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轩
我一直觉得在散文涛中是存在“磁场”的:作者与现实生活形成的“磁场”,作者与散文诗形成的“磁场”,散文诗与读者形成的“磁场”,词语与词语行成的“磁场”等等。
散文诗较之新诗和散文,在形式和写作方式上有所不同,好比相貌与性格不同的人,在生活细节上一定是不同的。散文诗有独立之个性,这当然是好事,正如对我们的创作而言,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新鲜程度还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是探索精神的发端。一种文体只有有了自我的本质,才能卓尔不群,才能独立,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在内容上它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在散文诗这个宽阔的领域里,“磁场”一直存在着。在散文诗的横截剖面上,找到更多的写作可能,即为探索性。珍爱自己的身段和姿势,找到别于他人的密码,即为独立性。于是,我所提到的“磁场”观在此时就发挥了它的效用。
作者与现实生活形成的“磁场”
一个诗人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立场、价值观念等的重要性,就尝试着在一章散文诗中扎根,那太滑稽了。散文要求真实性,新诗亦要保持真实性,总体看来,兼具二者精华的散文诗就更要拥有真实性。“真”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善”和“美”得以续论的前提,是一首诗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散文诗不论好坏,只论真伪。到底是不是散文诗?散文诗评判标准怎么定?写作者都要拿捏得当才好。关于这些,我们从哪里获得呢?毋庸置疑,这些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得来。散文诗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真正的创作痕迹。
当我们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便获得了我们所需要的写作题材。到目前为止,散文诗已经拓开了很大的空间,在题材上涉猎广泛,但一定有至今为止没有触碰的题材在等待我们,我们未触碰的题材一定大于我们触碰过的题材,探寻未知需要我们提供可靠的主动性。作者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磁场”恰好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在升华的空间里尽情地选择吸引与排斥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因为如此,一切从生活中得来的稀有经验在创作面前才显得尤为珍贵。当然,这个“磁场”的效用依赖于作者自身的修为程度,这里面囊括着评判与取舍的标准,控制着整个“磁场”的强弱变化。
作者与散文诗形成的“磁场”
作者与日常生活相吸产生灵感,与灵感相吸诞生了一首诗最初的根须。但在创作中,作者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不断分生根须,于是,一章散文诗的主干才有可能粗壮笔挺,才有可能分生枝叶。也许会将之前的创作想法压缩或放大。如果压缩,就表示,作者在试图排斥一些没有必要的琐碎的意念;如果放大,就表示,作者一定又和某一点相吸,诞生了新的思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诗”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中诞生的。散文诗在写作题材上、语言上、结构上、细节的处理上都是有创新余地的,真正的散文诗需要由真正的散文诗作者去完成。作者的自身条件,在无形中掌控着这个磁场,成为一章真正的散文诗诞生的先决条件。
散文诗与读者形成的“磁场”
现实生活递给作者们完成一章散文诗的可能,一章散文诗也许会递给读者们无限的可能。当一章诗完成,剩下的就交给读者,有的人从作品中读表皮,有的人在作品中读内里;有的人从中读到了A,有的人则读到了B。每一章散文涛都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攥在作者手里,我将其命名为“初创作”;一种攥在读者手里,我将其命名为“再创作”。这两种可能性造就了一章散文诗的完整性。
词语与词语形成的“磁场”
有一些词语在新的生活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么,有了新的内涵之后的这个词语便有了新的效用,这是时代的产物:有一些词语一直束在散文诗中出现,像一处未被开采的矿藏,需要我们去发现;有一些词语一直在等待另一些词语的出现,并期盼与其摩擦,产生新的可能。相吸的词语在一章散文诗中产生了“逻辑性”,相排斥的词语有可能产生的是我们常说的“跳跃性”,这两者调和着一首诗的节奏。用词是否得当、牵强其实郁有相应的度数。有时候我们在创作时调动了一个词,有可能就改变了一章诗原有的小细节和大意味,一章散文诗中存在着太多微妙的元素,词语与词语的相斥与相吸也在随时影响着一章散文诗的完成效果,不可小觑。
散文诗写作要简短、凝练、干净、大气,有精神的独立性,敢于讲真话并和灵魂对视,敢于用自己的锋芒抵住黑的利刃,敢于撬开现实说真话,这是诗人应有的姿态。散文诗人的姿态是捍卫自己纯正灵魂的姿态,是捍卫散文诗的内核的姿态,是敢于用文字压住苦痛的叫声的姿态。其实,这些都和无形中的“磁场”有关。散文诗创作是少数人的事情,完成于少数人,但成全了多数人。这就要求站在“磁场”中的创作者要有真正的素养和学识,与一章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一起成长起来。
散文诗的光束像一株不会老去的植物,在骨头里,在灵魂里发光,即便这样的光照不亮整个世界,也要让这点光照亮周围的人。创作散文诗不是捡便宜、钻空子,没有诗人的勇气和良知就请自动离开,别无他法。因为在“磁场”中,更要求创作者的分量。散文诗不能刻意承载太多功用,所有理想化的效果都是虚构的,一章真正的散文诗必须要经得起现实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