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慕星
【摘要】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的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微文化传播的群体性、内容上的开放性以及形式上的快餐性特点,逐渐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娱乐取向等,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应增加微文化中生动活泼的本土优秀文化内容,构建校园微文化,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引导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关键词】微文化;表现形式与特征;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日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逐渐在网络时代的快节奏与即时的传播中产生。目前,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生活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交际和价值观念。
一、微文化的含义
(一)微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名为“微”的摇滚乐队主唱最早提出微文化概念,并在北京当地酒吧演出,传播他的微文化思想。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最早提出微博这种理念,他创办的Twitter,推出世界上首个微博服务。2009年以后,国内新浪、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先后提出了微博服务,受到网友们的追捧,随后网络上大量出现了“微文化”、“微时代”、“微幻”、“微公益”、“微关怀”等等和“微”有关的概念。
(二)何谓微文化。微文化的出现正是伴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微博的产生和普及而来的。《说文解字》中对“微”的解释是“微,隐行也”,其本意是微小的、轻微的。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微文化一般被定义为以微博等为新传播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微观的文化形态。简单地说,微文化是由微博而诞生的一切微思想观念、文字、符号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
二、微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一)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其他文化相同,微文化也有各种各样具体的表现形式,如微博、微电影、微表情、微公益等。“微”作为开头的概念和现象纷纷出现,这些全都构成了微文化现象。我们以微电影为例来分析他们的“微”形式。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符合了当今碎片式生活方式,免费、灵活、短小精悍的形式受到了年轻人亲睐。只需要一部手机和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完整的故事情节。微电影投资少,发行方式简单,任何平民拍客都可以参加制作,满足了大众的参与心理。人们可以通过制作、转发、评论微电影尽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说出对社会、对实事的看法。从微电影的形式扩大到其他形式来看,都有相同的一个根本性,微小。微博利用仅仅140个字符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微整容是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做细微的改变来达到美丽的效果;微表情就是人在受刺激的时候,因为一些本能和潜意识而出现的很难控制的微小反应。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个体性价值,这种微文化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基于其灵活性,只需利用小块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各种信息。微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就业等各个方面,在大学甚至存在“不懂微博就是现代文盲”的说法。
(二)微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1传播的群体性、交互性。微文化的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主体人在这个社交圈中通过利用各种媒介来表达和傳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微博,人人都是记者、编辑,创作文字、图片、表情等,这些人就是创造微文化的的主体,发布民间故事、草根新闻。当然在这个网络社交圈中,会有很多和主体一样的传播者传播信息,此时这些主体又是受众,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来自其他传播主体所传播的内容,从而或多或少的被影响着。所以在“微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个体在不断创造者微文化,也不断的被微文化所影响。
2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与传播渠道。我们能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可以关注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微网络所具有的即时性、海量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使内容更加开放、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在网络世界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观念,使这些传播的为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3传播形式的快餐性。从微文化的特点来看,其传播的内容是以碎片化呈现的。移动便携终端成为了各个信息传输的主角,使人们的传播与接收时间分割得更加零散,他们利用休息与闲暇时间进行传播或接收活动。他们自由的表达,并没有被规定成某一种特定的形式,也没有被规定特定的内容。这种小而自由的传播形式也更满足当今的碎片式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传播形式的快餐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如轰炸般向我们袭来,人们往往没有精力去长时间关注某个长篇内容,这些微小的信息更容易被看到和消化。
三、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又缺乏辨识真假好坏的能力。随着微文化内容的多元化,各种拜金主义、逐利主义、民粹主义等信息充斥其中,这些这些失范的信息具有诱惑性、欺骗性和误导性,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甚至扭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微文化的发展对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阶段的上网人数占网民总人数的30.4%。微文化的传播主体是以年轻人为主,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占据最高位。网络的普及性与开放性,使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融合、碰撞。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对媒体、对新事物的更深层理性的理解和分析,容易对纷繁复杂的微信息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去权威化”、“去中心化”、“个体多元化”的特性下,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群体。这不仅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且使得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出现价值偏离及躲避崇高、告别崇拜和斥责榜样等失范行为。
(二)审美趣味多样化。新兴的多元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微文化年轻化、时尚化、个性化以及及时性的特点吸引着他们通过微媒介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这些信息的影响,不仅逐渐改变着他们的审美习惯、消费习惯,激发他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心理,还会滋长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现在,很多学生更加热衷于追逐快餐文化,庸俗浅薄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而忽略个人的奉献精神;更加注重超前消费,价值判断更加功利化,推崇及时行乐的思想,而缺少大局思想。在面对形形色色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时,无法准确筛选有效信息,使自身价值选择的迷糊化,追逐超时尚、反传统,与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应有素质的诉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娱乐取向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来娱乐方式。对于喜欢追求新兴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更偏向于外来娱乐方式和文化产品。学生们更加了解圣诞节、情人节,而忽略我们传统的端午节、七夕;他们更加喜爱海外娱乐节目、电视剧、音乐,而对本土产品不屑一顾。美国好莱坞目前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其美国文化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全世界辐射。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产品对当代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成为真正的“强势文化”。
四、如何有效利用微文化
微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积极适应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应对能力建设,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借助微媒介,突显本土优秀文化,增强对大学生的的吸引力。很多的红色网站、宣传传统文化网站,为了突出其教育、引导的主题,导致内容抽象枯燥、篇幅长、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积极突显本土优秀文化,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天天向上》这档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就做的很好,它寓知识于娱乐的形式,巧妙的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打乱与整合,使节目的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大大提高,受到大众的喜爱,这种教育形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利用微电影等形式制作有趣的短篇来宣传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传递正能量、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只需要只言片语、简洁明快的表述,将文化主题融入表述内容中,满足和支持一对多的交流,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还能关注到更多人更多方面的信息,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文化主题相结合,打破以往满堂灌输的模式,让大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
(二)利用校园微博,构建校园微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从其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出发,构建校园微文化。校园微文化建设,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依靠广大师生,构筑以官方微博为龙头的网络立体化格局,强化校园微博的导向功能、服务功能、寓教于乐功能。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的形式,重视中国语言、传统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知识的宣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对名族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对于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加以否认,要有取其精华,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精神,充分展现民族的自信感,敢于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大胆批判地吸收。只有这样辩证理性的看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才能真正的使學生群体更深层的了解而不是流于形式、流于教条,真正的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交流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三)借助微语言,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微文化的即时性可以如实的反应学生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利用各种微语言,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不至于被轻易误导。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载体,加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体的微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宣传,从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大学生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增强爱国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等,提高关注集体、关注社会、关注个人的品德修养。提高大学生对微信息传播清醒谨慎的态度,提高个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优秀的微文化接收者与传播者,创造出更多的正能量。
微文化将是新时期承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微文化健康、有序的氛围对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有效的利用微文化的传播优势,才能使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性接受新型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微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21):192—194.
[2] 陈燕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从福建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谈起[J].中国德育,2012(12):52-55.
[3] 百度百科.微文化.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PULskB5t ihbcT C8 VVtA0crH2-UG--cOmgNm7TS578znIXaYvUyeBbCVbe5tqgBsLngEdYDwyp3Alu2t1f4aK,2012-07-06.
[4] 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6.
[5] 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6] 百度百科.微电影.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2014-02 - 14.
[7] 百度百科.文化认同.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210.htm,2013-03 -13.
[8]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22].http:// ww 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 pdf.
[9]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