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六

2014-04-29 04:07李荟元
中国美容医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典型性疙瘩游离

整形美容

1 肿瘤切除后颅面前中部缺损的重建修复

头颈部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的修复重建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当肿瘤侵犯到颅骨时。临床上,常采用带有血管供应的组织瓣进行修复-无论是游离组织瓣还是带蒂瓣的移植。不过,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不会受到蒂部转动的限制,因此,更适用颅面缺损的修复。作者就因颅面前、中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采用各种组织瓣进行修复缺损的效果进行分析。

资料: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12例恶性肿瘤发生在颅面前、中部的病例,采用了14个带有血管蒂的组织瓣-带蒂或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手术后的缺损。观察患者的特征、肿瘤发生的情况、手术方法、缺损修复的技术,并收集患者对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反馈信息。本组大多数恶性肿瘤属于来源于副鼻窦的3、4期鳞状细胞癌,并且肿瘤已侵犯到前中部的颅面骨,手术时需要挖除眶部内容物。对切除肿瘤后的缺损区采用了以下修复法:采用前臂挠侧游离组织瓣(RFFFs)游离移植者6例、股前侧组织瓣(ALTs)3例、胸背动脉穿支瓣(TDAPs)4例和1个锁骨上血管的带蒂组织瓣进行修复。

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后未出现重大并发症:如围手术期的心衰、休克、脑膜炎甚至死亡。较轻的术后并发症有:因放射治疗后筛窦外露一例、伤口感染一例、放射治疗引发伤口裂开2例-此2例是采用前臂挠侧游离组织瓣(RFFFs)游离移植者,后期经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瓣进行修复而愈。没有发生脑脊液漏者,供区也无明显畸形。患者反馈术后无明显功能障碍,如:进食困难、语言障碍等。但涉及眶部病变者,可引起视力障碍。

结论:因恶性肿瘤术后,造成的颅面前、中部的缺损,采用含有血管供应的组织瓣游离移植-如前臂挠侧游离组织瓣(RFFFs)、股前侧组织瓣(ALTs)、股前侧组织瓣(ALTs)等进行修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供区畸形也轻,术后能获得较好的功能和美容效果。

[摘译自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4,72:198-204]

2 Incobotulium toxin A 治疗眼周皱纹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Incobotulium toxin A是一种新型的肉毒毒素,已将其中的复合蛋白去除。作者为了解它在治疗眼周皱纹和咬肌肥大时的效果以及安全性,并与onabotulium toxin A进行比较。

作者随机、双盲选择了有眼周皱纹者56人、双侧咬肌肥大者56人进行观察。对每一名对象,在其一侧注射Incobotulium toxin A、对侧则注射onabotulium toxin A。然后采用Fitzpatrick Wrinkl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WCS) and 10-point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0: the minimum to 10: the maximum)进行效果评定(译者注-这是通用的两种评定美容效果的方法,后者用10度区分程度,0度为效果最小者、10度效果最好者)。术后随诊,进行主观及客观评定。

结果:治疗后16周的结果是,两种肉毒毒素注射后,发挥效应的时间无差异Incobotulium toxin A治疗眼周皱纹和咬肌肥大的效果不低于onabotulium toxin A,而且未出现副作用。

结论:新型的肉毒毒素Incobotulium toxin A治疗眼周皱纹及咬肥大的效果与onabotulium toxin A相似,而且安全性两者也相似。 [摘译自J Dermatology Treat, 2014,25:326-330]

3 曾有乳腺癌病史的对象进行乳房缩小术的组织标本中非典型性病理改变的显示率

曾有关于不知有乳腺癌病史的巨乳症者行乳房缩小术切除的标本中非典型性病理改变的资料。本文作者报道了曾有乳腺癌病史的对象,在行乳房缩小术后切下的组织中非典型性病理改变的发现,并与无乳癌史者进行比较。(译者注:一侧乳房因乳癌手术后,对侧乳房可因某种原因-如为对称性美容追求,而接受乳房缩小术。)

本文对2006~2012年的179名此类对象进行研究。所谓非典型增生性乳房病变包括下列各类病理改变:侵袭性癌、原位导管或腺癌、非典型导管或腺叶增生、乳头状瘤、放射性瘢痕和纤维腺瘤等。

结果:在因行乳房缩小术而切下的179个乳房组织标本中,至少存在1种非典型性病理改变者有23(12.8%)个,其中:侵袭型腺癌3 个、原位导管癌1个、非典型导管增生9个,原位腺叶癌10个。最多见的非典型性改变是腺叶癌(5.6%)、其次是非典型性导管增生和侵袭型腺癌。

结论:在接受乳房缩小术切下的组织标本中,曾有乳腺癌病史者,非典型病理改变的发现率明显高于无乳癌病史者(12.8%对4.3%),提示:对于曾有乳腺癌史的对象,在进行对侧乳房缩小术时,要注意查明其组织中可能存在的非典型性病理改变,特别是有一定危害的病理改变。

[摘译自 Hum Pathol,2014,45:104-109]

4 C-Met 磷酸化增加与瘢痕疙瘩病因学的相关影响

瘢痕疙瘩是创伤修复过程组织修复过度增殖的病理改变。已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以影响组织的修复,影响瘢痕的形成。本文作者用免疫组化、RT-PCR等技术,对5个正常皮肤组织和30个瘢痕疙瘩组织中的HGF,C-Met,磷酸化的C-Met(p-Met)、Ki-67、I型胶原蛋白,和WET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Met表达对其影响进行研究,查明其对细胞的增殖、细胞的移动性、细胞的侵袭力、I型胶原的表达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的影响。

结果:p-Met蛋白、ME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但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则无差异。而且,p-Met的表达与瘢痕疙瘩的大小、与Ki-67和I型胶原的表达成正相关。同样,p-Met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力、I型胶原表达和AET,ErK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相关。

提示:p-Met的激活对瘢痕疙瘩的发病有促进作用,为此,通过进一步的研究,p-Met可作为瘢痕疙瘩研究中的靶分子。

[摘译自 Pathelogy, 2014,46:25-3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荟元 摘译]

猜你喜欢
典型性疙瘩游离
木疙瘩山上的岩
小红薯成为金疙瘩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安安琪琪的故事㉑咦?为什么我没有红疙瘩?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
游离于翻译的精确与模糊之间——兼评第八届CASIO杯翻译竞赛获奖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