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于是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中。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然而,要让这方池塘的池水活动起来,同样需要引进“鲶鱼”,这样才能把学校教育搞活。那么,在课堂这池水中,谁可以是“鲶鱼”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是一条“鲶鱼”,故意搅动起学生学习的浪花。其中,有一种常用的办法是故意犯傻、故意犯错、故意犯怪。平常的教学,大都是学生犯傻,突然有一天教师傻了,无疑会激起学生出手相救的劲头。教师有时候故意和学生唱反调,或说一些过激的话,同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与教师一辩是非、一论高低。
我曾经教过一节“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课,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故意装傻问学生:“假分数是分数吗?”许多学生回答“是”后,对我的反常表示怀疑。我笑着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反对:“我觉得假分数是假的分数。”学生“啊”声一片,随后有几个学生发出了“哦”的声音,他们觉得我说的有理:“假分数都可以变成整数或带分数,所以严老师认为假分数是假的分数。”我再次笑着反对:“我现在又觉得,假分数是真的分数。”学生一下子被我的怪论蒙住了,随即反应过来,“哈”声一片:“假分数当然是真的分数啦,它本来就符合分数的意义嘛。”我在课尾设计的多次唱反调,产生了很好的“鲶鱼”效应,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总结新颖别致,学生回味无穷。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它需要从外部或内部不断地给活力和压力才能拥有动力,动力不足,就有可能进展迟缓或停滞不前。当一个班级内部的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这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有时候就是“一团死气”,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活作用。一个班级中,如果始终有一位或几位“鲶鱼型”的学生,无疑会激活班集体,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一些充满活力的尖子学生就显得很有必要,在划分座位时也应考虑到尖子学生的合理搭配,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几条“鲶鱼”,只有这样,满舱的“沙丁鱼”才会活跃起来。
学生能力的不同可以产生“鲶鱼”效应,学生性格的不同也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活泼与沉静、激进与保守、粗放与细腻往往是相对存在的,如果将性格沉静、保守、细腻的人比作“沙丁鱼”的话,那么活泼、激进、粗放性格的人就相当于“鲶鱼”。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班中,只要有几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就会带动整个班集体迅速地动起来,并形成一股活力,在愉快高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缺乏这样活泼的分子,课堂就会沉闷而没有生机。
在班级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和一个性格外向的学生玩得异常火热,而两个性格外向或内向的学生却很难有进一步的深交。这似乎告诉我们:学生交往中存在着“异性相吸”,性别不同的人容易相吸引,性格不同的人也容易相吸引,这就是性格的互补。
长期以来,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鸦雀无声、规规矩矩的班级才是好班级。若有学生不举手便插话,那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若有学生异想天开、提出异议,便有调皮捣蛋之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先举手,征得教师同意后再发言,课堂上基本杜绝了插嘴现象。之所以不让学生插嘴,一是怕学生的插嘴扰乱了教学秩序,二是怕学生的乱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实有这样几个插嘴学生,也可以看作是课堂学习中的“鲶鱼”,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鲶鱼”产生的搅动能量,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维。
“鲶鱼”型学生大多比较调皮,也大多比较勇敢。有一位教师教过这样一个班级:上课提问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即使点名也站着不答,课堂气氛很沉闷,作业、测验情况都不理想。有一次上课,教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说:“书上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到讲台上来讲,当一回小老师,一个星期准备,讲错了没关系,可以纠正。”结果敢来一试的竟然是两个平时在课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周后,他们讲得不错,课堂气氛很活跃。可以说,是这两条“鲶鱼”救活了课堂。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少教师视“错”为忌,认为学生出错是教学的失败。其实,如果善于利用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就可能生成积极的教学资源。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在科学上,要得到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先犯很多错误。如果你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那最后就是正确的结果了。”所以,教师不妨把错误看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鲶鱼”,抓住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错误引发学生的思考,抓住错误引来学生的警惕。另外,利用好学生的错误,有时还可以生成教学意想不到的精彩——
无锡市锡山区东亭实验小学王瑛在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低下了头。教师走到他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也抬起了头。
之后,教师灵机一动,趁机利用这位学生错误的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中的‘3换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师:如果数字“3”不变,怎样添上一个数字合成一个新的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在“3”前添“6”,就是63÷9=7。
生2:在“3”后添“6”,就是36÷9=4。
……
其实,从更广的方面看,只要能够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都可以看作学习中的“鲶鱼”。认知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知失衡,是指学生的心理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感到一种来自于自己知识系统的积淀不能解决新问题或发觉目前知识的知识结构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旧知形成矛盾时,会产生认知冲突,达到“愤”“悱”之境地,必须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重新构建平衡。这时学生会主动探求新知,课堂处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下,这和“鲶鱼效应”倒也一脉相承。
抓住认知冲突的教学,实际是一种生成性教学,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就是一种有益的生成资源。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认知冲突的情境中,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被激活,思维活跃,始终处于警觉与知觉充分集中状态,接受新知的目的性增强,接受效果好。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教师要调动一切因素,在课堂中引进“鲶鱼效应”,引发和运用认知冲突,激起所有学生的思维注意,让学生变成“鲶鱼”,激情投入,主动参与。在认知冲突消弭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不断增强,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在教学中,有时教学目标太明确,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惰性。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拉大思维的跨度,或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经历思维上的挫折,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上,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严育洪,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214101)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