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在大多数读者的想象中,垃圾焚烧场也许就是垃圾遍地、浓烟滚滚、臭不可闻的样子,然而事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在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卸料大厅干净整洁,因为坑里是负压,臭气也是出不去的。焚烧炉温度能控制在850摄氏度以上,只需两秒钟二恶英就会说拜拜,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的中央控制室如航天中心一样。
烧垃圾也可以如此高科技,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
7月份,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发布《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新建的生活垃圾焚烧炉需执行垃圾焚烧新标准。新标准将以往公众最为关注的二恶英类排放物控制限值,与欧盟的标准一致,由原来的1纳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变为0.1纳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就是说比先前标准严格了10倍。新标准的出台不仅能够推动垃圾焚烧处理在技术和管理上的标准化,也打开了未来垃圾处理领域的新篇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难题,国际上处理垃圾的大趋势是资源回收再利用,因此垃圾焚烧发电随之成为各国处理垃圾的重要方式。
欧洲:垃圾焚烧,势头正猛
德国某能源咨询机构在“垃圾能源2013~2014”报告中说,过去5年中,全球垃圾焚烧转化能源的投资,有60%属于欧洲,在中国和日本强力推动下的亚洲占30%,而北美仅占9%。
在垃圾焚烧以及转化能源方面,欧洲可以说是进行的最早和最完善的。资料显示,到2013年中期,欧洲有520个垃圾焚烧厂在发电和供热,年处理垃圾9500万吨。欧洲垃圾焚烧转化能源的市场已经连续增长了10年,在此前5年间,年处理能力增长了1900万吨(24%)。
1999年,欧盟通过了垃圾填埋场的新法规,要求原来的填埋场必须符合严苛的污染控制新标准,这导致数以千计的垃圾填埋场关门,也推动了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在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垃圾填埋几乎绝迹,而垃圾焚烧再利用带来的产能过剩吸引了不少国家向荷兰出口垃圾。
丹麦1903年建设的弗莱德里克堡垃圾焚烧厂,如今还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运营,该厂利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给市政机构供热和供电。如今,丹麦全境有34个垃圾焚烧厂,通过先进的热电联产网络提供热能和电能,既环保,又经济。
北美:地广人稀,垃圾焚烧不占主流
美国第一个垃圾焚烧厂在1885年建于纽约,此后垃圾焚烧厂越来越多,但焚烧垃圾始终不是美国处理垃圾主流方式。美国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垃圾填埋相比其他处理方式更占优势,尽管如此,垃圾焚烧转换能源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数据显示,美国2001年有97个垃圾转化能源设施,日处理垃圾98252吨;2014年减少到84个,但由于技术的进步,处理能力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目前这84个厂中,有62个发电,4个输出蒸汽,18个同时输出电力和热能。这些厂在2012年焚烧和处理垃圾3021万吨,回收了73万吨金属,通过卖蒸汽还赚了一笔钱。但和许多欧洲国家比,美国2011年只有7.6%的垃圾被用来焚烧转化能源,差距仍然很大。
加拿大的情况与美国很相似,由于地广人稀,垃圾处理也以填埋为主,全国仅有7家垃圾焚烧厂,5家能输出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加拿大全境2587.13万吨固体垃圾中,被焚烧的不到5%。东部的安大略省省政府也曾打算启动建设垃圾焚烧厂的项目,但迫于环保团体的抗议活动一直没有成功。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高密度的人口使得以填埋方式处理垃圾很不现实,所以垃圾焚烧成为主流。日本的垃圾焚烧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焚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焚烧厂的增加,垃圾焚烧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灰渣等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引起日本国民极大关注。
针对焚烧垃圾带来的负面伤害,日本政府决定强化居民垃圾分类,关停不达标的垃圾焚烧厂,至今仍拥有超过1400座垃圾焚烧炉。尽管焚烧厂数量下降,但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效率,所以焚烧垃圾仍然是最主要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令日本专家担心的是,如果把垃圾推进焚烧炉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就没有人会有动力做更费时费力的垃圾分类了。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政策,都是为垃圾焚烧服务的,但处理垃圾更好的出路应该是在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
目前,日本对垃圾的处理仍以焚烧为主,但在前期分类回收以及资源化的过程之后,焚烧总量其实不大。
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不仅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垃圾围城的困局。由于新加坡人多地少,垃圾无处可埋,于是政府开始考虑效仿日、德两国,推行垃圾焚烧。
据了解,新加坡第一家垃圾焚化厂——乌鲁班丹垃圾焚化厂1979年投入使用,从开建到投产,民众都予以理解和支持,因为垃圾围城是每位市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新加坡的垃圾回收率接近60%,政府提出要在2030年把垃圾回收率提高至70%。
目前,新加坡全国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近17000吨,56%被回收再利用,41%被焚烧;其余3%由于原料原因既不可回收又不能焚烧,最终只能被填埋。乌鲁班丹焚化厂已于2009年“退休”,目前新加坡共有4座垃圾焚化厂在运营,每天焚化6900吨垃圾,焚化产生1600吨灰烬。灰烬和既不可回收又不能焚烧的垃圾被运往一个叫“圣马高”的垃圾填埋专用人工岛。
尽管垃圾焚烧能够带来便利,但垃圾焚烧只是垃圾分类的一个下游环节,不分类就无法焚烧。新加坡的垃圾分类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与美国和日本个体进行垃圾分类不同的是,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靠专业公司,因为很多人经常忘记将垃圾分类或者根本就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垃圾收集商承担了补漏工作。
2001年开始,新加坡的垃圾收集全面私有化,目前该国共有约400家生活垃圾收集商,他们都持有政府发放的许可证,企业可自由选择垃圾收集商。垃圾处理费由企业、商户和居民缴纳,政府对居民按照住宅的性质及其面积征收不同标准的垃圾处理费,对商店按照每日垃圾产生量确定收费标准。处理费由电网公司代为收缴,不交费就不供电。电网公司收费后,再转交给垃圾收集商。
由上可见,每个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的方式均取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一般采用焚烧方式,地广人稀的国家则把垃圾填埋作为主要方式。
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垃圾产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国内的垃圾产量将增至4.8亿吨。由于填埋垃圾的处理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廉,所以目前大多对垃圾采取直接填埋,垃圾焚烧比较少见。但垃圾填埋对土地资源消耗量极大,同时次生污染频发的填埋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垃圾总量的增长速度,这导致能够快速减量减容并且经济效应明显的垃圾焚烧法渐渐兴起。
以北京为例,2012年北京垃圾焚烧占垃圾处理总量的两成,到2015年预计四成垃圾将通过焚烧处理。2009年北京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部署推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13年底,近3000个居住小区完成分类达标试点。2014年,北京市将再实施400至500个小区试点,使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70%。
截至2014年5月,内地建成并投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约178座,总处理规模16.6万吨/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国要在2015年前,至少拥有300座垃圾焚烧厂。中国或将迎来垃圾焚烧项目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