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智玮
[摘要] 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ERP系统的实施是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ERP系统理论和实践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理论及实务界进一步根据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建议和理论支持。本文围绕ERP系统,介绍了相关背景和必要性,重点分析了ERP系统实施绩效,及ERP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并作了总结。
[关键词] ERP;系统;有效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33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4- 0051- 031相关概述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企业管理工具之一,对于企业来讲,科学应用ERP系统能够有效整合企业流程,实现高效处理,将企业生产设计、物料计划、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并可以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正是基于此,ERP系统对于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ERP系统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ERP系统实际上是集成化的软件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实现对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功能模块的管理和运作,对不同功能系统信息进行联合和集成,保障管理的高效性。正是由于不同管理模块之间的集成和联合,克服了信息系统模块独立运行的局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和不必要操作。由此,软件企业对信息系统进行积极的高效整合,研发出能够将各种不同的控制功能进行集成的信息系统。而且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功能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高级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能够为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这都有助于企业获取整合集成化的管理系统,构筑ERP系统。
2ERP 应用必要性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其中不断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创造了机会和条件,ERP系统经过近20年的发展,能够实现企业日常管理的高效化。ERP系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不同阶段,可以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人力物力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运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机,它属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机融合的产物。
在西方国家,ERP系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普及率也比较高。我国在ERP系统的应用上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也常常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制约着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同时,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使得企业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关注到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讲,ERP系统的应用是一个长期而且变化的过程,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ERP实施的不同阶段,实施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风险及时地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以此来确保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ERP系统实施的绩效研究
企业实施ERP系统应当能够从复杂的信息系统中获取中长期的收益,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及时评价投资项目,跟踪监督企业ERP 信息系统的成本收益情况,并对企业的管理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以此实现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投资状况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对于企业的ERP系统来讲涉及的管理活动较为复杂,其运行状态也比较多,这常会表现为ERP系统在某一些方面的绩效较弱,但是在其他方面的绩效则比较显著。例如ERP系统的前端使用者可能会认为企业的系统不太容易操作使用,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或许会认为企业ERP系统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和数据支持;又比如政府税务机关部门在处理月末的财务结算等工作时利用ERP系统会有较高的效率,但是这不能够保证其在问题回款项目上也会有较大的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运用绩效管理办法来对ERP系统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分析,以此来科学判断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的合理决策管理提供支持。总的来讲,对企业的ERP系统实施绩效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宏观研究角度,可以有效识别ERP系统的使用绩效,一次了解ERP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时应对信息技术以及企业业务变化带来的影响。
ERP系统的绩效识别研究应当关注和描述企业的绩效变化,并全面涵盖企业运行的不同阶段过程,比如要包含企业改进运营、强化企业的决策制定以及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持等,对各个阶段过程的不同的绩效表现都要详细研究,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实现企业ERP系统的更为有效的管理过程。
企业研究分析ERP系统应用绩效,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分阶段描述,大致可以划分为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稳定阶段系统的持续改进阶段、转化阶段等。通过这几个阶段来定制处理ERP系统模块以较少对业务流程变化程度的影响,考虑企业自身实际与ERP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同时,及时处理系统不协调和系统绩效下滑的问题,调整处理相关的业务数据以及业务流程,确保它们跟新的信息系统相匹配,在此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一些信息模块进行更新处理,保证其新功能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更加快捷的服务提供给系统使用双方,提升机动性以及灵活性能。
另外在对ERP系统的使用绩效研究上,也可以将研究的重点后移,淡化关注企业实施ERP系统之后的财务表现上,而将重点分解到不同评价维度的预期收益上,比如组织收益、战略收益、运营收益、架构收益、管理收益等,通过这些不同的维度描述来分析企业实施系统后的不同方面预期绩效和预期收益变化。
4ERP系统有效实施的要素分析
ERP系统的健康运行能够及时应对市场以及企业产品的变化,有效解决以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管理难题,实现对原先的不协调业务以及离散业务的流程整合,重新规划企业组织,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许多企业的ERP系统却难以发挥真实效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在这其中,及时和准确识别在ERP 系统实施中的关键因素对于保证ERP系统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有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这是企业实施ERP系统绩效的重要因素,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系统的实施绩效大小。在这方面需要企业管理者设置合理的期望愿景以及明确的目标,清楚企业实施ERP系统有什么目的,对企业来讲哪些业务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提升管理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员工以及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跟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准确定义战略目标及企业预期。企业还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来实现系统与业务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在实施ERP系统之前明确目标对于提升实施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2)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影响绩效发挥的因素。因为在企业环境出现变化时候,很可能现有的系统环境以及业务环境难以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导致系统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出现失误和偏差,进而影响到整体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是否作出调整、何时作出调整以及如何做出调整等进行科学研究分析,针对变化环境所产生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管理,这对于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
(3)强有力的企业团队合作,这是成功实施ERP系统的重要支撑。企业可以设立ERP项目小组,通过项目小组的设立来设计并实施企业IT系统。他们需要整合分散的知识,实现企业资源与信息的有机整合和结合,以此来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各项资源和信息,并制订ERP运行的方案,合理安排项目的总体运营时间,分配各职工的职责分工。正是基于此,ERP实施团队是否有力之间关系着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益。
5ERP系统有效应用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不确定的可能发生的客观体现,风险自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确定的。企业在应用ERP系统过程中就存在着不少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是企业ERP系统管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企业的ERP系统实施项目而言,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外部风险、技术风险、实施风险等。
外部风险一般包含了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其他的外部风险等。例如企业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可能会推迟或者取消在ERP项目上的投资、削减项目经费等。又如ERP软件供应商在业务目标转移或者经营不善情况下难以为ERP系统继续提供服务支持等都可能会对企业ERP实施带来较大的风险。
技术风险也是企业实施ERP系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包括ERP系统选型风险、系统及信息的安全风险、ERP系统的协调、升级、维护等。ERP系统选型对于企业有效实施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所选型的系统不仅要满足前期的使用要求,还能够实现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以及增加新的模块或者是系统的调整升级。这就要求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都要跟所选型的系统之间相互衔接。
企业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的风险相对较难有效控制。这需要管理者明确自身的实施策略,重点关注企业的资金风险,强化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设计及重组,关注企业的项目实施进度,强化ERP项目实施队伍建设,及时有效地合作及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强化对企业的实施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6结语
总的来讲,在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ERP系统的实施是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ERP系统理论和实践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理论及实务界进一步根据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建议和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层也需要结合自身的ERP系统实施绩效,分析企业绩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立足于企业ERP实施中的非技术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实现企业ERP 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与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并针对ERP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强化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分析,同时强化风险评估、风险监督、风险控制等环节进行控制,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充分发挥ERP 系统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的效能。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蓉.企业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七大风险[J].时代经贸,2009,61(5).
[2]姜宁.ERP系统在供应链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7).
[3]冯浩,江国强,陈霞.基于生命周期的ERP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