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摘要:表皮建筑作为建筑风格发展的一定阶段,泛指具有表皮化设计倾向的建筑。表皮建筑的建筑表皮设计的组织结构,具有交织性、穿透性和复制性的特点。交织性促进形式和意识的连接和纠缠;穿透性引导对环境和意境的思考和想象;复制性则使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累计并蔓延开来。本文尝试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审视表皮建筑的情感化特点,以及由表皮带动的情感化建筑设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环境体验。
关键词:表皮建筑;情感化设计;交织性;穿透性;复制性
引言:
表皮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植物体最外面的一层细胞。维基百科给出了三种定义:在植物上,表皮是叶子和幼芽表面的一层细胞;在脊椎动物上,表皮是皮肤是最外一层;在无脊椎动物上,表皮是细胞的最外一层。在《表皮》(surface)一书中,哲学家阿维荣斯特尔将其理解为物理层面上的“物理表皮”、“抽象表皮”和“物理主义抽象表皮”。 我们可以据此将建筑表皮理解为:具有材质、肌理和色彩等视觉特征的二维属性的建筑外界面;具有自身结构的对建筑主体具有覆盖、装饰功能并独立于建筑主体的建筑表层;以及,建筑结构系统本身为一体化的建筑主体。而表皮建筑作为建筑风格发展的一定阶段,是极简建筑中建筑设计以表皮表现突出的一类,即表皮建筑泛指具有表皮化设计倾向的建筑。表皮建筑的色彩、肌理、结构关系、材料属性经由视觉和触觉引发,通过经验体验获得的关于建筑表面形式与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使表皮建筑具有了明确的情感指向。
依照建筑和主体感知维系关系的方式,情感化设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本能层面设计、行为层面设计、反思层面设计。本能层关注空间的外在的形式感和直觉反映;行为层关注行为过程中的简单、方便、舒适、顺畅、耐久、节约等等;反思层关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1]表皮建筑在环境中多样的外在形式表现同时,呈现出一些可以沟通体验和认知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表皮建筑形式、结构和主体感受的桥梁和媒介。
一、表皮的交织性
当表皮建筑的某种纹理组织结构呈现出纵横交错、凸凹不平、相互穿插、粗糙平滑交错的变化,同时,伴随外显形式的特点,情绪情感发生相关反映,这种表皮组织结构与心理感受相互交织变化的特点称为表皮的交织性。交织性通过形式带动情绪感受,刺激信息由大脑进行存储、了解、组织与重构,促进形式和意识的连接和纠缠,达到创造丰富情感体验的场所效应。
比利时设计师Gijs Van Vaerenbergh(比利时建筑师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的组合)在比利时林堡省设计的透明教堂(图1),是一座10米高的采用了特殊建筑结构的建筑,教堂由2000片钢片搭成100层。钢片通过搭接形成优美的交织效果,光线投射下建筑与光影一起营造出神秘的网状围合体,围合体边界的不确定性和光影的舒展,使得空间越发迷离和神秘,在这种氛围中,而主体与上帝之间似乎也因为这个媒介的存在而有了某种连接和对话的可能。2000片钢片作为建筑体连接的不仅是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同时连接外在现实空间与精神世界的想象。
透明教堂的设计调动了本能层的设计机制,并在在本能层材料的节奏和虚实关系上面表现得非常精彩,但在反思层面上引起的思考与想象使建筑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非凡的品质。
二、表皮的穿透性
表皮建筑常常利用建筑材料的排列和组织形成虚实结合的方法或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实体与虚空的关系,或者直接通过表皮材料本身达到视觉的穿透和思想的延伸效果。表皮材料和环境一起构成独特的具有视觉穿透性的效果。视觉的穿透性将透过材料实体的界限,引导观众和行为主体对环境和意境的继续思考和想象,这种特质称为表皮建筑的穿透性。穿透性不仅仅发挥帮助界面完成功能,更营造设计要表达的意境韵律,让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正所谓物有尽而意无穷。穿透性还能够调动身体的其他感觉器官,如嗅觉、听觉一起共同营造环境的气氛。
澳大利亚建筑工作室Room 11设计的Derwent河岸公共走廊GASP项目(Glenorchy Art和Sculpture Park)(图2),是包含一个艺术中心、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公共展览馆等建筑的社区公园。该建筑的位置坐落在非常美丽的海滨区域,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沿着Glenorchy的德文特河建造的一条公共走廊与建筑。如何将建筑的海滨背景充分的与建筑融合是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整体的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部分为展示馆,靠近滨海区域,展示馆的建筑设计由混凝土和红色玻璃组成,形成具有鲜明表皮化的建筑特征。红色玻璃的运用,使建筑具有了非常好的视觉穿透性,行走在展示馆中,美妙的海滨景观尽收眼底,蜿蜒的天际线投射在玻璃上形成别样的山水画面,红色的渲染,更使建筑笼罩在余晖之中,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整个环境由于玻璃材料的传透性特点而充满魅力。参观者不仅可以观景纳凉,还可以直接感受天气的微妙变化、海鸟翱翔,以及海浪拍案的声音。
建筑师借助建筑表皮材料的穿透性,打破界面的沟通障碍,使建筑内外成为一个共融体。来自视觉的强大的画面效果,以及听觉的参与和体验触动了本能层直接的多方式感知,悠闲安静的观赏和丰富的环境体验,是对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1]的完美诠释。
三、表皮的复制性
可复制性是表皮建筑材料语言最为明显的特征。其特点在于建筑表皮的材料能够将建筑形式片段作为肌理单元,通过一定的模式和形制进行复制,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秩序的形式系统。可以进行复制的单元本身存在造型的多样性,单元整体具有无限复制的可能性和持续生长的延展性,理论上说这种具有材料属性特点的单元可以覆盖任何尺寸的建筑表面,具有可生长的特点。
以意大利设计师卢卡·尼切托(Luca Nichetto)在北京朝阳的丽都里设计的态思故事厅为例(图3)。这是一栋别致的建筑。这座擅长讲述设计故事的建筑以高情感的设计投入而备受瞩目。设计师用神奇的手法将超过1200根铜管覆满整座展厅,这些铜管在设计师的手中幻化成挺拔的 “草”,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铜草”会主动地变幻颜色,就似自然界的草一样具有生命的体征。在建筑表皮的处理上,设计师将每一根铜管依次排列,使建筑表皮形态均匀而具有复制性。虽然单元形式简单,但因为经过规则的约束,使之不再是单纯的铜管个体,而成为建筑表皮的“形”,从而呈现一种通过重复得到的连续的、延展的、无中心的表皮建筑特质。而1200余次的复制结果使铜管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生物特性,加之上端的弯曲处理,使“草”的形貌特征更加强烈,反复重复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映射就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产生。主体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也伴随这种单纯的、持续的重复不断累计并持续蔓延,场所也因此充满了某种又简单又大量的气氛。这种气氛会在行为体验过程中持续的发挥作用。
结语:
本文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表皮建筑的交织性、穿透性、复制性特点,并进一步例举三个实际的案例,有针对性的阐释具体特性在表皮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表皮设计表现调动感官,引导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行为层、感知层面的深入体验。
参考文献:
[1] HUIMA,2012(03).The Study of Emotional Design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J]. Trends in Building Materials Research
[2] 陈镌,莫天伟. 2008(05).从建筑表皮到表皮建筑 [J].新建筑
[3] [美]DONALDA.NORMAN著,付秋芳 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5).
[4] [丹麦]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