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山水城市的景观艺术特色

2014-04-29 00:44余燕杨在君
广东园林 2014年1期
关键词:阆中艺术特色

余燕 杨在君

摘 要:“四面环山、三面绕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典型风水格局形成了阆中山水城市的骨架和环境意象。文章以“山水”和“风水”为根本出发点,分析了阆中山水城市的景观艺术特色,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能完美地传承和保护好阆中古城这一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阆中;山水城市;风水景观;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1-0000-00

收稿日期:2013-07-01

修回日期:2013-08-19

Abstract: The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of “mountains surrounding from four sides and water embosoming from three directions” is the landscape framework of city with mountains and water in Langzhong. And the typical Fengshui structure of “depending Northern mountains and facing Southern water” is the environment image of it. Basing on the two aspect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ity with mountains and water. Finally, hope would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World Culture heritage——Langzhong ancient city during the future city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Langzhong; City with Mountains and Water; Fengshui Landscape ; Artistic Features

钱学森先生于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它是指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区域建设中,把整个城市建设成为一座大型园林的一种规划与设想。1993年钱老重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这是中国21世纪城市构筑的模型。1997年国家建设部提出“园林城市评选暂行标准”,并先后命名了北京、合肥、珠海、杭州、深圳等一批“园林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山水城市”与“园林城市”,其核心都是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将自然地理特色、城市布局特征、人文历史脉络、社会经济现状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形成带个性特征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因此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1]。山水城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城市模式,其思想与提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点,也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有关,但更多的是融入了当今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城市景观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它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庞大体系[2]。

西部城市具备“山水城市”的自然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还提出了“塑造文化性格”“提高文化品格”等思路,各城市都在构筑自己的城市形象。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具有2300余年历史,是举国闻名的风水古城,被评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风水文化历史悠久,山水城市格局显著,在西部城市大发展中应着力保护自身的风水格局及古城遗址遗产,突显风水文化、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树立自然、人文文化城市品牌。

1 四面环山、三面绕水——优越的自然条件

阆中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5o41'~106o25',北纬31o22'~31o51'之间,境内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和东南低,全城格局主要受巴山山脉、剑门山脉和嘉陵江控制(图1)。“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3],“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4]。阆中得名,寓象其自然地形,名符其实。巴山山脉延至阆中北面,剑门山脉伸于阆中东、南、西三面,嘉陵江自北而南,绕城三面,形成古城外围严密的山水缠护,构成“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5]的山水格局。巴山山脉由近似平行的蟠龙、方山、龙山、大仪山四大山系排列组成;剑门山脉由大罗山系和仙炼山系(仙桂山系)组成。各大山系在形势和气韵上各具特色,形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同时构成阆中风水格局中“龙”“砂”的基本骨架。

《方舆胜览》载“蜀有三秀:眉秀于山,阆秀于水,普秀于石。”阆之水,即嘉陵江,是阆中成为风水宝地和形成优美风光的主要因素。嘉陵江在蟠龙山下淤成一大坝,古城就位于这“U”字形冲积平原上。境内还有西河、白溪、东河、河溪四支流注入嘉陵江,又有若干溪河注入四条支流,共同织成交错复杂的水网,同时也构成阆中风水格局中“水”的重重关栏。

得天独厚的阆山阆水,自古享有“阆苑仙葩映玉寰”的美称。阆山韵态千变,阆水柔情万种;既有四山拱卫之固,又有大江舟楫之便;既形成了秀美的自然风景,又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阆中之美,在山在水,在于山景、水景间的巧妙结合,在于融入城市、人居、田园、林木、云雾之后的变幻协调。阆山、阆水、阆城,彼此融合,相依成景(图2)。

2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独特的风水格局

阆中之所以被誉为风水古城,是因为其自然地理环境完美地呈现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龙、砂、水、穴、向的至善至美,浑然天成。凭此天然造化,孕育出优美的山水城市,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2.1 古城风水格局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观念中住宅、村镇、城市等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理想格局——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山岗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山上植被丰茂;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或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6](图3)。简言之,即“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前有朝案呼应相随,南向面立富贵大吉”[7]。就阆中而论,风水格局如图4。

2.1.1背负龙脉蟠龙为屏,剑门大巴秀色可餐 阆中“城后倚蟠龙山,前照锦屏山,并本着风水穴法中山向选择最重朝案”“必以近案有情为主”[8]的意象而规划。“蟠龙山,为阆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8]。在地理格局上,蟠龙山系形成城市北部层次深远而雄伟高大的天然屏障,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北可阻挡冷风寒流,南可迎纳阳光季风,形成古城良好的局部小气候。在景观构成上,蟠龙山系作为古城背景,丰富了城市北部天际线,使背景空间产生聚敛性,视线具有良好的收束,古人由此得以展开丰富想象,赋其灵性,象征城市命运,斯谓“仁者乐山”[9]。阆中“东枕巴山之余脉,西倚剑门之臂腕”,左辅右弼,“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10]。

2.1.2正面嘉陵环抱多情,前有锦屏呼应相随 “阆之为治,蟠龙障其后。锦屏列其前。锦屏适当江水停蓄处,而城之正南亦适当江水弯环处……”[8]嘉陵江偎城抱郭,绕城三面,古城坐北朝南,迎山接水。锦屏山为案山,山在正南,为阆中象征,“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锦屏山及其南面的仙桂山系形成重重朝案,构成城市绝妙对景,“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11] 。

