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新高德”战略发布会上,作为新掌门人的俞永福宣告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战略计划:高德地图将专注用户需求,专注做最好的地图导航产品,专注地图导航产品的技术研发,并且放弃O2O,三年不求商业化。
这个消息伴随着高德内部大量的裁员、离职和调整消息发布出来,让人听了难免觉得有敲响了丧钟的意味。因为从新高德“话事人”俞永福的多重身份来看,高德这个当红不到半年的小媳妇似乎最终闹不过悍公婆——被并入阿里新成立的事业群,成为UC麾下马前卒,失去了未来参与阿里核心业务的机会。
这让人不禁想问,曾经是中国车载地图头牌的高德,为什么会走到现在的窘境?
成也萧何:曾经的行业第一
早在塞班时代,高德就是数千万“机友”群体中曝光率颇高的名字。作为最早一批以互联网地图为方向的公司,高德于2002年赤手空拳闯入中国从未向企业开放的导航测绘领域。对于创始人成从武来说,在私家车还十分金贵的那个时代,他与姜德荣、肖军杀入的这个领域,算不上蓝海,而只是一个空白。
有媒体曾报道,当年高德根据日本厂商提供的导航硬件,做出了第一批导航地图数据产品,结果因为导航地图没有获得国家许可资质,日方不敢用。这也迫使这家民营企业在数据质量上更坚实地下起了功夫。这时的高德是一个数据服务公司。
2004年6月,高德得到国务院批示、获得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导航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该资质的民企。2007年6月,高德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车载前装导航软件进入市场,并成功转型为软件技术服务公司。2010年7月1日,高德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按照高德技术副总裁董振宁的说法,在当年,他们的用户已经达到3亿,而早前的媒体报道是,高德在2013年12月用户量过了2亿大关。
数据上的真伪已无任何判定的必要。成记高德时代,其基本生存形态就是一个软件公司,缺少互联网公司热衷的营销冲动,埋头做着技术活,安心在车上做着导航。车载导航和电子地图,都是用最原始的丈量方法搜集道路数据。步采员点着PDA,记录每个宽度超过5米的店铺的位置,一天要走8到10公里路。车采员驾着车用摄像机扫街,每天100到300公里的路程。就这样用“脚”丈量道路信息三年,高德实现了数据全国覆盖……
这种发挥极致的地面推动,让高德成为国内底层地图数据的头牌,唯一能够与之比肩的是给百度、搜狗提供地图支持的四维图新。
败也萧何:出身决定命运
成从武认为,高德穷极多年之力采集的地图数据,能够消化的汽车数量是有限的,而有定位需求的中国人数量无疑要高出几个乃至几十个数量级。这是对目标受众的精确判断,然而高德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数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生产的“物料”,谷歌百度并未生产出数千万个网页、阿里亚马逊也未制造出什么商品、腾讯twitter从来也没创造过任何一个可以与人沟通的“电子朋友”,他们使用互联网平台解决所有问题,数据水到渠成。因此在面对百度地图的竞争时,高德不断强化的“专业、准确”策略失效了,基于传统思维对终端(产品)的重视,高德并不适应互联网企业争夺入口和流量的高举高打,生生将自己拖入了泥潭不可自拔。
到2013年下半年,百度地图就已然露出了反超之势,虽然依靠时间优势高德在累计用户量上还保留些许优势,但在活跃用户市场份额这个关键的指标比拼中,高德彻底败北,导航+地图两款产品的活跃份额落后百度地图30%之多。
高德血管中流动的是传统厂商的血脉,它不得不向互联网厂商快速吸取养分——这就是高德最终选择下嫁阿里的真正原因,也是在UC这个亲儿子的威压之下,最终惨遭边缘化的本缘。雷军的小米可以喊出“互联网思维”、王兴的美团可以把“第四互联网巨头”挂在嘴边,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真真正正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游刃有余地生存在这个遍布刀锋的丛林当中,而高德不能。
然而在接受阿里抛来的橄榄枝以前,高德似乎并没有清楚地想过“吸收阿里的经验与养分”还是“被阿里的小弟UC鲸吞”这个致命问题。
2013年5月战略入股高德时,阿里承诺的“高德将保持独立发展”言犹在耳,然而一年之后高德却委身UC之下,不能不让人感叹互联网企业的“心黑手狠”。
壮士断腕:实为亮剑?
