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014-04-29 00:44饶礼喜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意象

饶礼喜

一、考情分析

通观2014年各地诗歌鉴赏试题,其命题有着如下特点:

(一)体裁丰富多样,作者不拘名流

1.从先秦《诗经》,直到清代诗词,既有诗歌的巅峰时期唐宋诗词,也有此前的古诗与此后的元清散曲,几乎各个朝代的诗歌均有涉及;既有自由疏放的古体诗,又有格律谨严的近体诗,还有合辙押韵的词曲。唯一缺漏的就是明朝诗歌,但以前的高考诗歌试题中还是考查过明代诗作的。

2.从所选诗歌的作者来看,可谓不拘一格,既有我们熟悉的诗人杜甫、韦庄、韦应物、刘长卿、李商隐、苏轼等,又有不大熟悉的诗人徐照、陈与义、张潮等,更有大家不知的无名氏诗人。可见命题人更着重对考生进行诗歌本身的鉴赏感悟能力的考查。

(二)题量分值不变,题型基本固定

1.所设诗歌试题,以2道题为主,分值在8分上下浮动。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各设3道题;全国课标卷Ⅰ、Ⅱ及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这五套题诗歌分数最高,为11分;广东卷、重庆卷、浙江卷为7分;福建卷分值最低,6分。

2.题型上,一般是簡答题,北京卷多年保持两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的格局,湖南卷与浙江卷则采用填空与简答相结合的方式命题。

(三)考点分布均匀,突出比较探究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各地试题归纳起来,几乎涵盖了该考点的所有内容。形象有诗人形象、隐者形象等;意象有传统的猿声、子规、春燕、黄莺、秋雁、飞鸿、寒鸦、渔樵等,还有意境(景物氛围);语言有炼字、炼句等;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渲染、比兴、想象、复沓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双关等)。只有少数表达技巧暂未考查,如象征(以前江西卷等考题中也曾考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试题愈来愈重视考生的比较探究能力的考查,或两诗比较,或课内外比较。2014年竟有六套题直接考比较鉴赏,还有几套题侧重于对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考查,如江西卷和辽宁卷。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单纯,每年所考诗歌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慨叹时光流逝,如全国课标卷Ⅰ、辽宁卷、天津卷、重庆卷与四川卷,均有伤春或悲秋之情;(2)忧伤羁旅别离,如全国课标卷Ⅱ、广东卷、湖北卷、浙江卷,或怅恨离别,或孤独寂寞;(3)寄寓山林之乐,如全国大纲卷、山东卷、福建卷、北京卷、辽宁卷、天津卷、江苏卷,或寻访隐者,或远离尘俗,或寄情山水;(4)热爱祖国山河,如安徽卷,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美景的盛况,歌颂太平盛世,堪比柳永之《望海潮·东南形胜》;(5)表达美好祝愿,如湖南卷所选《诗经·桃夭》祝贺新婚,表达了对新婚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6)思考人生忧乐,如江西卷所选苏轼之诗,既表现了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又流露出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这跟诗人命途多舛的遭际与他对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的学养息息相关。

二、复习建议

从历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诗歌鉴赏题可谓“命题人的杀手锏,广大考生的伤心点”,得分率普遍偏低。以江西省2014年高考为例,6月15日的抽样检测表明,8分的诗歌鉴赏题全省平均得分只有3.12分,难度值为0.39。如何进行复习,值得我们研究。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实践,建议大家按照三轮复习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比较好。

第一轮可先研究2014年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如上文所分析,熟悉高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同时梳理教材,配合专题复习———诗歌的形象、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务求夯实基础,不留知识死角。第二轮,可进行查漏补缺复习,并适当做些比较研究练习,培养探究意识,提倡独到感悟。第三轮,则要训练在综合试卷中迅速完成诗歌鉴赏题目的能力,阅读和解答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

1.分析高考试题,研究答题规律。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虽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江西等省高考试题“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的命题导向已然十分明显,梳理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章节,二是选修教材中的古诗鉴赏,三是语文读本中的拓展阅读,这些基本的东西必须在一轮复习中抓好落实,切不可束之高阁或虚与应付。那种只钟情于各类教辅资料而置教材于不顾的做法,都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高考大纲的学习,让我们明确复习方向;高考真题的演练,让我们懂得试题特点。研究这些,便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全面复习考点,务必消灭死角。尤其是诗歌的常见意象,其意义要分类整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识记。如:松,往往喻意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考生平时备考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一向主张抓两种语言,一为形象语,二为情感语。前者主要是诗中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意象。

3.知人论世,设身处地。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或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或爱恨情长、缠绵悱恻等。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南宋的一些诗词,鉴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诗人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而唐时的陈子昂、李商隐等,则因不被重用,诗歌中多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由于考生要与古代诗歌作超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理解上会有一定阻隔,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学会“设身处地”地浸入诗歌情境中去,这对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志大有裨益。

4.因题作答,简明规范。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的试题,先要明确试题设置类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整合答案。其实,每种命题形式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模式可循,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揣摩总结。就诗歌人物情感而言,只笼统回答“乐观”“感伤”或喜或悲是不行的,必须结合诗歌内容说出原因。有的诗歌,作者思想复杂,情感丰富,切不可简单从事。2014年高考辽宁卷就要求考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其题为“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有三:你可说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也可说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还可说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总之,要结合诗境内容和考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来分析。这就是大纲里所说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意象
抚远意象等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下一站命题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