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三教辅书的展区,春晓傻眼了:怎么那么多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教辅书,层层叠叠地堆在展台上!她有一种《红楼梦》里形容的刘姥姥逛大观园的眩晕感。提高类、同步练习类、教材讲解类、一课一练、课课练、周周考、高考模拟、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高考阅读……五花八门的教辅让人难以取舍。而站在一旁的高三学子和家长们,也个个表情纠结,不管相识不相识,都很不自信地讨论着:“你们买了哪本教辅书?可以借给我看看吗?”“这套教辅书,你们用过吗?效果如何?”“你们学校的老师有没有推荐教辅书书单?”
据春晓形容,在这些小山似的教辅书面前,她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爸爸是个急性子,巴不得女儿把那些题目都给做一遍,不一会儿工夫就为她收集了一大堆。最后,父女俩就只买一套还是买若干套以及到底买哪一套争得面红耳赤。春晓给《高考金刊》编辑部打来了求助电话:“模拟题这一块儿,是《天利38套》比较好,还是天星教育的《金考卷》比较好?我看网上这两套的评价都不错。《5年高考 3年模拟》怎么样呢?我表姐就是推荐的这套。”
接到这样的电话,小编也有点“懵”,这几套都是著名的高考教辅书,要说好,肯定都不错,要问哪一套最好,我们也答不上来。各地使用的是不同的教材,高考也有不同的要求,再好的一套教辅书,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春晓抛出的问题引发了编辑部的讨论,针对高三教辅书的使用,《高考金刊》发放了一份问卷,就重庆地区的300名高三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三学生和家长都愿意在教辅书的市场中“砸下重金”,只要能切实提高孩子成绩,对高三的学习和复习有帮助,对高考有所裨益,用春晓的话来说,“再多的钱我们都愿意花”。
可是,如今鱼龙混杂的教辅书市场,让人头疼的几大问题,实在让广大消费者感到迷惑。
问题一:哪一套更好?
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辅书,同学们真是挑花了眼,而心急的家长更是常常会一次性为孩子选购好几种教辅书,认为“多选几个版本,可以让孩子多练习,这样成绩可以提高得更快。”于是,学生沉了书包,家长瘪了腰包。
结果呢,拿回家一看,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知识点外加真题和模拟题。大量的同类产品进入市场,使得教辅书的领域出现严重的同类化、同质化倾向,这也是高三学生和家长难以取舍和区分的。
问题二:卖封面不卖内容?
“剪刀加浆糊,就能出教辅”,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却是不少教辅书的诞生“诀窍”。
一些民营书商找来兼职的大学生做选题、做题和校对,将市面上成名的教辅书的书名改了,封面改了,其实内容都是东抄西摘凑来的。
除了内容相似,一些教辅书的质量也令人担忧:印刷質量不一;图片上附带的书名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辨析;纸张非常薄,只要用水笔书写,墨水会立即渗透到内页……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而且,教辅书往往充斥着广告。“用教辅,学生可以自学、家长不用烦恼。”“用教辅,就可以让孩子早日圆名校梦。”很多教辅书在封面上公开 “吆喝”,为各自出版社、教辅宣传;翻开教辅,扉页、封底等页面,甚至有大量其他产品的广告。教辅书也可以做广告了?面对这些 “花花绿绿”的教辅书,部分家长不禁生疑。
问题三:真有那么多名师?
近年来,各类教辅书纷纷“傍名师”,以此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有的书印有“名校名师联袂打造”的字样,有的书封面上直接印有专家顾问团的名单。
很多家长对这些“名师”都比较陌生,因此在选书的时候也很难辨认究竟哪些“名师”出的教辅材料好,哪些是打着“名师”招牌来避实就虚。一位学生家长说:“一进书店,与高考有关的模拟题至少不下十种,究竟该选哪一种,看了看,都是‘名师团队编的书,哪些才是真正的名师,我还真不知道。如果全买,孩子也做不过来,说不定不但对学习没帮助,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些教辅书究竟是由谁来编写的?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各类教辅都穿着不同的外衣,但大部分教辅书由工作室编写,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编写;还有部分教辅书由社会培训机构编写,部分参与编写的人员甚至没有从事教师岗位工作的资质。真正能和名师挂上钩的,少之又少。
问题四:需求背后的巨大浪费?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后,却隐藏着同样巨大的浪费。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1%的高三学生根本没看过他们所购买的教辅书,还有47%的学生只看过一小部分。也就是说,这些书多多少少被浪费了。
那么最后,它们流向何方了呢?
一般而言,书籍并不是“一次性”物品,然而对于教辅书来说,经历了一个学年后,废品收购站却成了它们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