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傅惟光
[摘 要]两汉时期的北方夫余国,接受玄菟郡管辖,立国六百余年,在松嫩平原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
[关键词]北夷橐离;秽貃两族;夫余立国;松嫩平原青铜文化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066 — 03
夫余国是汉代由我国东北秽、貃两族建立的北方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夫余臣属于汉朝,接受玄菟郡管辖,其国殷富,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六百余年。但在史科中,却很少记载,鲜为人知。自20世纪以来,我国北方松嫩平原,发现了大量的青铜文化遗存。特别是,黑龙江省的西部地区,青铜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在考古发现中不断地了解和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北方民族中的夫余文化,续写了夫余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古夫余,出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中国学者论夫余,外国学者也对夫余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原夫余属地,现辽、吉、黑的学者对夫余的研究有许多显著的成果,填补了不少关于夫余研究中的空白。嫩江流域是草原民族成长的摇篮,集中地发现了较多的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文化面貌和地理位置及相对的历史年限,使我们逐步认知了夫余,并不断发现了夫余的存在,并着力追溯夫余的历史。现根据自己对夫余学的了解,探讨一下有关夫余的一些相关问题。
北夷橐离和秽貃两族
古代的黑龙江地区有三大族系,即后来的西部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系:中部的秽貃(索离—夫余—豆莫娄)系,又称之为古亚细亚系;东部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即后来的通古斯各族。黑龙江的古代民族长期处于渔猎、游牧的社会经济状态,农业出现较晚。秽、貃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秽族在嫩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东流段,族名“水”字旁或“禾”字旁,主事渔猎和农业。貃族为北橐离人,居于嫩江上游一带,以射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族名以“犬”为偏旁。秽、貃虽为两个不同民族,但居地相近或为里表,生活习俗又语言相近,所以经常被连称为秽貃族。北橐离貃人东明南下进入秽地,联合秽人建立夫余国,又称秽貃人为夫余。夫余为“秽”之慢读。夫余立国传说,东明来自北夷橐离,应在今齐齐哈尔以北的乌裕尔河流域,南渡大水,即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流段之嫩江。
夫余立国前,先有北橐离(索离)国,其地下湿的“弱”水,即是蜕变为内陆河的乌裕尔河。北橐离国当在今讷河、克东、富裕一带。讷河二克浅墓地、大古堆墓群的青铜文化,应是北橐离的文化遗存。大古堆墓地的原始地貌呈圆栅状的圆城,后来的夫余也建圆栅。齐齐哈尔附近多辽、金时代的方城,其北的哈拉海、克东蒲与路均为圆城,其城址的时间上限不会晚于夫余立国的时间,古橐离国的地域应在这一带,即在嫩江上游、乌裕尔河求之。
嫩江上游讷河一带,历来为打牲部游弋地,称索伦地、布特哈等,都是打牲地。索伦即是打牲部落,索伦、索离、橐离。意义相同并一直延用至清代。
那河、掩虒水、弱水
嫩江是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流经松嫩平原的一条较大的江河,古称那水、捺水、难水、脑温江、嫩江,转为蒙古语“碧绿”之意。嫩江流域,地势平坦,水草肥美,是人类宜居之地,是我国北方民族成长的摇篮,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代先民在这里生息,创造了史前的草原文化。著名的昂昂溪文化就是诞生在这里,也称为“水边文化”是秽貃文化的源头。
东明立国传说,南渡掩虒水,意为大水,所渡之水即是嫩江下游,嫩江与松花江汇流处。东明出北橐离国在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现齐齐哈尔东北境。情况紧急,必选捷径和最佳路线,远逃松花江或拉林河,短时间无法逃脱,越拉林河,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三条大水阻隔,恐难成就大事。只有直线于嫩江松花江汇合处,现肇源白金宝之地直渡嫩江,可达吉林白城、大安之秽地,才能大功告成。白金宝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是当时夫余文化的一个中心。东明南逃绝非孤家寡人,不仅蓄谋已久,嫩江两岸各有接应才能一举成功。夫余王城之所在,也应在南渡对岸指日可达之所,不会再转逃他地建王城,拖延时间,为追兵留有战机。
