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非凡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高、身心健康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下面简单地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主体教育
一、在生活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吸取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获取知识重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如教學“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先请两位组长领取准备好的礼物,分别是15支铅笔和16支铅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把这些礼物平均分给4个小组,让学生动手分?有的同学会说“分不完”。如此学生就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算式,讨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列式,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常规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主体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教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上来。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如下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解答,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2.在交流中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创新素质,发挥创新才能。例如:按教材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讨论除了用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方法外,还可不可以把它剪拼成其他图形来推导。这样,学生在推导中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可以拼成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学生甚至想把它拼成梯形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拓宽了。
3.在练习中达到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新颖,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一次在整理复习练习课时,笔者把所有练习题设计在一个小小的旗台里。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先达到顶峰夺得红旗。学生非常高兴,有的学生就很快把每道题都做好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教与学融于一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的优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确定,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等。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力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师生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而教材中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的学习活动过程,是培养、锻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
总之,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及时、适时加以引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