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瑶
有“齐鲁第一古村”之称的朱家峪村,是当年“闯关东”大军的出发地之一。“富走南,穷进京,逼死梁山下关东”。朱家峪一多半人家的祖辈都有过闯关东的经历。朱家峪村民主要以打铁谋生,大多数通过“打行炉”(即打乡铁)闯关东,一路走一路打铁,一直闯到东北,然后再一路打回来,两三年来回一趟。古村朱家峪先辈闯关东成为闯关东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一个典范。
电视剧《闯关东》剧中一句台词“俺是章丘朱家峪的”,让无数观众牢牢记住了“朱家峪”这个美丽的古山村。
江北聚落标本
明清古村朱家峪距今已有600年历史,走进朱家峪,无论是斑驳老宅的屋檐斗梁,还是古民居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刻,即使残缺破损,却依旧固守着昔日的精致与风采。村落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朴而典雅,古老的民俗呈现着浓郁的乡土风情。这就是朱家峪给人的第一印象。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富山峪,位于章丘市官庄乡,济南经十东路南侧约1公里。
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和《修复朱氏家祠序》等资料记载:“明朝洪武三年,朱氏先祖朱良胜携眷来此定居,因朱系国姓,即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朱家峪村坐落于两山之间,青山环抱,林茂谷幽,古朴而景致优美。
随着历史的变迁,朱家峪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部分古老民居建筑依然得以保存下来。村落中古老的四合院、三合院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门楼、影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砖雕、石雕、木雕等雕刻之精美、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朱家峪不仅有古木参天、泉水潺潺的自然景观,而且有许多极具价值的历史人文遗迹,如文昌阁、朱氏家祠、七桥坛井、魁星楼、西园古井等。
沿着片石铺砌的古道,由北而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昌阁。
文昌阁,在朱家峪村北,整个建筑为二层,下为门洞式石垛,上即文昌阁,上下有石阶相连。文昌阁坐北向南,为廊柱庙宇式建筑,阁前及左右有石甬道、石围栏。廊柱有楹联道:“文阁览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阁内塑文昌泥塑像,温文儒雅,左右塑天聋、地哑男女神仆,庄重肃穆,谦恭勤谨,貌若恭听教诲状。内墙四周绘有彩图,东墙为众多状元魁首,身着官袍,头戴乌纱,个个踌躇满志;西墙为一幅龙腾虎跃图,整幅壁画颇有“腾登龙门”之意。
由文昌阁向南,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随着岁月的打磨而晶莹光洁。小街蜿蜒起伏,幽雅恬静,青石板上偶尔还能见到三叶虫化石。选用青、紫两色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不多远就到了古校的门口,整个学校院落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形态各异、风格突出。
古校以南大约百米远,路东侧的山崖下,就是朱氏家祠。据《修复朱氏家祠序》记载:“木生番衍,中有其本;水流长远,中有其源。朱氏后人为报本追远,敦宗睦族,故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十三世朱世杰、十五世朱秉忠、朱秉刚领袖倡议,举建先祠。其建筑宏伟,古朴而壮观。院中名木四株,挺拔竞秀;奇石屏风,别致寻味。至光绪庚寅岁(公元1890年),十六世朱风皋恩科举人拣选知县五品衔,遂于祠门立旗杆座……”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名木三株相继而枯,奇石屏风、石雕雄狮荡然无存”,只“幸存桧柏生机勃发,立地顶天”。现在,朱氏祠堂已修复如初,供后人抚今追昔。
朱家峪村中尚有两景令人称奇。一景曰“七桥坛井”。在一面为曲径通幽、三面为民居的仅几十平方米的地盘上,竟有大小七座石桥,桥下沟渠相连,流水潺潺。而桥、渠环绕之中,又有深井一眼,深十米许,其水清澈,四时不涸;井口方而小,其筒中粗,恰似坛状,故名坛井。井沿四围之石,绳痕累累,深阔如大拇指。这,既述说着朱家峪村民祖祖辈辈艰辛和困苦的经历,又证明着朱家峪历史的久远。
“七桥坛井”不远即为另一景“朱家峪古柏”。古柏树高十几米,二人刚能合抱,树冠状如巨大伞盖,荫庇50余平方米。远望枝繁叶茂,突兀挺立,成为方圆几十公里内一大景观。据朱氏后人讲,此树为朱氏先祖来定居时所植,后经科学测试估算,树龄确实已在600年以上。