掩虒水有释为大水。嫩江与松花江汇流处水势宽广,可谓大水。这一段嫩江的历史名称又为“鸭子河”。满语称饺子、鸭子为“扁食”,语音与“掩虒”略同。可能说的是同一条江。掩虒水即为鸭子河,北橐离国当在乌裕尔河流域。乌裕尔河是嫩江水系的一条内陆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坡山前台地的湿地中,形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5万年前的第四纪全新世。因受晚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松嫩凹陷大湖盆继续沉降的吸引和嫩江河道向西移动的影响,河道逐渐由富裕县城,折向南流,注入湖盆而与塔哈河分离,成为独立于嫩江水系的一条内流河。乌裕尔河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流经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林甸、齐齐哈尔等市县。
乌裕尔,又有蒲与、忽兰叶、呼雨里、符娄、凫臾、不与之古称。由于乌裕尔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泡沼遍布,苇草丛生,水生、湿地植物广泛分布,浮游生物、水栖昆虫、鱼、蛙大量繁殖,成为禽鸟繁衍生存的天然场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老先民就开始了渔猎生活。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渔猎经济的繁盛时期,著名的昂昂溪文化,相当密集的分布于嫩江水系和乌裕尔河流域。大约在距今三千年左右,这里又出现了北方青铜文化的繁盛时期,文化遗存有着广泛的分布,著名地点有讷河二克浅、依安乌裕尔河大桥、富裕小登科、林甸牛尾巴岗、杜尔伯特官地、泰来平洋、富拉尔基老龙头、肇源白金宝等地的青铜文化遗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秽貃人,创建了北夷橐离国和接受汉王朝管辖的夫余国北方民族政权。
夫余和松嫩平源的草原青铜文化
夫余的名称在西汉时期已见于记载,也称“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夫余又有符娄、不与,均为夫余之古称。夫余为秽貃之一支或后裔,东明南下联合秽人建国始有夫余,属秽貃一夫余系统。乌裕尔即夫余二字之合音,秽之慢读,以后金代的蒲峪、乌裕尔,均语源于夫余。《中国历史地图集》指出“北夫余地似在今齐齐哈尔以北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东明是北夫余橐离人,也称“北夷橐离”。《黑龙江古代简史》指出“其中的北支到了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一带”。“即在大兴安岭到嫩江以东求之”。“又鉴于东明南渡后建立了夫余政权,知其地必在夫余中心的地方,故以地理言之,当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带”。研究方向基本趋于一致,北夫余当在齐齐哈尔以东的乌裕尔河流域。乌裕尔河的名称源于夫余,现仍有富裕、扶余的地名保存至今。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松嫩平原普遍存在的草原青铜文化,应是夫余文化遗存。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精湛的制陶工艺中,以陶鬲、陶豆和红衣陶为主要标志。黄褐陶普遍带有梳齿几何篦纹、错对三角纹、仿动物纹。后期更有素面磨光和仿皮囊壶,红衣陶明显增加了数量。青铜器均为工具和装饰品、马具,还有铜镞和铜镞石范。依安和拜泉交界处,还发现了相当于战国时期的曲刃青铜短剑。铁器开始出现小铁刀和铁剑。铁剑有铜剑格铁剑,后期剑的长度有所发展,并出现长柄铁剑,夫余文化已经向铁器时代迈进。吉林榆树大坡遗址,发现了金器装饰品。青铜牌饰的出现,显示了文化的转型和族属的变化。魏晋至唐,东胡接替了夫余,青铜文化由鲜卑、室韦继续了北方草原民族的青铜文化。由于鲜卑、室韦在成长中的迁徙,北方青铜文化扩展成为东西横向发展,传播范围更包括欧亚大陆的草原、沙漠地带。
夫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一直延续着一体多元的发展规律,在共同发展中,又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呈现着多元的特征。
夫余来源于鸟图腾崇拜的民族部落,东明出世的神话传说,同中原帝王出世的传说同出一辙,或雷同或翻版,像是同一个故事。夫余文化与殷商关系密切。“食饮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袴、履革鞜”。祭天和厚葬,杀人殡葬,多者数百,均与殷同。在泰来县平洋砖厂的一处墓葬中,殉人达94人。
