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莲
摘 要: 在美国一百年间亚裔美国人的固定形象从“苦力”变为了“模范少数民族”,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本文揭示这一称谓下压抑的真实情况。这一称谓给亚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亚裔社会的问题得不到社会关注,同时也使亚裔与其他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产生了冲突,因此亚裔只有摒弃这一固定形象的桎桍才能获得自由。
关键词: 美国社会 亚裔 移民 种族歧视与冲突
亚裔美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固定的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一百年前,他们被看做是愚蠢懒惰的,只知吸食鸦片,是只配做下贱体力劳动的“苦力”。一提到他们,大多数美国人很自然地把他们跟积贫积弱的祖国“东亚病夫”联系在一起[1]。
然而今天人们一提到亚裔美国人,脑子中马上会冒出这几个词:“绝顶聪明”、“理工科天才”、“重视家庭”、“成功企业家”。人们认为在所受教育和收入方面,亚裔美国人都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白人。“所有的亚裔都挺成功的”,这是美国人的普遍看法。政治领袖们经常说到:“亚裔美国人由于自身的努力成功实现了美国梦。”所有这些都给了人们这样一个印象,亚裔是努力的成功的,是美国成功之梦的典型代表,亚裔被美国人冠之以“模范少数民族”的称号。
人们禁不住会想为什么亚裔的形象变化会如此之快?或许这是由于美国的新闻媒体、学术著作及好莱坞电影对亚裔的描述刻画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体不停讲述“亚裔神童”的故事和亚裔美国人在美国大学特别是常青藤联盟名校中的高入学率。或许是由于政客对亚裔美国人的夸赞,美国总统里根曾将亚裔美国人称作“我们希望的榜样”。在《东方人在北美的生存能力及成就》一书中,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教授飞利浦·沃农深刻地刻画了在美国人心目中流行的亚裔美国人的印象。在书中对那些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及日本人,沃农这样写道:“东方移民——日本人及中国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经历提供了这样一个显著的例子:恶劣的环境并不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在过去,这些东方移民毫无疑问地经历了艰辛,敌视以及歧视。他们被看做劣等民族,只能胜任不需技能的体力劳动,永远不可能跟白人平等。然而东方人还是生存了下来,并最终强盛甚至他们被看作在教育和职业上比大多数白人还要有成就。”[2]
当人们看到看到亚裔美国人有更高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水平和收入时,“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就更具有了说服力,正如下表所示:
是否这些就可以证明亚裔比其他种族更成功?特别是当第一代亚裔移民的普遍形象进入人们的头脑中时,“模范少数民族”的称谓更有说服力。第一代亚裔移民的普遍形象是:他们是为了逃离专制统治、落后、饥荒或战乱才身无分文地来到美国这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他们随身带来的只有穿在身上的衣服。随后由于他们在教育和职业上的辛勤努力,他们最终成功了,实现了美国梦想。这似乎为“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增强了说服力。但仔细考虑时会发现,“模范少数民族”所形成的亚裔的固有形象是有误导性的。
首先它使人们忽略了亚裔在移民前的自我选择,这一点是与非裔不同的。亚裔大都是自愿来到美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本国就是中上层阶级,是有能力移民的阶层。对休斯敦地区的亚裔人口作了仔细调查后,斯蒂芬·克林伯格博士进一步确认了亚裔在移民前的优势社会背景。“调查显示了亚裔在休斯敦地区的相对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从母国带来的教育及中产阶级背景,”克林伯格博士讲道:“调查的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必须摒弃‘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强加到亚裔身上的模式化形象。它使人们忽略了很多亚裔移民前都是教育和职业精英。”[4]
在很多亚裔家庭,父母双方至少拥有学士学位。在这样的家庭中,无论是什么族裔,孩子都有更高的成功可能性。亚洲社会普遍更强调教育。当亚洲移民遭受语言障碍及种族歧视时,他们更可能把接受教育作为一条可行的成功途径。当其他成功的途径受阻时,亚裔往往选择那些受教育程度影响的职业[5]。正像弗兰克·吴在他关于亚裔的书中所说:“他们都是在父母的严格监护下长大,他们的父母牺牲了一切,就是为了下一代能比他们有出息,能够给整个家族增光。”[6]43如此高的期望及压力也是亚裔教育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两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亚裔的平均家庭收入会比较高。首先,美国的移民政策长期以来歧视亚洲移民,只青睐那些有职业技能或更高教育的,这些人更容易有较高的收入。其次,亚裔家庭成员的工作比例较高,就使整个家庭的收入自然就高了,但人均收入未必就高。有时美国的统计并没有把日裔美国人和在驻美日本跨国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的日本人(非美国公民)区分开。由于这些人收入很高,当把这些人的收入也统计在内的话,亚裔的平均收入毫无疑问就会高于其真实水平。
以上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亚裔有较高的教育及家庭收入。这就破除了这样一个迷信:华裔从一无所有到实现美国梦,仅仅是由于他们是亚裔。
当今许多像弗兰克·吴一样的亚裔学者都在驳斥“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然而很多人却不理解他们为何摒弃这样一个褒扬性的称谓。但正如弗兰克·吴在书中所说:“摒弃这样一个称赞性的称谓对于亚裔获得独立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模范少数民族的神话值得人们批判性的深思。”[6]49