漫步在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巷,村中的古宅、老井、石碾、古槐随处可见,一些民居的门楼、老宅和影壁保存完好,斑驳的墙体透出历史的沧桑,整个村落乡韵甚浓。无意中走进一处庭院时,只见老宅已人去屋空,偌大的院落遍是花草树木,弥漫着古朴的幽香,尽显沧桑之美。
行走在时空隧道上
朱家峪独特的山村风貌和别致的民居早就成了拍摄电视剧和电影的外景地,除热播的《闯关东》之外,《黑白往事》等影视剧都曾选择这里作为拍摄的外景地。行走在朱家峪,悠闲的老人们脸上写满沧桑,坐在石墩上闲聊,孩子们在幽深的小巷中尽情地玩耍,古朴而祥和的村落让人领略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朱家峪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度在山野间孤寂地存在着,央视热播《闯关东》后,因为那里是剧中主人公朱开山的老家,于是,原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刹那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高高的城墙围起来了,密闭的陈年老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长满杂草的巷道干净起来,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走到朱家峪城墙的大门,也叫礼门,一扇门把现代与历史隔开。外边是现代社会,楼房林立,轿车成片,人声嘈杂;里面却是历史的再现,青砖小屋,古木青藤,石桥古井。
踏进朱家峪的城门,便踏进了怀旧陷阱,便走进了历史。一条青石板路,是明代山石铺就的古道,南北走向串起了整个村子,成为村子的南北中心轴线。石板路布满青苔,古朴深沉,岁月磨去了它的棱角,历代的脚印在这里重叠,让它变得光溜圆滑。它更像是一条时空隧道,让你走进了昨天,走进了历史,当你在这里游走,就会体味到先人无尽的聪明智慧,感悟到闯关东博大的精神精髓。
自明初至今,朱家峪历经600年沧桑,仍完整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原来的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和古泉都还在。村子三面环山,北依平原。村南文峰独秀,村北文昌阁危耸。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这里与江南水乡的那些富豪云集、雕梁画柱的诸如周庄、丽江古镇不同,朱家峪朴素天成,绝无奢华与气派,是典型的北方山乡。村民自古生活简朴,民风淳朴,民居、桥梁和古道就地取材,民居依山势而走,劈石为路,遇水筑桥。
来到朱家峪,不能不说说这里的石桥。一座清代康熙年间修建的立交桥,全部用青石筑成,上面“康熙立交桥”的篆字清晰可见。上下皆可行人走马,雨时桥下同时可行洪。桥身全为青石,不着灰浆,虽有300余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特别那一石拱,石头与石头巧妙咬合,真是古代建桥力学的典范,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还有坛井七孔桥,位于村东文峰山脚下,其修建年月已经无从考证。井口小肚大,其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井的周围,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井桥合一,浑然天成,真是能工巧匠所为。游人至此,莫不以争相品饮清泉、点数小桥为快。
行走在朱家峪时空隧道上,让人体味着历史的沧桑。明清时代的建筑物多都破败了,残垣断壁、明砖清瓦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但这种苍凉饱含了历史的厚重。这里的人们朴素得不染一点现代的纤尘,村民们厚道得着实可爱。路边的小摊上摆满了山蝎、石榴等土特产,巧手的农妇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现场烙着煎饼,特别是夹菜的那种,章丘大葱是很有名的,山东煎饼更是杰作,大葱、农家菜、煎饼强强联合组合成的煎饼果子,绝对为一道美味。这地道的农家味,让空气中弥漫着诱惑,禁不住,便买了几个品吃,口水直流,香透肺腑。
朱家峪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是一本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的大百科全书。走进朱家峪,就走进一部深厚的历史书卷,读读校训,看看古碑,体味男耕,感悟女织,抚摸一下拴马的石壁上的石环,摇一摇朱开山老家院子里吱呀作响的辘轳,嗅一嗅清爽的山风,感悟一下淳朴的民风,老旧的织布机依旧呀呀不停,唧唧复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