夫余与汉魏保持了经常的朝贡关系,夫余是汉朝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管辖下的一个奴隶制的地方政权,归玄菟郡管辖,夫余王死,嗣王到玄菟郡领取玉匣以葬(里面镶嵌玉饰的棺),享有诸侯王的葬礼。食用俎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
夫余国有君王,种五谷、养生畜,有名马,以金银为饰。以圆栅为城,出现了早期城郭,圆栅似狱。夫余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农业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其国殷富,人中滋盛”。当时的夫余人口有八万户,奴隶不计算在内,大约也有四十万人口之众。夫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民族政权,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伟大的一员。
松嫩平原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时期划分
松嫩平原形成于第四纪的白垩纪,在距今七千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以阔叶林为主,与现在的我国中原地区和欧洲相似。由于气侯温湿,江河遍布,早期的人类活动比较广泛。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以昂昂溪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在嫩江中下游分布十分密集。经碳14测定,昂昂溪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对年代,其上限为距今七千年左右,下限距今五千年上下。昂昂溪文化虽然诞生于北方草原地区,但又与华北细石器文化有密切联系。然而并不止于此,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横向发展,遍及欧亚大陆。这方面的问题过去,曾有从不同的出发点探讨过。昂昂溪文化不失为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基石,在松嫩平原的历史文化中,应该是个源头。所以我们在研究夫余文化的时侯,提出夫余文化源于昂昂溪文化。
夫余文化属于青铜时代的北方草原文化。松嫩平原的青铜文化上限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下限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大约止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的遗存中,也发现有压制石制品,但只是延用并不具代表文化的类型。
松嫩平原早期的青铜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嫩江流域,但也有早晚的区别。依安乌裕尔河遗址,有玉器和石镞,时间应该较早,同昂昂溪细石器有明显的联系,遗存中没有发现铜器。
白金宝文化被认为是夫余文化的代表,距今三千年左右。白金宝文化陶器丰富,通体装饰较复杂的纹饰,应是夫余中期的遗存,仅限于嫩江下游,泰康李家岗的陶器同白金宝是一致的。较白金宝稍早的遗存中出现过,骨刀梗石刃,双联或三联玉璧,泰康和泰来的这种文化遗存、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秽貃人的典型文化遗存。北橐离早期文化,有铜泡和铜丝圈等饰品,陶器以黄褐为主,陶器纹饰为梳齿纹、篦点纹、几何动物纹、错对三角纹,开始出现红衣陶。夫余文化晚期陶器,素面磨光,多无纹饰,并出现红衣陶鸭形壶。鸭形壶素面磨光遍施红衣无纹饰。鸭形壶有纹饰的,仅见于泰来平洋和榆树大坡。鸭形壶除松嫩平原外,还见于海拉尔,目前为止鸭形壶的出现较少,加起来共有六件。鸭形壶似乎与鸟图腾有关,疑是一件礼器。鸭形壶这种器形,已出现于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中。早期鸭形壶重心偏高,晚期重心下移。铜泡在头骨的眼窝处,是葬俗中的覆面。
松嫩平原的青铜文化遗存中,青铜牌饰构成一种文化特色,青铜牌饰浇铸、透雕,动物纹多鹿、马、虎、羊等。除单独饰件外,多为带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胡带钩”或“鲜卑部落带”。这种文化类型,也是横向发展,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均有发现。过去曾有过“斯基泰文化”的说法。齐齐哈尔所处嫩江下游青铜文化遗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立马青铜牌饰”、一对虎和瑞兽相斗的青铜牌饰。“立马青铜牌饰”前苏联和我国内蒙甘珠尔花,各出过残件,一件方向相同,一件方向相反,应是成对使用。“虎和瑞兽相斗”,辽宁西丰西岔沟也出了完全相同的只是其中一件,而不是一对。当时定名为“虎鹰相斗”牌饰。我们重新定名为“虎和瑞兽相斗”牌饰。过去误以为同虎嘶咬的是“鹰”,将作为装饰的圆涡点纹饰,看成了翅膀,误以为鹰。这就是我们寻找多年的“瑞兽”,只见传说,不知这就是“瑞兽”的形象。这是唯一的一件,成对使用有带钩的“郭落带”,或叫“衮带钩”。