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新 邢宇昕
霉玉米中毒一般指的就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采食被黄曲霉等特定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中毒病。主要破坏肝脏、血管和中枢神经,病畜表现全身出血、消化障碍和神经症状等。
1发病机理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猪采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黄豆、棉籽饼及饲料等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发生于谷物中,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2呈黄绿色荧光。在自然污染条件下以黄曲霉毒素B真最为常见,其毒力也最强。通常所谓的“霉玉米中毒”,就是指的黄曲霉毒素中毒。
2发病情况
我地某养猪户在给猪饲喂发霉玉米2天后,先后有8头猪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伴有胃肠炎、呼吸困难等症状。经现场检查并结合该患猪有采食霉玉米的病史,确诊本病例为霉玉米中毒,采取及时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病猪痊愈。
3症状表现
猪群常在采食了发霉的饲料后3-15天出现病状。一般体温正常,食欲减少或厌食,运动失调,有的狂躁不安转圈,一眼或双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嘴唇麻痹下垂,舌露口外,呈间歇性下痢且粪带血色,同时有贫血、黄疸、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
4发病原因
发霉的玉米、黄豆、花生中均含有很多霉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镰刀霉菌,其所产生的毒素被畜禽采食后往往发生大批中毒,甚至死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9-10月收获玉米前后。
玉米在阴雨连绵季节和阴暗潮湿环境中收获、加工、保存及处理方式不当,被自然界的黄曲霉等霉菌污染,在适宜条件下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猪只常因采食了多量含黄曲霉毒素的发霉玉米或霉玉米的配合饲料而发病。
5治疗方法
当发现猪群有霉玉米中毒的可疑表现时,应立即停喂霉玉米或发霉饲料并且必须更换新鲜、干净的饲料。
采取泻下排毒、保肝解毒、强心补液、利尿、补充能量等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综合的防治。
可以用硫酸镁50克、酒精50毫升、1%鞣酸溶液 100毫升,加温水500-1000毫升,给病猪1次投喂,连用3天。
还可用“毒瘟沙星”(主要成分为菌陈、板蓝根、甘草)溶液5-20毫升、1%速尿2-10毫升,1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补充能量合剂(葡萄糖、维生素B、C、ATP)溶液 5-20毫升,25%葡萄糖水溶液500-1000毫升,维生素C溶液0.5-2.5克,1%速尿2-10毫升,安钠咖注射液5-10毫升,进行静脉注射。
还可用“重症不吃”(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等)注射液5-20毫升,肌肉注射。
继发感染可用“附康”(主要成分为青蒿素)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6预防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中毒的根本措施是不给病只饲喂发霉的饲料,定期作好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工作,及时淘汰处理超标饲料,做好防霉去毒工作。
去毒措施是将霉玉米磨成1.5-4.5毫米的碎粒,加入3-4倍水,搅拌、轻搓,将浮起的胚部碎片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3-4次。
用碾米机碾压玉米2-3分钟后,再放人碾米机进行碾压脱胚效果更佳。
7类症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饲料霉变情况、病理变化,建立初步诊断。必要时测定可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我国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和花生饼粕中的含量不得大于0.05毫克/千克。该病的临床类症主要应与猪胃溃疡、猪钩端螺旋体病等加以区别。
7.1猪胃溃疡 圈舍比较拥挤,饲喂精细的饲料。同一圈的猪有1-2头精神不振,食欲不好,体重下降,贫血,体表苍白,经常出现腹痛、呕吐,排煤焦油样黑粪,体温正常或偏低。剖检可见胃有溃疡。
7.2猪钩端螺旋体病 系传染病,头颈甚至全身水肿,进入猪圈即感到腥臭味。尿先黄后变为红色或茶色。在流行一段时间(2-3个月)可见急性黄疸、亚急性和慢性、流产几种类型病例同时存在。
8小结
根据猪霉玉米中毒的不同情况,拟订方案,立即执行。
急性中毒病例应尽快采用导泻排毒的措施,以保肝解毒为主,使毒素尽快排出和解毒。慢性中毒病例应以保肝解毒、补充能量为主,防止病猪衰竭。
霉玉米中毒与其他病混合或继发感染应配合抗生素治疗。不论是哪种中毒,都应配合强心、利尿、镇静等对症治疗措施,均可收到满意效果。
搞好猪霉玉米中毒诊治的同时,要加强预防措施。认真抓好生猪的饲养管理,强化玉米及配合饲料的加工、贮藏管理,搞好霉玉米及霉饲料的防霉去毒工作,禁止用霉玉米饲喂猪只。
(作者单位:154231黑龙江省萝北县共青农场畜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