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山
《谈礼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选编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明事理的课文。这类说理文的行文逻辑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我在教学《谈礼貌》时,着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关注阶段特征,让说理性的文章说出“语文的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一、导入——文体特征能把握
《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学习《谈礼貌》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对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感悟,我就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请看教学片段:
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真有礼貌!(板书:礼貌,指导“貌”的书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谈礼貌”。(补充板书:谈)学过的课文中,见过类似的课题吗?
生:《说勤奋》。
师:还记得《说勤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观点吗?
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人的例子?
生:司马光、童第周。
师:《谈礼貌》的课文都读了吧?与《说勤奋》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思考。
生:我发现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师:对,提出一个观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述,最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这类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特点。那么,作者在《谈礼貌》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这里,先通过“师生问好讲礼貌”的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对《说勤奋》一文观点、事例的回顾,揭示说理类课文文体的特征。
二、初读——事例选择知典型
《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同样指出,“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划出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说勤奋》和《谈礼貌》这两篇课文所选事例进行了比较,来感受文章在事例选择上的“典型性”“合理化”。请看教学片断:
师:比较两篇课文所选的事例,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说勤奋》中的司马光天资聪明,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他们都靠勤奋取得了成功。
师:不完全是正面和反面,就是不同事例中人物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
生:同一个事例中岳飞和牛皋就是正面和反面的。
生:司马光和童第周一个是古代的名人,一个是现代的名人。
师:可见“从古到今”,要取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生:《谈礼貌》选择的事例也是“从古到今”。
生:我补充,《谈礼貌》选择的事例包括了“大人物”和“普通人”。
师:这是从人物的身份看。
生:事情发生的情景也不一样,“问路”是有求于人,“乘车”是误伤别人,“理发”是自己不小心。
师:你真仔细,作者选择事例的秘诀都被你看出来了。
师:两篇文章所选取的事例可以颠倒一下顺序吗?
生:不可以,都是基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一般不“从今到古”。
师:是啊!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说理文的奥妙。就是要从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品读——文字表述需切合
《谈礼貌》全文约600字,却既表明观点、讲清道理,又生动地呈现了三个事例。语句及其简洁,却处处扣住主题。这样的说理文同样应该通过“品词析句”这样的“语文手段”上出语文的味儿来。
师:知道什么叫“古训”吗?
生:就是古人留下来的,可以教育我们的很有道理的话。
师:这句古训出自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理解。划一划第一节中讲这句古训意思的句子。
师:谁能用句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这句古训中各个词语的意思?
生:逐一讲述“君子”“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男女同学分别读古训和意思。
师: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注意礼貌呢?(归纳板书:态度、语言)
师:古训中的“不失色于人”,对应的就是作者观点中的——
生:礼貌待人
师:古训中的“不失口于人”,对应的就是作者观点中的——
生:使用礼貌语言
男女同学分别再读古训和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先引用这样一句古训呢?
生:作者是借古训引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让人相信自己的话。
师:你说的“引出”非常准确。借名言警句导入是说理类文章提出观点的常见手法。
我觉得,这一片段将“古训”的理解与其在文章表达(尤其是观点导出)上的作用都有充分的体现,可谓“一石二鸟”。
四、表达——叙议结合能运用
《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还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苏教版的主编们对此领悟得非常透彻——《谈礼貌》的后面安排了“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编排在四年级的《说勤奋》则没有这样的训练。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学会表达”、这个环节做到“读写结合”。如:
师:比较三个事例,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点?
生:我发现作者都是先讲故事,再讲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讲故事之后插入自己的分析。
师:对,叙述一个故事之后,又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这叫“夹叙夹议”。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性的文章只说理或者只讲故事都不行。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生:说理不空洞,什么事说什么理。不然,没人相信。
师:这些“叙”“议”可以颠倒、交叉一下吗?
生:不行。
师:对,这些“叙”“议”是紧密结合着的。
生:早晨,见面问好会让人感觉一整天很开心。
生:不对别人发怒,有时礼貌就是一种宽容。
师: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你们笔下一定会留下很多让人温暖的礼貌故事和你们的礼貌感言。
其实,要在学习说理性文章的课堂上说出“语文的理”,重要的还是抓住“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在“字词句段”的感悟中学说理之“文”,明语文之“理”,悟表达之“法”,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能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