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游牧民族不断迁徙,至于马背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活动地域相当广泛,世界范围的草原沙漠地带,形成了相似文化的广泛存在,并在欧亚大陆横向发展。不只限于夫余地域,在民族迁徙、游动中,相同的文化不断出现。东起西伯利亚,西到里海,青铜文化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沙漠地带,显示了相同的文化特征。处于松嫩平原中间地带的夫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集中的体现了,历史上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十分发达的特征。松嫩平原的青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典型器物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的特色,在文化传播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夫余处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繁盛和发达的先进时期。
从昂昂溪文化的源头,到夫余文化的晚期,陶器始终为手制。早期夫余文化的陶器以几何动物纹为主,中期饰以复杂的通体几何纹饰,晚期多为素面压光和红衣陶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
夫余立国前的北橐离国和王城
北夷橐离,是东北古代大族,衍生出夫余国。夫余立国前,即有北橐离国。夫余立国传说中,东汉王充的《论衡·吉验篇》“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所言,北夷橐离已有国王,所以有北夷橐离国存在。东明从北夷橐离国出逃,南渡掩虒水,建夫余国。明确了以掩虒水为限。夫余在南,北夷橐离国在掩虒水北境。掩虒水为嫩江与松花江汇流段,北夷橐离当在嫩江上游,今齐齐哈尔之北境求之。
《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指出“符娄、凫臾,还有不与均为夫余之古称。以后金代之蒲峪、乌裕尔,亦当语源夫余。”如此夫余国名,也起源于北夷橐离之地,有渊源关系。北有弱水,即为乌裕尔河流城。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裕尔河流域和嫩江全境,均有大量青铜文化遗存被发现。讷河二克浅墓地自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讷河大古堆墓群,也进行了两次清理和发掘。出土文物应是夫余立国前,早期的北方青铜文化遗存。二克浅墓葬,竖穴土坑无葬具,并有叠压关系,说明有时间早晚的延续。大古堆墓群集中于高阜之上大面积圆形洼地之西南一侧。二克浅墓地以几何动物纹细泥质黄褐陶为主,红衣陶很少。大古堆墓地红衣陶明显增加,器形不只以球形壶为主,出现了造形变化的多种瓶,并有葫芦瓶出现,素面压光,少有纹饰。时间上二克浅墓地应早于大古堆墓群。
北夷橐离,国有君王,亦应有王城。大古堆墓群地貎,地势较高,呈凹陷圆形。其国圆栅,应为木城。木城无法保存,所以凹陷圆形遗存,有可能是圆城的遗迹。大古堆位于嫩江以东,乌裕尔河以北,曾是嫩江与乌裕尔河的交汇地带。因至今没有发现有类似王者的显赫墓葬,所以只能从圆城的迹象寻找王城。并依大古堆出土的丰富而又完整的陶器判断,大古堆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北夷橐离的王城所在。
东明出世的传说,将其捐于猪溷,复置于马栏,不见得就是猪圈、马厩。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说明诸加仍有城邑,东明有可能被送往猪加、马加的城邑,因而北夷橐离,还应有下属的诸城。
关于夫余王城的考定,已渐明晰,前期王城当在吉林农安一带,后期王城可能在今扶余地。
夫余国与汉王朝的关系
夫余国有君王,为玄菟郡所辖,是汉朝的一个属国。有统治国家的国家机器,还有监狱、城栅、军队。统治阶级内部有一套区别尊卑、下下的礼仪和服饰制度。“会同揖让之仪有似中国”,说明夫余国仿效汉朝治理国家。
夫余国经济发达,“土宜五谷”,农业已经成为主体经济。“其国殷富”,不仅有铜器,并开始有了冶铁技术,生产力已经很发达,无疑接受了汉王朝发达的农业经济的影响。“食饮皆用俎豆”近似中原。许多陶器的造形和纹饰,均模仿中原的青铜器。夫余国不仅“遣使奉贡”,而且接受汉天子赐以印授金彩,王死迎取玉匣,汉王朝“其东出使者”,也到了夫余,说明夫余同汉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同汉王朝及中原的密切联系,促使汉文化源源不断的流入松嫩平原,促进了夫余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夫余虽远离玄菟郡千里之外,松嫩平原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原青铜文化的一个繁盛时代和北方民族的迅速成长时期。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