根据2014年8月发布的最新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百度地图以63.7%的用户使用率排名首位,另外,高德地圖、搜狗地图、谷歌地图的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32.4%、14.5%和13.9%。原本在地图领域有着极强号召力的高德,在互联网转型之中,颓势似乎不可避免。
有人认为,高德方的失利,主要在于对互联网基因不够适应,用卖软件的思维进入提倡免费共享的互联网领域,必然遭遇挫折。去年8月底,百度率先宣布导航App免费,高德跟进,随后没有多少收费后遗症的百度又对此前付费下载App的用户退款,则让一直以付费服务占据市场的高德难以应对。这一切,和当年没有历史负担的360以免费杀毒,快速打破瑞星、金山等软件思维企业的包围圈如出一辙。
但也有人认为,和杀软不同,地图服务基于每一个用户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更为强烈,仅仅靠免费并不足以彻底改变格局。回过劲来的高德已经基于它原始积累多年的底层地图数据,在谋划反戈一击。
俞永福的发布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你敢用,我敢赔”活动,就被他们解读为针对百度免费模式推出的应对之策。新版高德地图App加入了纠错机制,导航结束页面加入了一个新按钮——如果用户导航结束目的地有误,按照错误目的地与真实目的地的距离来计,每公里高德赔付2元。
而面对这种完全比拼用户体验的方式,百度采取的依然是短期的用导航送积分活动,并在国庆长假期间,加码为使用百度地图或导航还有每天百万元奖金。这种简单粗暴的利诱模式,是互联网企业的惯用方式。
“百度还是不敢直接比拼地图质量”,有业内人士对此揶揄道:“靠免费抢了用户,却未必能够在服务上守住用户。”俞永福在发布会上就若有所指地称,一些互联网地图厂商以O2O的名义将盈利的商家广告推向用户,比如团购导航,“高德地图绝不会为了商业利益破坏用户体验,坚决不做‘团购导航”
他们认为高德依然有翻盘的机会。“放弃O2O,或许是壮士断腕,但专注于LBS(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则未必与高德一贯严谨、坚韧的风格背道而驰。高德三年不求商业化的初衷,根本目的在于磨剑,而不是急功近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亮剑。”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失去名字的高德
其实去商业化这一信息,早在8月的互联网大会上,就已经从高德技术副总裁董振宁的媒体访谈中,透露出来。他直言不讳称:“位置服务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服务领域,高德要把出行和基础服务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在阿里这种集团内,不大有财务上的压力,可以专注做一些事情。”包括成从武也在早前对媒体表示,高德现在最重要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做好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把产品做精,商业化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似乎在俞永福登台之前,高德的高层已经就发展方向达成了统一。
余下的问题则是如何让底层地图数据变得更加完美,以实现LBS上的优势最大化。高德的一个野心是让三亿用户提供众包数据,成为位置信息提供方。这并非简单的设想,而已经被高德在实践。据称,目前,高德地图众包数据采集已经覆盖了60亿公里的道路,收到70万以上的交通事件分享,总计10万公里、15万处的道路更新,以及100个城市,178万公里的高速覆盖。
而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亦可为高德的底层数据提供独家资源,如俞永福就举例,每年“双11”过亿的包裹背后的地址信息能为高德矫正道路数据,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而在负责技术的董振宁口中,来自阿里巴巴的两百万辆物流车的数据,加上高德原有的30万辆出租车数据,高德现在每天的数据应用覆盖已经达到2亿公里。今年第二季度高德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的拥堵交通报告,恰恰是这一大数据的一个社会价值“副产品”。
他们认为,依靠扎扎实实从软件公司时代积累的底气,以及从母公司阿里巴巴那边得到的独家数据支持,高德之后的身段只会越来越低,真正沉入到地图数据的底层之中,成为LBS的最基础入口。一旦这一计划得到完美实现,则专心打基础的高德将逐步变成各种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LBS应用们的首选,表面上这并不赚钱,但有了这个最低的底气,至于本身脱胎于LBS的O2O之类商业顶层设计模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其他的事,让阿里旗下的各大网点负责即可。
“高德无须赚钱,只要服务于阿里巴巴商圈,让集团有钱赚就行,就如未来高德不一定要有名字,哪怕叫地图也无妨。”
一切似乎非常合理,但蹊跷的是,新战略发布会前后,高德地图COO兼传统企业和技术业务负责人张勤,以及高德前任CEO现任“特别顾问”成从武均未出现。明眼人都知道CEO特别顾问是个虚职,之所以能达成协议让成从武还留在高德,一定程度上是为稳定高德原有人员的军心。可以预见,未来成从武,甚至最近据传职权有所调整的两朝元老张勤都将逐渐淡出新高德。
俯首UC之后,高德人十余年遍及中国的足迹也许会慢慢磨平,关于地图数据的争论也将归于冷清。多年后人們必然记得阿里的上市奇迹,也许会记得UC左冲右杀的战绩,而谁又会记得那个以激进而又保守、痴迷数据采集、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地图时代的小图商。
至于没有名字的高德,是活着,还是已被阿里巴巴分食殆尽,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