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化工艺对聚酰亚胺性能影响的研究

2014-04-29 00:44赵丽萍寇开昌吴广磊卓龙海王益群
粘接 2014年1期
关键词:聚酰亚胺亚胺粉体

赵丽萍 寇开昌 吴广磊 卓龙海 王益群

摘要: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原料分别采用溶液-固相亚胺化和化学亚胺化法制备了2种聚酰亚胺(PI)树脂。通过FT-IR、DSC、TGA、溶解性能等对PI树脂进行测试与表征。FT-IR表明,2种方法均形成了酰亚胺结构,DSC和TGA分析表明化学亚胺化法得到的PI的热性能优于溶液-固相亚胺化PI。溶解性测试表明溶液-固相亚胺化PI要优于化学亚胺化PI。

关键字:聚酰亚胺(PI);溶液-固相亚胺化;化学亚胺化

中图分类号:TQ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4)01-0059-04

聚酰亚胺(PI)由于其优异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介电性能、耐辐照性能以及酸碱稳定性等,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设备中的耐热材料、电力及微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封装材料、高技术产业中的纤维、胶粘剂、工程塑料等 [1~4]。然而PI性能也有不足,近年来合成新的PI以及合成新型单体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但PI合成工艺的研究比较少。

Pi的合成工艺最常用的为2步法,第1步将二元酐和二元胺在低温下缩聚得到聚酰胺酸(PAA);第2步通过化学亚胺化法或热亚胺化法将PAA环化为PI。热亚胺化又分为固相亚胺化和溶液亚胺化2种方式,固相亚胺化常用于PI薄膜的制备,即将PAA溶液浇铸成膜后加热进行亚胺化;溶液亚胺化是在PAA溶液中加入共沸溶剂,加热回流,通过共沸溶剂的蒸出带出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促进反应进一步进行。由于第1步合成的PAA贮存稳定性较差,而第2步酰亚胺化的温度要求过高且PI的分子链刚性太大,导致PI加工成型困难[5]。目前的研究多通过化学亚胺化法得到PI粉体。然而化学亚胺化法制备过程中容易生成聚异酰亚胺,且得到的有序性较低[6~9],进而影响其宏观性能,因此寻找更优化的PI粉体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采用溶液-固相亚胺化和化学亚胺化2种方法分别合成了PI,并研究了合成工艺对PI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试剂

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为重结晶后使用,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DMF),将4?分子筛放置其中24 h后使用,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乙醇,将4?分子筛放置其中24 h后使用,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甲苯,将4?分子筛放置其中24 h后使用,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三乙胺,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酐,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测试与表征

FT-IR由美国Perkin-Elmer公司Spectrum One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法;DSC采用美国TA公司的Q100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升温速度为20 ℃/min,流动介质为N2;TGA使用STA-449C型热失重分析仪分析,温度范围0~800 ℃,升温速率为10 ℃/min,流动介质为N2;将PAA和PI溶于DMF中,配制成0.5 g/dL的溶液。利用乌氏黏度计在30 ℃测定其特性黏度;溶解性能用一定量的样品在相应溶剂中经超声10 min后静置24 h测得。

1.3 聚合物合成

1.3.1 聚酰胺酸(PAA)的制备

将2 g(0.01 mol)ODA加入配有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并加入23 mL DMF 使溶液达到15%的固含量,将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至二胺完全溶解后,分批量加入2.18 g(0.01 mol)PMDA,于室温继续搅拌反应4 h后得到黏稠的聚酰胺酸(PAA)溶液。

1.3.2 溶液-固相亚胺化制备PI树脂

在上述装有PAA溶液的三口烧瓶中加入4 mL甲苯,将混合溶液于搅拌下在油浴中加热至回流温度(140 ℃) ,反应至没有共沸溶剂及水滴出为止(约5 h)。降至室温,加入过量的乙醇,得到黄色沉淀,抽滤、水洗、干燥后得到部分亚胺化的PI粉末。将部分亚胺化的PI粉末在真空烘箱中分别按200 ℃/1 h和300 ℃/1 h亚胺化;得到完全亚胺化的PI粉体。

1.3.3 化学亚胺化法制备PI树脂

在上述PAA的溶液中,滴加3.0 mL乙酸酐/三乙胺(体积比2∶1)的混合物,室温搅拌反应2 h后,加热升温至100 ℃,恒温搅拌反应6 h形成均一黏稠的聚合物溶液,冷却至室温,将溶液倒入250 mL乙醇中得到黄色沉淀,过滤并用乙醇洗涤,产物在80 ℃真空干燥即得到PI树脂。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由PAA亚胺化得到PI粉体的研究目前多采用溶液亚胺化或化学亚胺化法,这2种方法虽然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弊端,所得PI性能较低。本文对改进PI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将溶液亚胺化法与固相亚胺化法相结合,即对PAA先溶液亚胺化后固相亚胺化。第1步是将PAA溶液在溶剂存在下高温回流脱水环化,得到部分亚胺化的PI粉末;第2步是将部分亚胺化的粉末在真空烘箱中阶段升温环化,得到完全亚胺化的PI粉体,并将其与化学亚胺化PI的性能进行比较。

