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 李强
“你为什么会选择做心理咨询师啊?”
“因为我对心理学感兴趣。”
我们可能经常要面对别人这样的提问,“兴趣”是我们在答案中最常提及的理由。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别人,却不能如此草率地应付自己。“我为什么会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兴趣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需要,当某个职业满足了这个需要时,它便成为了我们的兴趣。
1 体验价值
“助人为乐”是社会规范倡导的高尚行为,帮助别人不仅能让心理咨询师获得外部奖励,如社会的赞扬和别人的褒奖,还能获得内在酬赏,即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的满足。帮助来访者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对社会、对别人有用,从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2自我疗伤
减轻自己的精神痛苦是许多从业者对心理咨询的兴趣之源,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如荣格、阿德勒、艾利斯和森田正马等,他们的第一个来访者正是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过是自愈的手段,心理咨询师也因此被称为“疗伤者”。曾经的痛苦体验提高了我们对来访者感受的体察和共情能力,自助的成功经验也发展了我们的咨询技能,成为我们帮助来访者的重要资源,奠定了我们对心理咨询效果的坚定信心。
3照顾别人
对于一些人来说,“照顾”是我们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基本互动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源自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的互动。由于贫穷、疾病等一些特殊原因,原本应该由父母承担的角色和任务落到了孩子肩上,如做饭、打扫房间、洗衣、照顾病人、看护弟妹、赚钱养家等等,幼小的孩子不得不将自己被关爱、被呵护的需要搁置一边,当起“小大人”,转而为父母提供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回报—父母的关爱。这种亲子角色倒置的互动模式被保留下来,成年后,关心和照顾别人也仍然是我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做心理咨询师正是对童年时期家庭角色的延伸。
4获得控制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的,可实际上,咨询师有着更大的掌控权,可以控制咨询的进度和方向,影响来访者的自我暴露,甚至左右来访者的思考。对于一些早前生活动荡不安、对现实深感无能为力的人来说,我们职业中的控制很有吸引力。控制让我们感到安全而踏实,同时,我们的控制隐藏在为来访者提供关心、温暖、忠告的背后,往往不易被觉察,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5亲密关系
咨询关系是一种安全、亲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很多来访者在生活中缺乏这种安全的亲密体验,它在吸引来访者的同时,也吸引着关系中的另一方—咨询师,特别是那些丧失了亲密的依恋对象(如母亲)、饱受分离创伤之苦以及孤独的人。咨询关系中深刻的情感联结填补了咨询师内心的情感空白,甚至成为我们中一些人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深入别人内心的唯一途径。但遗憾的是,许多心理咨询师都不敢正视和承认自己的亲密需要。
6窺探隐私
来访者在进入咨询室之前,通常做好了敞开心扉的准备。他们的生活常常是丰富、新奇、精彩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我们听到的永远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使我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为此感到欣喜、兴奋和愉悦。心理咨询就像是一次探险之旅,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精彩,当我们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时,对来访者私生活的兴趣会更加强烈。
7性和攻击
我们通过与来访者探讨其性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获得了间接的满足,在一些有悖职业伦理的案例中,咨询师甚至跟来访者发生了性关系。而心理咨询师的攻击性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弱点的持续关注上,在坦率的外衣下裹挟着奚落、指责或伤害,击碎了来访者的各种幻想和夸耀。
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师常见的一些职业动机。有些是高尚的,比如体验价值、照顾别人,有些则不那么光彩,比如窥探隐私、性和攻击,但它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能正是我们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真正原因。
动机高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及它在我们的职业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满足。每种需要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职业活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陷阱。
当我们将自身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需要之上,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照料,我们则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别人不再需要我们,或者我们无法帮到他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自我价值受到冲击;当我们善意的关心和忠告被来访者拒绝,或者来访者对我们阳奉阴违时,我们可能因此感到伤心或愤怒;当辛勤的付出没有赢得来访者的肯定时,我们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预期的回报没有出现,这是我们职业枯竭的源头。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会为了维持与来访者的亲密关系,鼓励来访者的依赖,不顾他们是否还需要我们;为了获得尊重和赞许而一味地迎合、讨好来访者,无视来访者的痛苦……不知不觉间,我们将来访者当作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这样做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初衷和职业伦理,更给原本就已饱受精神折磨的来访者带来额外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