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照
摘 要 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班班通”工程的实施,更是给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生機与活力。借助“班班通”,教师既可以实现集中授课,也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基于此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班班通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信息技术如同雨后春笋已进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我校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实现了班班有设备,班班有网络,班班都是多媒体的“班班通”工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班班通”设备的投入使用更使我的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它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为全面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1发挥“班班通”辅助教学功能,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偏爱于操作与实践,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又能实现“少讲多练”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信息技术理论教学同样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班班通”的开通,使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出现了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一节时,笔者在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完主板、CPU、硬盘、打印机、显示器等硬件设备后,重点讲解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图1,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在机房相比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深刻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发挥“班班通”信息通讯功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班班通整合了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资源,即可实现单独教学又可实现集中授课。为了丰富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我校每学期都不定期聘邀请校内外的信息技术优秀教师、网站设计人员、动画制作高手来我校进行讲座或指导。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班班通的优越性,每个年级不同班级可以在固定地点,同一时间来了解信息技术前沿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
例如,每学期在讲到FrontPage 2003网页制作一课时,我们都会邀请校外网站专业制作人员在我校主控机房进行集中授课。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如果没有班班通,很多学生就可能错过了这样绝佳的学习机会。
又如,每个学期在讲到某一章节内容时,我们都会让一些资深教师进行集中授课,为全校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例如,最常见的Word 2003的使用,有的同学对其“邮件合并”功能一无所知,甚至一些年轻教师也不甚了解。借助班班通,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与演示,很多学生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信心。
3发挥“班班通”资源共享功能,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班班通”建设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应更重视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的配制和资源库的建设。学校应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建库思路,让全体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为资料库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等教学资料,制作出适合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并利用“班班通”的动态性与交互性,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用。在自行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资源,选择适合本校师生的资源,进行下载和重新组织,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信息资源,有效的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
例如,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于一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整理即成文档、建立在线交流论坛BBS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资源,拓展交流途径,以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
4发挥“班班通”视觉冲击作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运用班班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模拟或创设各类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学生也能在欣赏与思考中提升审美情趣。
例如,在讲解FLASH MX2004 的相关操作时,教师就可以先将网络或自制的一些优秀flash短片提供给学生看。Flash动画生动、活泼,可以吸引、刺激浏览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会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什么样的创作才更符合审美要求呢?一是造型,二是色彩,三是情景。在练习用flash手绘人物造型时,笔者以图2为例进行了讲解,这里面既有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关系,又有服装着色的技巧,因此普遍受到大家的欢迎。
总之,“班班通”的建设与使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因地制宜,从注重实效的角度出发,切实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瑞敏.“班班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
[2] 雷同刚.运用“班班通”教学系统进行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2013(6).
[3] 田安海.谈“班班通”的建设与使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