聚酰亚胺的合成流程图见图1,反应式如图2所示,ODA和PMDA(物质的量比为1∶1)经2步法反应制得。首先将二胺单体在DMF中完全溶解,再分批加入等摩尔的二酐,常温搅拌4 h,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形成PAA溶液,然后分别经过化学亚胺法得到PI-1树脂和溶液-固相亚胺化得到PI-2树脂。

图3为PI的红外谱图。2条曲线中均出现了酰亚胺键的特征谱带,PI-1中聚酰亚胺的羰基-C=O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出现在1 777 cm-1和1 722 cm-1,PI-2中出现在1 777 cm-1和1 742 cm-1,2者在1 378 cm-1和723 cm-1处均出现了酰亚胺基团中-C-N-键的伸缩振动峰和-C=O的弯曲振动峰,这些特征峰均对应于PI结构中的特征基团,说明2种亚胺化方法都生成了预期的PI结构。

2.2 聚合物的性能

2.2.1 聚合物的黏度测试

黏度法是测量高聚物分子质量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之一。

采用乌氏黏度计对PAA及PI黏度进行测试,并计算特性黏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PAA的特性黏度[η]基本相同,且都很大,说明制得的PI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2种PI的[η]不同,PI-1的黏度明显小于PI-2。说明亚胺化工艺对PI的黏度有很大的影响。

2.2.2 聚合物的溶解性

将10 mg PI-1和PI-2树脂分别置于l mL溶剂中,在常温及加热条件下搅拌,观察是否溶解。从表2可以看出,PI-1在所有的溶剂中都不溶,而PI-2在部分溶剂中加热可溶解。

2.2.3 聚合物的热性能

图4为化学亚胺化合成PI的TGA图谱。如图4所示,PI-1在400 ℃前没有明显的热失重,5%的失重温度为430 ℃,800 ℃的残留质量为50%,表明化学亚胺化PI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溶液-固相亚胺化后PI的热失重曲线如图5所示。文献报道,均苯型聚酰亚胺在完全亚胺化后其起始热分解温度一般都高于400 ℃,而PI-2开始失重时温度很低,其原因是在溶液-固相亚胺化程度不完全,还有部分PAA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继续发生亚胺化反应,并产生一定量的水分子,水分子的挥发造成测试样品质量损失。曲线在失重20%后就逐渐变得平缓,说明只有少部分的PI未亚胺化。亚胺化完全后,聚合物的失重温度也达到了500 ℃左右。说明溶液-固相亚胺化法存在亚胺化不完全的缺点,影响了聚合物的热性能。

图6为PI的DSC曲线。从图6可以看出,PI-1的Tg为290 ℃,而PI-2的Tg为200 ℃。结合TGA分析可知,化学亚胺化得到的PI热性能优于溶液-固相亚胺化的PI。

3 结论

采用化学亚胺化和溶液-固相亚胺化2种方法制备PI,通过对PI结构及性能研究证明:热性能化学亚胺法优于溶液-固相亚胺法;而溶解性和加工性化学亚胺化不及溶液-固相亚胺化;亚胺化工艺对聚合物的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孟贤.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丁孟贤,何天白.聚酰亚胺新型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阿德诺瓦A N.聚酰亚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4]何天白,胡汉杰.功能高分子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55-287.

[5]Tamai S,Kuroki T.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ally stable semicrystalline polyimide based on 3,4-oxydianiline and 3,3,4,4-biphenyl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J].Polymer,2002,42:2373-2378.

[6]Basset F,Lefrant A,Pascal T,et al.Crystalline polyimide particles generated via thermal imidiz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medium[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1998(9):202-209.

[7]Inoue H,Muramatu T,Sasaki Y,et al.Preparation of polyimide powder[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6,61:929-933.

[8]Gall W G.Process for preparing finely divided polyimide particles of high surface area:US Patent,3249588[P].1966-5-3.

[9]Lovejoy E R.Coupling polymer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amide-acids to produc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imides:US Patent,3511807[P].1970-5-12.

[10]余日光,华幼卿.高分子物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聚酰亚胺亚胺粉体
《中国粉体技术》期刊入选WJCI
聚酰亚胺纤维研究进展及应用
包裹型SiO2/Al复合粉体的制备及烧结性能研究
超细钼铜复合粉体及细晶钼铜合金的制备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
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双马来酞亚胺的性能研究
纳米材料改性聚酰亚胺研究进展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研究进展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危重症感染降阶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β-二亚胺配体的铝氧硼六元环化合物和其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反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