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爱松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相对于初稿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又有了提升,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实施个性化教学,那么,如何放飞学生个性成就课堂的精彩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自己的探索。
一、保护争论质疑,引导学生个性化探究学习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很多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总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学习。其实,在课堂上,只要注重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读悟中的疑惑和见解,学生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互相交流、拷问,完成个性化探究学习。
学生们在看似平常的问题中争辩、讨论,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他们潜心读书,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验着发现的愉悦,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同时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使了充分的张扬。
二、改善评价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评价”坚持“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课堂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教师充满鼓励的目光和赞美性语言的评价,能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提倡学生的标新立异,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语文课堂上,我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你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 “ 你的看法很独特!”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这样的赞美,充满人文关怀。在这样的言语评价激励下,多数学生自我感觉在不断进步,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同时,我还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让学生获得言论的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文中的哪句话,哪个人,为什么?起初,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叽叽喳喳。我微笑着环视一下教室,指着学生说:“这群‘小鸟们唱得可真热闹啊!我怎么没听明白呢?”话音一落,教室里响起一阵微笑声。有位学生站起来,是大个儿东东,他说:“我喜欢廉颇勇猛,能打仗。”“是喜欢打架勇猛,能把人打伤吧。”有个学生小声嘀咕着。其他学生嘻嘻哈哈笑起来,我瞪大眼睛说,东东的坏毛病可真不是小事,但廉颇这本事就不值得大家敬佩吗?接着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还有一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重用他,而且职位比廉颇高,我就喜欢赵王大胆用人的优点。”也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廉颇,因为他勇于认错;这时,东东又一次站起来豪言壮语:“我也喜欢廉颇勇于认错的优点。今后,我要把我全身的力气用来服务大家,为我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打架了。”话一说完,教室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欣慰地赞美道,廉颇可真了不起,他不但为赵王保卫国家,还帮我们的东东改掉爱打架的坏毛病呢?只见东东的眼里露出坚定的目光。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上述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没有让我失望,他们对文中人物的品评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陈述得具体清楚,而且活学活用。如此一来,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了文本内涵,又获得了个体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实现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
三、调动多种感官,抒写学生个性化语言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鲁迅先生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是呀,在农村里,学生怕作文,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观察不留心,视而不见,因此,我就调动多种感官,教学生首先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素材,让学生在习作指导课堂上全面展现自我,彰显个性。
有人说:“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带着学生走进田园,让他们观察山坡田垄间的景物,去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的不同,感受静态美。学生们通过用眼睛观察后,在习作指导课上,没想到他们所描写的景物常常令我感叹不已,感动他们有独特的童眼。如我们一起去看家乡的茶园茶树后,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佳句:“在山坡田垄间,好茂盛的茶树!一排排茶树仿佛一条条碧绿的丝带把整个山坡裹得严严实实的。路旁,五颜六色的野花争奇斗艳。红的、白的、紫的……各色都有,姿态万千。”有个女同学这样写道:“细瞧茶园,茶树一排排、一簇簇。走进茶园,仿佛是在绿海中倘佯,那奇妙的嫩绿的茶叶在细雨中贪婪的吮吸着雨后的甘露,一片片绿叶映着彩虹金光闪闪。偶尔一阵微风吹过,片片绿叶随风摇曳,一颗颗小水珠在嫩叶中翩翩起舞。”
在习作指导课上,我还教学生运用鼻闻——舌尝的感觉器官的功能,获取素材。我让他们观察山坡田垄间的茶树。这次,我让学生用鼻子撮近茶树绿叶,让学生闻一闻;还让学生嚼一嚼茶树的绿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回到课堂上,我把加工成品茶拿出来,放在白玉般的茶杯里去冲泡一会儿。再让学生揭开茶杯盖子闻一闻,嗅一嗅,一瞬间,一股浓浓的香味钻进鼻孔里,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同学们迫不急待地呷了一口茶,顿感,苦甘交加,回味无穷。同学们再回过头仔细想一想在美丽的茶园风光里那份感觉,再瞧瞧刚泡开的茶,看看茶叶在水中沉浮、漫舞……给人一种惬意之感,细细品尝,又是一种满足的享受!于是,我引导学生说一说浓浓的茶香,来自哪里呢?学生就会感觉到——茶叶的清香,是来自它的灵魂!于是,我就趁势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难道不是无数的岁月轮回,才孕育了茶的清香吗?这难道不是多少次的阳光雨露,才成就了这精灵的青绿吗?”课后,我发现他们开始关心起品茶,开始去了解“茶”,收集与茶有关的资料,去写“茶”的文章……
这样,在习作指导课里,再次回顾那“茶香茶趣”,更有一番感受。一个个学生精彩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平时写作一页多的“兔尾巴”,一下子洋洋洒洒三页多……这难道不是课堂上个性飞扬吗?
总之,鸟有千姿,物有百态。在课堂中,只要我们采取一定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放飞学生的灵感和想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开创出更新更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