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荣
摘 要: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找到最好的成长之路,唤醒孩子的生命自觉,归根结底就是积蓄孩子的精神能量,使其获取永恒的生命动力。
关键词:教育活动;精神能量;成长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40-0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激励心智,激发能量,生成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授业的基础,是解惑的依据,是发展的准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动力。传道就是积蓄精神能量,就是培育正直、积极、富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人的活动。而当今许多学校功利性太急切,追逐分数,追求排名的虚荣扼杀了孩子的精神成长的机会,导致了考试成绩优秀的孩子却不懂人情事故,能力极强的学生却人品丧失、心态不正,这些都是教育的缺憾和失败,背离了教育的初始衷情,那么如何回归教育育人的功效呢?我认为就是积蓄孩子的精神能量。
一、心灵教育发酵精神能量。
按摩孩子的心灵,让其保持灵动、灵性、灵敏的活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经常触动,犹如机器零件久不动必生锈,孩子的心灵需要经常被感动,以真事育真情,以真情触真心,让孩子的心灵时常涌动情感波涛,在其内心孕育生成一股强大动力,学习变为孩子自发的需要,这种孩子勿需老师的督促,而且孩子精神成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一个人知识少一点,能力差一点,但只要他精神能量充沛,那他就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一)开发校本思想教育课程是心灵教育的有力措施。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的状况,针对学生选择教材,利用身边的事例开展教育,就有极强的效果。如每期开校第一周的入学课堂,放假时的惜别课堂,每周一节思想品德课,都可以“我们来说心里话”、“我为什么会哭”“老师,我好想告诉你”等主题的讨论,来刺激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精神能量的发酵。
(二)孝亲是真情教育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是真情的最低要求和基本素养,培养孩子孝心也是孩子真情培育的最好方式。让孩子每月仔细端详父母一次,长时间的凝望父母,体察父母的良苦用心。要求孩子能形象的说出父母的十个动作,十种表情,十句常用語,感悟父母的无声语言,从而提纯情感世界。
(三)走亲访友,让孩子读懂真情。每月至少让孩子到亲戚家走访一次,特别是去拜访年老长辈,既能增加感情成长,又能增添为人礼数,可谓一举多得。让孩子了解社会,思考茫茫人生,真情弥足珍贵。真情可让世界和谐,虚假可让家庭破裂,以真、善、美的故事培育孩子性情。
二、兴趣的开发积累精神能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广泛的孩子必然活泼、乐观、开朗,他就能每天朝气蓬勃、阳光、积极的学习。所以说不怕学生成绩差,就怕孩子不说话,人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兴奋点,没有兴奋点就死气沉沉,精神懈怠,灵性泯灭,这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振救孩子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天性好玩,就让孩子在玩中起兴,在兴中入好,并能长期保持,从而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想,积蓄了能量。
(一)挖掘学校资源,丰富学校活动,激发孩子兴趣。学校就是一个“教育场”,应该拥有“奇妙无穷的资源”,让学生整天在校乐此不疲,各项活动的开展就是最好的方式,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兴奋起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护持。没兴趣的学生在兴趣浓郁的学生引导下产生了兴趣,情绪低落的在情绪高昂的感染下开始精神成长。
(二)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的兴趣向成果转化。兴趣在玩之中产生兴奋,玩而有所获,在玩中增长了才干,才干被肯定时就能让兴奋劲保持下去。所以要对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进行提炼,通过比赛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兴趣,通过成绩的展现和推广来提升孩子的爱好,绘画展、摄影展、演讲赛、手工制作等。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保持精神能量。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成功的标准,一切教育的归结都将在习惯上,养成了良好习惯就能自然的培育精神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内心充满激情,成就优秀人生。
(一)持之以恒,让好的行为方式固化为习惯。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目标,确立目标,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养成好习惯。有老师教孩子冲厕所这么简单的事,要连续指导教育20遍以上才能初步显现效果,而很多老师就在连续教了三五几遍之后就失去了耐心放弃了,那么孩子的良好习惯也就很难养成,可见孩子良好习惯能否养成关键还在于老师有没耐心和恒力。
(二)坚守好习惯,远离坏习惯,精神状态自然饱满。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一切状况都将发生变化,精神足了,信心满了,学习劲头大了,生活开朗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但是也要关注坏习惯的干扰,防止人性消极一面的滋生。
四、课堂是维护孩子自信和展现孩子精神能量的地方。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机会,每节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表现出自己,流露精神状态,呈现心灵活力,燃烧生命激情。每一堂课都能激起孩子的自豪感甚至是炫耀感,这才是高质量的课,课堂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主战场。
(一)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的精神成长应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精神状态为根本,让课堂焕发生机。
(二)课堂的生成就是孩子生命力的呈现。一堂生机盎然的课必定是孩子精神勃发的课,是孩子情绪高涨的课,是孩子自信满满的课。
总之,教育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交流和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人格的感应和智慧的传递,是孩子精神能量的成长和积蓄。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的“谈家庭教育”;
[2]朱永薪的“新教育理念”;
[3]霍懋征的“素质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