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练习,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指导,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常陷入事倍功半的局面。平时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每到作文课,随便马虎了事;每到考试前,就猜题、押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缺少观察及对日常生活的体念;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等。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这几方面的培养:
一、积极参与生活,指导广泛阅读,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过的事物勉强拉下来,那是必定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学习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使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忽视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不曾见到的情景,学到许多未曾通晓的知识,认识许多陌生的事物。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
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用读书来补充现实生活经验之不足,用生活来丰富书籍里所未见,将直接的观察体验与间接的阅读所学,兼收并蓄在“材料仓库”里,它们将成为文章有益的血肉。
二、教会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运用素材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为作文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素材多了就容易遗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平时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记录。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喜怒哀乐的事情都及时地记录下来。
在家里的花盆中种上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具体地写出来;双休日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学习洗衣、烧饭、做菜,在做家务时注意劳动的过程、劳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劳动中的亲身感受;在学校的课间活动、体育课上和同学们一起游戏玩耍,记录下游戏的步骤和活动的情景、大家的愉快心情;自己亲手做的小实验、小制作,详细地记录下来;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参观、游览、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参加后都写下来……
这种记录不是要求学生写成一篇篇作文,而是用只言片语记下事情的经过,写出自己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何感想,还可以把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写活动分分类。当老师布置作文时,按照不同的要求,或在头脑中浮现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或在记录中找到相适应的素材。这样信手拈来,不仅免去了绞尽脑汁之苦,还能开拓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心写我口”。
三、注重习作评改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拿出已批改好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质疑、讨论环节在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一文中说得很明白“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 ‘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实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学生修改完毕后,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对习作进行交流与品味,可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读全篇、读片段均可。对精品佳作和修改得当的习作,予以点评和赞扬,小作者也可以作介绍、谈体会。师生在交流品味中,共同感受习作的快乐。
习作讲评课后,教师应将修改好的习作收上来,根据学生修改的情况予以打分。个别学生仍需辅导的,可写评语,或当面辅导。
作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循序渐进, 从识字开始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 打消学生的害怕心理,从方法上正确指导作文。多年来,我一直在摸索总结,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习作的兴趣越来越浓。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