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才
我从小喜欢画画,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美术教师,但他并不鼓励我学画。在他们那个年代,画画是没什么出路的,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受爷爷的影响,成绩优异的爸爸没有实现大学梦,在农村当了几十年的乡村教师。我也理所当然地在农村上小学,课余时间,时常到学校后的山上玩,山后有一条嘉陵江的支流——宝马河。四川的冬天雾气特别大,在山水之间,时常看到飘渺的云雾缭绕,其间的树别有一番风姿。那时没有什么艺术思想,只是觉得很美,只是单纯的喜欢,喜欢那种薄薄的云雾,喜欢那种像慈母的手抚摸孩子一样的温润的感觉。潺潺的流水和倒影增添了真山真水的意趣。想留住它,就记于心。回家看爸爸一挥而就的图画,兴奋地叫他教我。但总是一样的结果:“不好好读书,画什么画?这又找不到饭吃。”我心领神会,但骨子里没有忘却留在心中的记忆。
跟大多数人一样,以读书为主,画画只是业余爱好。后来到了部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行了系统的美术学习。但我总是积极主动地向山水画名家请教,1996年,我拿着自己还显稚嫩的山水画作品向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王盛烈先生请教,他没有架子,很随和,总是热情而真诚地给我指出一些问题和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还为我题写一幅字“山水有清音”,以此激励我。当时我并不是完全理解词中的真意,随着不断地学习,研究山水画,慢慢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以及山水画背后的规律。我认为,山水画既是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人们心灵的表现,是中国人文情怀的精髓。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就是说自然景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
同时我深读历代画论,以及研摹了一些古今名画,探究其传统技法,心摹手追,努力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走访许多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经过思考摸索,不断实践,能够将传统笔墨和现实题材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又遇到一些新问题,于是我把眼光转向传统经典的山水作品。唐人的笔法精妙,着意刻画,格调古雅,似工而拙,似细而粗。宋人山水的意境营造始终保持着讲究笔墨、注重写实,构图壮阔,法度谨严,画法工整,深厚华滋。元人的山水技法丰富,尤其是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我反复揣摩,痴迷于他那“似枯而润,深秀苍茫”的境界。明代山水画派四起,风格多样,有的秀润缜密,有的精致柔和。清代山水出现新的气象,有的奇肆豪放,不守繩墨,有磊落昂扬之气魄。尤其是原济多变雄奇的笔墨,大胆新颖的构图,强烈的个性表现给我很大的影响。
我的山水画创作始终以“浑厚华滋”为宗旨。布局疏密适宜,山有脉络,水有源委,路境交通断续,使观者有“可看,可居,可游”的快意。笔法讲究顿挫节奏疏密,墨色丰富,使笔脚在宣纸上表现出优美旋律。我的山水画多取材于蜀地山川,呈现出清幽淡雅、清润明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