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隐痛 深度的灵魂

2014-04-29 05:15朱寅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4年11期
关键词:花布淡定杨先生

朱寅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着杨绛先生一百岁时的照片,慈祥的面容下,更让我们感受到她灵魂深处的淡定、平和。

是的,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杨绛笔下的“老王”,那样一个残缺的只有一只眼的干瘦的老人,他是这样最后留在杨绛的印象中,“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送“默存”去医院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即使最后不得已拿了,还是在杨先生说了有钱的情况下不大放心的拿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离世之前,亲自到杨先生家来送鸡蛋和香油,即使他再次说不要钱,杨先生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硬给了他钱,才见他回去。

是什么让这样的一位老人对杨绛一家这样的感激?是她们一家“不经意地”对他善意地关心,“不经意地”发自内心地对底层人民的怜悯,“不经意地”同情弱小,尊重弱小,善待他们的自尊。是的,送鱼肝油给老王,坐他的车等,特别是她没有像别的人一样歧视老王。

文革期间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的杨绛一家,被下放、被看管,属于“黑五类”,谁都不敢与他们交往,也不敢与他们交往。而这个自己也在困境中的老王非但敢,还带着一颗纯朴的真心与他们交往。也是老王对杨绛一家的真情厚意和不歧视的态度,让处在同样困境中的他们而心生感激并因此感动。

而杨绛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是人格平等上的公平来往,这一点让老王倍加感动,并报以更热烈的回报,这回报是超物质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因此老王进一步所期望的,在他没有多少亲人,没有多少朋友的情况下,在他可能预知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所需要的已经不是生活意义上的金钱,他所渴望的也已经不是公平基础上的平等意义的尊重,他更渴望的是一种超出这种关系的感情,是友情亦或亲情。有多少好友是你送我鸡蛋和香油,我却一定要给你等价的钱?又有多少亲人是你送我鸡蛋和香油,我却要硬塞给你钱的?

每一位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也都会有感于杨先生的最后一句话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让杨先生感到愧怍的到底是什么?

是没有尽可能的帮助老王摆脱人生的不幸和困境?是杨先生吃了老王送来鸡蛋和香油?还是他来表示感谢,而杨先生却拿钱去侮辱他?是杨先生没有能够看到底层老百姓的人性的光辉。笔者觉得不尽使然。很多时候,你越是尊重,越是平等,越是公平,就越是少了那份难得的真情。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作为一个回民,离开人世,一样的白布,绝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高低,白布的长短会有所不同,都是三丈六尺。这一点,作为杨绛,不知。她更不知的是老王已经把她当做了最亲的人。

多年以后,杨绛“愧怍”了,为自己当时的糊涂。全然不知回民的三丈六白布,全然不解回民安葬的风俗,如果是朋友,亦或是亲人,起码的关心都算不上。杨绛在解剖自己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为自己未能立时看到人性失去的迟钝,为身为读书人却未能读透老王而深深的“愧怍”。

73岁的杨绛,还感念着这份没有及时而准确地表露的友情亦或亲情,让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杨先生的愧怍,正如她在《一百岁感言》中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也正因为有了最后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才更会去寻求那份心灵的淡定和从容,才更有了灵魂的最质朴最纯真的深度。

同样是一位老人,孙犁,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适于抒写自己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积淀。

是的,我们也一定深记《亡人逸事》中的那“两丈花布”,这又是一种深刻的隐痛。杨绛和孙犁的歉疚都是追悔莫及的。孙犁也是在近70岁的年龄,在妻子离开十二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的体悟。站在教者的位置,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如何让涉世未深的学生能更真切的体会他们真正而复杂的情感?如何让学生感受那个动荡的年代深刻的情感?笔者只有勉强为之。

孙犁没有讲娇妻如花似玉,没有讲结婚时的海誓山盟,没有讲妻子的风雅大方,慧质兰心。而讲的却是推机杼时变形的两个大拇指,背着两斗高梁去集市粜卖,甚至是临死前对幸福最低限度的满足:

“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这种幸福是对于亡妻而言,她明明知道这块花布的背后藏着丈夫对她的理解和爱,还在弥留之际让自己再次体会一下这平生少有的温暖,纵然一生含辛茹苦也可以幸福地含笑九泉了。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亡妻的幸福感却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愧疚,亡妻对于婚姻幸福的要求很低,只是一块花布就让她感到了幸福,可就是这样最低程度的回报,作者做得也很少。面对妻子最后的一笑,作者心中涌起的是再也无法补偿的愧疚。

人到老年的时候,历尽红尘,终于能够了悟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所在,然而感情却在岁月的积淀后更为深沉而浓郁。孙犁对妻子的愧疚、无限伤感之意,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那个年代的夫妻感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由岁月和时间积淀下来的人间真情,醇厚而绵长。

在妻子去世十二年后,孙犁有悼亡之作《亡人逸事》。

妻子去世后,文革期间孙犁有过一段短暂的不如意的婚姻,正是有了这些波折,在他的发妻离开十二年后,每当回忆起那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我也写不下去了”。这是对发妻的深深的追念之情,还是对发妻的歉疚之情,更多的是在深深的歉疚、悼念等复杂情感背后对发妻深深的爱,胜于亲情的爱。再由这样的一种挣扎表露后回归内心的淡定与平和。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杨绛和孙犁这两位大家,几乎都是在古稀之时,也几乎都是经历了同样年代的磨砺,也都有着复杂而坎坷的人生,他们对人生,对人性的拷问,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激情一起出现。从司空见惯的人事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味,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都是由激烈而复杂的挣扎后,回归灵魂深处的平静。

读其散文,如同聆听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深刻的隐痛背后那灵魂的深度。

猜你喜欢
花布淡定杨先生
十二星座是如何应对期末考试的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神奇的花布
追梦路上竞淡定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