一方面“模范少数民族”掩盖了亚裔的真实境况,甚至给他们造成了负担和桎梏。另一方面,这一神话可被一些人用来攻击那些不太成功的族裔,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从而导致种族关系紧张。
首先,过于强调亚裔的成功,使人们忽略了亚裔美国人在各个方面所面临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尽管人们总是把亚裔看做一个整体,但统计数据显示了不同的情况。例如,亚裔美国人的贫困率是非西裔美国人的两倍。其文盲率是非西裔美国人的五倍。1994年,亚裔的贫困率是15.3%,而全国的平均率是14.05%,白人是12.2%[7]。
在收入方面具有相同资格的亚裔和白人也是极不平等的。根据美国玻璃天花板协会1995年的统计,亚裔在很多职业领域同样的工作赚的钱都比白人要少:亚裔男性比白人男性少10%到17%,而女性则比白人女性少40%。
另一方面亚裔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但他们没有得到回报。在教育上及同等学历上的投资亚裔的回报相对较小,因为亚裔的收入比那些跟他们有同样教育背景的白人低得多。
亚裔不但在收入方面无法与白人达到平等,在晋升方面也遭受到了“玻璃天花板”。根据美国民权协会的调查,在美国出生的亚裔男性比与他们具有相同教育及职业背景的白人男性做管理性工作的比率低7%到11%。[7]
亚裔与白人在收入和晋升上的不平等从某种程度上与“模范少数民族”有关系。经常听到人们说:“亚裔在技术领域出类拔萃,可他们却成不了优秀的经理。”“模范少数民族”的神话似乎给了人们这样一个印象:亚裔在理工科方面有天赋,因此他们宁愿在研发领域工作赚较少的钱,也不愿被提升到管理层职位上。一些亚裔从事专门性的工作非自愿,从而导致亚裔在管理层中的比例低。
除了限制了亚裔的晋升和职业选择外,这一神话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限制。首先它暗示亚裔服从并忠诚于权威、老板和国家。这一点可以被种族主义者和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期望亚裔总是服从人们的命令。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觉:如果亚裔受到了老板的不公正待遇,那么他们要么选择离开,要么开公司,但从来不会起诉[8]。
除此之外,“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也给亚裔本人带来了极高的压力。在获得成功后,亚裔家庭及社会就把教育作为提高社会地位的一条非常有用的途径,亚裔学生要面对来自父母的难以达到的期望。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必须成为全优学生。这些孩子必须时时努力,时时处于巨大压力下,实现“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下父母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当有些孩子发现达不到这一期望或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后,开始以其他途径证明自己的价值。期望或压力过高或许是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州亚裔青少年犯罪率增长的原因之一。另外,亚裔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在年龄15—24岁的美国所有女性中是最高的。五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学龄男孩中,亚裔男孩遭受的来自父母的身体上的虐待是白人男孩的两倍。处于如此高的压力下的孩子是不可能全面发展的。他们可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但是对未来同样至关重要的心灵和思想发展却被忽视了[5]。
“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的另一误导性是它将亚裔一概而论。正如弗兰克·吴所说:“这一称谓使人们在讨论美国人民时想当然的以族裔而不是个体作为讨论的基础。”结果亚裔不同群体间的巨大差异也被掩盖了。这一称谓在给亚裔带来了难以实现社会期望的巨大压力的同时还使亚裔中的劣势群体不被社会关注,因为许多“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的笃信者认为亚洲是一个有着相同的家庭及职业价值观的地方,然而事实上亚洲有着27个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地域、语言、文化、宗教和经济体系截然不同,因此亚裔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是十分不同的,他们不可能都很成功。一个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第一代越南移民与一个在中西部郊区长大,在家里讲英语的第二代台湾移民没有可比性。事实上,许多越南移民及其他东南亚难民与许多美国的黑人一样,在美国社会禁忌金字塔的最底端挣扎着。1980年的统计显示25%的越南和东南亚移民生活在贫困中,这一比率远高于黑人和西裔美国人的贫困率[9]。但是“模范少数民族”的神话却使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亚裔都是相当成功的,他们不需要什么政府援助”,人们的这一普遍言论反映了他们受“模范少数民族”概化作用影响之深。人们忽视了很多甚或在贫困之中的亚裔亟待政府的救助。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除贫项目相比,亚裔除贫项目的资金少得可怜,得到的政府支持也是少之又少。同样是由于这个称谓的影响,同为少数民族的亚裔却不能享有“积极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规定的少数民族在入学等方面享受的优先权,致使一些来自于太平洋岛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亚裔错失了一些机会。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模范少数民族”称谓也以亚裔的成功作为标榜,使人们以为美国这个充满机会的地方给任何努力工作的人提供了绝对平等的成功机会,这就是美国免于人们对其种族问题的审视,特别是对于黑人的种族主义倾向。“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似乎总是隐含了一种对黑人的攻击情绪。