多分次数。在教授其他课时,如果发现学生很疲劳,就选择与这个科目有关的歌让学生唱,那么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上用的乐器,可以定音以及辅助教师及学生以增加兴趣,所以教授上一定要准备一二种,洋琴虽好但是价值贵,一般学校用风琴较为多。在教学方法上,教授歌曲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歌曲的调与之相适应;新教一曲子,必须先慢,熟练后逐渐加速到固定速度;学生的前后位置宜经常调换,以兼顾到所有学生;唱歌姿势要正确;禁止学生发音过强,时常让学生上台演出,既锻炼胆子,又有鼓励作用。同时,为了使学生唱歌时拍子齐、声调和,教师宜执一短鞭,按其拍子,手挥短鞭,以示歌曲的速度。
由于儿童天性好动,而表演则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表演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儿童的表演可分为听音动作、表情唱歌和儿童歌剧。其中听音动作是最幼稚的表演法,用动作表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表情唱歌就是在唱歌时兼用表情动作的游
戏,可使儿童格外明了歌词的意义和情趣;在儿童歌剧中,除音乐舞蹈外,再加以简略的布景和相当的装扮,配以不太长的歌曲,但是要注意动作不宜过难,不可忘了儿童本位,勿因练习此而荒废其他学业。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李荣寿:《西洋学校唱歌教法之史略》,《音乐季刊》,1924年第4期。
②张经魁:《小学唱歌教授的研究》,《音乐季刊》,1925年第5期。
③吴研因,吴增芥:《小学教材及教法》,中华书局,1946年。
④陈子仲:《小学音乐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
⑤ 缪天瑞:《小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万叶书店印行,1949年。
⑥ [日]石原重雄著,沈心工译:《小学唱歌教授法》,文明书局,1948年。
⑦ 朱苏典:《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中华书局,1932年。
⑧邓铸成:《游戏教材及教学法》,现代外国语文出版社,1947年。
⑨何明齐:《小学音乐实施指导及应用歌曲》,商务印书馆。
⑩黄友棣:《音乐教材一百首》,文建出版社,1947年。参考文献:
[1]缪天瑞.小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M]上海:上海万叶书店印行,1949.
[2]朱苏典.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中华书局,1949.
[3]朱苏典.小学教师应用音乐[M].上海:中华书局,1932.
[4]俞绂棠.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4.
[5]沈心工.小学唱歌教授法[M].上海:文明书局,1948.
[6]吴研因,吴增芥.小学教材及教法[M].上海:中华书局,1946.
[7]邓铸成.游戏教材及教学法[M].上海:现代外国语文出版社,1947.
[8]何明齐.小学音乐实施指导及应用歌曲[M].上海:商务印书馆.
[9]黄友棣.音乐教材一百首[M].文建出版社,1947.
[10]桑送青.小学低级唱歌教材教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
[11]缪天瑞,金世惠.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三氏图书公司,1947.
[12]陈子仲.小学音乐科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3]李荣寿.西洋学校唱歌教学史略[J].音乐季刊,1924(4).
[14]张经魁.小学唱歌教授的研究[J].音乐季刊,1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