2.1.3天心十道穴位均衡,南向面立富贵大吉 阆中古城布局“前朝后市,左宗庙、右社稷,亦莫不井井有条”[8]。在权衡古城四面山水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及双栅街的十字交结处建“中天楼”,喻风水之“天心十道”。其余街巷皆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迭分东西展开。古城布局顺应北高南低的自然地理形势,背北面南,高低错落,通风良好,日照明朗,家家户户都可向南取得良好的借景与对景。

2.2 古城风水格局的景观意象

阆中风水格局不仅契合了古代风水理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而且富含科学和美学成分,包含着丰富的园林景观元素,使古城的山水城市特色更为显著。古城的风水要素与城市建构从远、中、近三个层次构成了古城外、中、内的景观意象(图5)。第一层:自然山水意象,由镇山蟠龙山、朝山锦屏山及左右青龙白虎砂山界定的外层景观,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第二层:景观控制意象,由观星台、“天门”[由玉台山与西山对峙关拦,滕王阁把守的上水口(图6)]、“地户”[由白塔山及白塔镇守的下水口(图7)]以及嘉陵江界定的中层景观,山水、风水、天文、人文相结合,控制协调,“天人合一”;第三层:城市核心意象,由古城墙围合,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华光楼为视觉透视点而界定的内层景观,集中收敛,丰富多彩。三个不同层次的景观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构成了古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景观意象,同时塑造出自然、人文、城市三种各具内涵与特色的景观意象。

3 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完美的古城遗韵

古时阆中设城墙四面环护,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道,除西门而外皆建有瓮城一座,并建有轩昂门楼(图8)。古城地势北高南低,传统的城市布局是:城中心(即西北面)布署宗祠官署,为道府、学府和达官贵人活动区;东北面布署军事要塞,占据城池较高地势,居高临下,控制全城;东南面临嘉陵江,则为商贸区和居住区,便于通商和起居生活[9]。功能区域划分明确,道路交通组织合理,有效避免了不同职能建筑产生相互干扰。

古城空间是典型的唐宋棋盘式格局,即在城市中心处建“中天楼”,其余街巷皆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迭分东西展开。标志性建筑的设立,既增强了场所识别性,又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景观,体现出古城规划的系统性与合理性。

为了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古城规划十分注意与周围山水环境形成良好的对景、透景和借景关系。结合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形,南北走向街道短而宽,东西走向街道长而窄,这不仅减少了建城的土石方量,利于地表排水,而且满足了良好的建筑朝向和景观取向,便于采光纳阳和欣赏风景。

古城建设除了把街巷作为对景视廊以外,还于城市内外巧设观景透视点,从而构成古城完整的视觉空间体系。城南华光楼是古城内绝佳的观景透视点,南赏锦屏滴翠,连列如屏,江水澄碧,舟楫往来;北瞰民居古院,井然有序,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图9~10)。东山白塔既是古城东望的绝妙对景,又是城外观景的制高点,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自然风光和古城风貌,拉近了山、水、城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自然、人文、人居在人们心理上的融合(图11)。

4 传承弘扬、分区发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阆中古城的山水城市特色必须立法保护,尊重和维护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特色,发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内涵、围绕“风水文化”“文物古迹”“重要关隘”“风景名胜”“古城风貌”“传统民居”这五个主题,增强阆中的历史延续性,提升阆中的知名度,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使阆中成为一个永远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优势的开放型山水旅游城市。

阆中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的风水文化传统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的未来发展必须以创建山水城市为目标,将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的、市民可以充分感知的山水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现在的古城区居住建筑密度过大,人口密度太高,配套设施落后,城市功能难以发挥。为了降低古城区人口密度,做到既不影响古城生活气息和活力,又不会给古城带来环境压力;既不破坏古城风貌,又要使古城可持续发展,唯有保护古城,发展新城,以阆中固有的山水格局为蓝本,以古城历史文化为纽带,跨越嘉陵江向南发展,即“跳出古城,发展新城;依托新城,延续古城”的发展战略[12]。阆中市区包括古城区,江南—七里两个片区。远期城市形态结构为沿江组团式,重点向南发展江南和七里,协调局部发展河溪和双龙。古城区为主要的旅游、服务、休闲度假、居住功能区;江南为风景旅游、居住、仓储综合功能区;七里为商贸、行政、文体娱乐、居住、工业及货运仓储等城市综合功能区。新城区的建筑规模、风格、体量应体现地方特色,防止对阆中山水、树木生态环境构成破坏、污染。

注:文中未标注图片均系作者拍摄和制作

参考文献

[1] 宋炬. 西部城市应塑造山水城市文化品格[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20 ( 6): 103-105.

[2] 朱江.“山水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特点[J]. 中外房地产导报,1997(14):21-22.

[3]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A].

[4] (五代后晋) 刘昫,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地理志[A].

[5] (宋)李献卿.南楼诗.杨林由.阆中历代诗词选[M].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6] 彭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成及其在现代造园中的应用[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5.

[7] 陆元鼎, 杨谷生. 中国民居建筑[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8] 阆中县志编修委员会. 阆中县志[Z]. 1982.

[9] 刘涛, 李秀. 四川阆中古城空间形态分析[J]. 规划师, 2005(5): 116-118.

[10] 李小波, 文绍琼. 四川阆中风水意象解构及其规划意义[J]. 规划师, 2005, 21 (8): 84-87.

[11](宋)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杨林由.阆中历代诗词选[M].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12] 阆中市政府. 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 2000.

审稿编辑:杨学成 杨宏烈

猜你喜欢
阆中艺术特色
登阆中腾王阁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