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波 孙文朝
摘要:人工林不仅作为我国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植树造林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做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日益增加,使我国的森林资源也在同步上涨,其中人工林在我国森林资源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人工林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在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有着杰出的贡献。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可以总结出,我国在人工林的营造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直到现在已显露出一些不良后果。对此,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将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确保人工林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清理造林地
在开始整地工作前,首先应将造林地进行认真的清理工作,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彻底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迹地上的倒木、伐根等。对此,可采取3种清理方式,一种是全面清理,一种是带状清理,另一种是块状清理。
具体的清理方法也可分为3种,一种是割除清理,一种是火烧清理,另一种是化学药剂清理。其中割除清理可用人工进行清理工作,也可用机具进行清理工作。在清理工作完成后进行归堆及平铺工作,采用火烧的方式将其全部清除。采用化学药剂清理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灌木及草类植物,对其喷洒化学除草剂以起到清理作用。
二、整地工作
可采取的整地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全面整地,另一种是局部整地。其中局部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与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指将造林地的土壤全部进行翻垦工作,此种整地方式普遍用于平坦地区。而局部整地是指将造林地一部分土壤进行翻垦工作。带状整地是指将造林地的部分土壤进行长条状的翻垦工作。块状整地则是指将造林地的部分土壤进行块状的翻垦工作。
三、播种工作
1种子处理。做好相应的种子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作用包括促进种子发芽,减少留土时间,确保出苗整齐,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种子处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消毒、拌种、浸种、催芽4个方面。其中对于春播时的深休眠种子应进行催芽及浸种工作,应注意不可在造林地干旱、晚霜或温度过低的情况下进行浸种工作。在正值雨季时通常应播种干种子,如果可以切实掌握雨情也可进行浸种工作。在秋季应尽量避免浸种及催芽工作。当病虫害较为严重时,应及时采用消毒液进行浸种、闷种或拌种工作。
2播种方法
2.1撒播。撒播是指将种子均匀地撒到造林地的一种播种方法。使用此方面可以不整地,在播种结束后也不需要覆土,因为种子在裸露条件下也可发芽。所以,采用此种播种方法通常工效高,且成本低。但是相对的,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会使种子出现被植物截留、被风吹走、被水冲走、被鸟兽吃掉等现象,而且在发芽的过程中,幼苗根系若要穿透到地被层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种播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劳动力不足且交通不便、皆伐迹地、火烧迹地的区域。
2.2条播。条播是指将种子按照一定的行距进行播种的方法,在播种时可选择单行播种或双行播种,连续播种或间断播种。在播种结束后应进行覆土镇压工作。期间可采用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很高,因此适用于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的区域。
2.3穴播。穴播是指将种子按照一定的行、穴距进行播种的方法,主要针对于灌木树种及一些乔木树种。在穴播过程中应按照树种实际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的播入几粒或几十粒种子。并播种结束后应进行覆土镇压工作。采用此种播种方法十分简单、灵活,且用工量不高。所以,这种播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
2.4块播。块播是指在大块状整地上将种子进行密集或分散地播种方法。其中块状面积通常情况下应大于1m2。可形成植生组。采用此种播种方式在播种过程中较为复杂。因此,这种播种方法适多用于沙地造林。
四、造林方法
造林工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高标准的造林工程,对于造林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及科学的方法来完成。因此,应不断增加对造林工作的投入,进而增加造林工作的质量及效果。
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3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
五、建立相关机制
1保护现有次生阔叶林。我国南北方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采取保护或封山育林措施,效果将会很好。
2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按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4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5改善人工林的育林方法。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的能力和稳定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地和造林,可以实现经济林与用材林的结合,即有利于林区的短期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林区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164200黑龙江省孙吴县正阳山乡林业工作站、孙吴县沿江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