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资深人士估算,小学阶段,每人每年教辅书消费约100元,初中阶段约200元,高中阶段约300元。据教育部2012年统计,我国接受学历教育的人群中,小学约1亿人,初中约5000万人,高中近4600万人。“由此可以估算,中小学生每年的教辅书消费至少有300多亿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鲍红说。鲍红从事出版研究10多年,近3年来持续关注教辅书问题。
作为助学产品中最实惠的教辅书为何受到众多声讨和批判,甚至招致多部委的严厉治理,为什么?“教辅书虽然便宜,却多是别人代为选购的。” 鲍红认为,社會对教辅资料的诟病在于采购主体与使用主体不统一,消费者属于被动消费。据行业资深人士估计,目前的教辅书行业,由学生、家长自由选购的只有约20%,约80%的教辅书通过各种形式统一征订。“县级以上的统一征订称为大征订,将学校一级的统一征订称为小征订”。
大征订又称系统征订,由省级教育厅或新华书店制作推荐目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现实中,虽然名为‘推荐,但学校多会听从。”鲍红说,“该举措的本意是为学生推荐优秀教辅书,但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平庸;二是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产生垄断,滋生腐败。”
小征订即是学校团购。“一般来说,它比大征订产品更适合学校需求,它的突出问题是高码低折(指高定价,销售时低折扣)。”鲍红说,这给销售和采购人员留下较大的利益空间,也抬高了学生的购书成本。
“这还只是表面问题,教辅书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的教学方式与考评机制。” 鲍红认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关系到学生评价、老师绩效、学校声誉。重压之下,推行题海战术便成为众多家庭和学校的被动选择。“人们对教辅书吐槽,实质是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不满”。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