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老地图上,文昌阁这个地名,曾经有3处。如今黄兴北路边的文昌阁,是唯一一处留存下来的古迹。
600多年前,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长沙县学宫就设立在今文昌阁一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文昌阁一直就是长沙县生员们弦诵、科考之地。直到明末崇祯年,张献忠攻破长沙城,北门外的长沙县学宫及文昌阁,被农民起义军纵火烧毁。
清代初期,长沙县学宫一度迁建驿步门外(即大西门,今橘子洲大桥旁五一大道北侧)。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反叛,长沙县学宫再度毁于战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长沙县知县朱前诒来到长沙,深感地方执政首要在于移风,于是在文昌阁旧址上修复了学宫,本地的士绅也将长沙北门外的菜地、田园买下来,捐给文昌阁及长沙縣学,作为文昌阁及长沙县学养护的开支。
在文昌阁附近,现在有一家叫“文昌阁”的餐厅。这里曾是文庙旧址,古人在此地祭祀祈福才子高中,万福平安。民国之后祭祀之事渐渐减少,庙宇也随之荒芜。近几年,在政府有关部门和非遗爱好者共同努力下,文昌阁修缮与重新利用计划启动,以旧文庙为主体,保留了屋顶和大部分横梁,并专门搭建了戏台,通过现代化施工加固和简单改造,取“文昌阁”本名,创建了这家长沙市井菜馆。菜馆的定位是一个保留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地道的长沙美食主要还是为留住客人,“没有人会拒绝在聚餐的时候听戏,看表演,哪怕是对长沙弹词、戏曲毫无兴趣的人,也愿意在享用美食的时候听上一段。”
清末民初的长沙,人们在文昌阁完成春夏祭祀,祈福全家生活无忧,预祝学子高中。夏日午后,泡上一盏茶,在这文昌阁的老戏台下坐好,万众瞩目的艺人师傅携月琴端坐,说唱结合,铿锵婉转,一出好戏娓娓道来,台下的观众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叫好,生活的乐趣大致如此。
时光回拨至今,非遗传人一袭古装,聚光灯下仿若前世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