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亚裔能够成功,为什么非洲裔却不行?”就是这一情绪的反映。从这一称谓产生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它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对其他不太成功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进行攻击和批判的工具的。“模范少数民族”产生于民权运动中,政府刚刚颁布法令禁止种族主义歧视之初。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刚刚进行过改革,政府有选择地允许一些来自亚洲国家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如医生、护士及工程师等进入美国,亚洲移民达到了一个高潮,而此时美国的民权运动也进入一个高潮。不久之后,大量如《美国一个少数民族的崛起》的文章见诸报端。这篇由美国新闻史界报道1966年发表的文章这样讲道:“在当前这样一个很多人要求给黑人提供数以百亿计美元支持以对其进行补偿拯救的时刻,本国的30,000华裔美国人却在没有得到任何政府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辛勤努力,默默的崛起了。这一现象值得人们的深思。”人们普遍以为亚裔的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力更生,那么接下来拉丁裔和非洲裔的贫穷也被归因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等因素:他们贫穷是因为不稳定的婚姻,逃学,普遍的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政府的援助则只能助长这些不好的行为[10]。然而事实上亚裔和非洲裔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正如前所述,大多来到美国的亚裔赴美前经过了自我选择,这些有能力移民来美的似乎比他们留在国内的同胞有更良好的教育及经济背景,他们都是自愿移民来美国的,在祖国时他们大多没有遭受过黑人所经历了几百年的极端的贫穷、种族主义歧视及充满恶意的偏见。这两个种族在美国的起点截然不同,因此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正如弗兰克·吴在书中讲的那样:“黑人所遭受的来自于个人或机构的,历史的或现代的歧视都是美国的任何一个其他受民族所不能比的。”[6]65
正是由于“模范少数民族”这一称谓中所隐含的对于黑人的攻击,亚裔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冲突时有发生。1992年4月29日,很多亚裔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财物在顷刻间被反抗种族主义的暴动者毁掉。弗兰克·吴就此讲道:“肆意侵犯金的民主权利引起这场暴动的是白人警官,可为此付出严重代价的却是亚裔。”[6]72
由于这一称谓不断强调亚裔的成功和富有,那些非亚裔美国人容易产生嫉妒和憎恨,亚裔美国人很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替罪羊,因为人们认为是亚裔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在1982年经济萧条期间,底特律一名华裔美国工程师文森特·陈被谋杀案向人们清楚地展示了这一仇恨亚裔的情绪。
参考文献:
[1]Matt Grace,Asians suffer under model-minority myth,Societal pressure to succeed academically places burdens on students,Daily Bruin,September 22, 1997.
[2]Philip E. Vernon, The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 of Orientals in North Americ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p273-274.
[3]U.S. Bureau of the Census, U.S. Census of Population, U.S. Summary, PC80-1-C1 and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P20-455, P20-459, P20-462,
[4]Stephen Klineberg, First Houston Area Asian Survey Explodes the “Model Minority” Stereotype and Explains the Citys Changing Demographics, Press Release, Rice University, Office of Development, March 8, 1996.
[5]Matt Grace,Asians suffer under model-minority myth,Societal pressure to succeed academically places burdens on students,Daily Bruin,September 22, 1997.
[6] Frank H. Wu, Yellow-Race in America Beyond Black and White,(Basic books: 1992), P43.
[7]U.S. Bureau of the Census,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Asian American rate: P20-459.
[8]Carolyn Jung, Asian-Americans Say They Run into Glass Ceiling ,San Jose Mercury News, September 10,1993, p1b.
[9]Jane Hyun, The Model Minority Myth-How Does It Affect You?http://www.usc.edu/student-affairs/private/docs/ModelMinorityMyth.pdf.
[10]Nancy Reiko Kato, Asian Americans defy “model minority myth”: Freedom Socialist,Vol. 17, No. 3 ,October-Decemb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