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探究

2014-04-29 10:26陈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红河问题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云南蒙自661199)お

摘要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红河州拥有优越的自然禀赋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转型升级是红河州由农业产业大州向农业产业强州迈进、农业资源大州向绿色经济强州跨越的关键 。该研究分析了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红河;特色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413-03

作者简介 陈鹏(1976- ),男,云南蒙自人,高级教师,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522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就是将高原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农业发展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决策部署,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扶持条件。当前,红河州正处于农业产业大州向农业产业强州迈进、农业资源大州向绿色经济强州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红河州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条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红河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态战略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1 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已经由先前低效、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向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各种农业要素得到不断完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1.1 区位优势突出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km2,边境线长达848 km,有河口和金水河2个国家级口岸,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鸡石高速、通建高速、蒙河高速、石蒙高速、泛亚铁路、云桂铁路、滇越铁路贯穿境内,红河机场、元阳机场正在快速推进,红河州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红河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1.2 动植物资源丰富 红河州拥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多元立体气候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区域内光热充足,降水较为丰沛,年平均气温14.7~23 ℃,热区面积达7 507 km2,是云南省最适宜发展四季果蔬的重要地区。森林资源富集,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达18.218┩騢m2,州内有植物229科1 530属5 667种,占全国总数的1/4。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2种,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69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种。中草药911种,其中植物药770种,动物药140种。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 ,具有发展生物特色产业的基础和┨跫。

1.3 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红河州是农业大州和农业人口大州,加之州委、州政府以实施“8311”行动计划为抓手,粮食、果蔬生产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1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0.173万hm2,产量为177.8万t,增长5.8%;实有果园面积10.153万hm2,增幅6.9%,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0.273万hm2,增幅8.1%;有规模养殖场(小区)2 017个,增长15.9%;全州年出栏肉猪717.8万头,出栏羊50.5万只,出栏牛33.9万头,出栏家禽3 815.8万只;肉类总产量70.9万t,增长4.2%。

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红河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368元,比2012年增收900元,增长16.5%,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项收入均实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709 元,增加661元,增长16.3%。

1.5 农业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小幅增长 2013年红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0.1亿元,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138.6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16.7亿元,增长11.7%;牧业产值141.4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8.9亿元,增长6.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亿元,增长7.9%[1]。

2 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机制不完善,建设资金缺乏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没有形成齐心协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涉及到的部门、行业较多,产业的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导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相互牵制、职权分散等现象长期存在。农业管理部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农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引入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优秀人才,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长期以来,红河州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散、小、低、弱的状况没有改变。加之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高,自筹资金负担过重,而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发展要求,影响和制约了高原特色农业的迅速崛起。

2.2 土地流转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耕地流转难,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子。特色农业要想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产业,就必须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但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民、企业、政府的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差距较大。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严重滞后,农业先进生产设施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2.3 科技实力不强,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科技实力不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缺乏后盾,一些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水平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居主导地位,新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等严重滞后,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不适应现代市场和销售方式的需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与高科技的支撑,红河州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低;二是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且不断流失;三是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另一方面,红河州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阻碍生态农产品步入国际市场。尽管红河州在生态农业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首先是标准种类不够多、不够细,标准要求欠具体;其次是标准水平偏低,标龄长;第三是标准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直接阻碍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2]。

2.4 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规范性差,不利于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虽发展数量增长快,但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北部地区发展较快,在南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存在规模实力弱,组织管理松散,辐射带动力不强,对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思路不够清晰,产业分布比例失衡,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二是缺乏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由于龙头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的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还处于原料型、粗加工型阶段,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5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影响,红河州农产品流通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周转缓慢,成本高。二是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特别是缺少核心龙头市场。全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相对较少,规模较小、环境较差,这与建设农业强州的目标不相符合。三是农超对接发展不快,直销菜场设施配套不足。农民到城市直销蔬菜的许多配套措施不足,致使农民进城卖菜难且成本高。四是农产品流通中损耗严重,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导致鲜活农产品损耗严重,流通成本高。五是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系统不完善。信息不畅是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重要原因,造成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3 加快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健全发展机制,加大发展投入 一是建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联席会议制度,由红河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解决农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州级协调安排、县市贯彻落实、乡镇具体实施和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牵头部门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和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明确具体奖惩措施,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管理。二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全方位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是关键,各级财政要加大特色农业开发资金的投入,整合各级支农资金,成立专门的特色农业发展基金,提高投资效益。完善融资机制,积极扶持成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企业,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担保困难。争取国家对高原农业差别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落实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相关的“免征、减免、不征、减征、先征后返”等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

3.2 加快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征地补偿机制。高原特色农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凸显竞争优势,要实现一定的规模开发,耕地的适度集中经营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不断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二是对发展特色农业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按建设用地管理,优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三是打牢发展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保障水源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农业先进生产设施,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和农业机械;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强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力争到2016年,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hm2以上,新增高产稳产农田6.67万hm2,新增以温室大棚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面积2 000 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陨稀*

3.3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力度,强化标准化体系建┥ 一是加大高原特色农业的研发及推广力度。高原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根本变革,其关键是以现代科技作支撑,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农技人才,为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服务。二是强化高原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应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的农业标准,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推行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逐渐建立一套完整、权威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检测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问题,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建设特色农业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良种是决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决定因素,品种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产量,甚至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五是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况,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六是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在最适宜区或特色产区选择生态适宜、无环境污染的种植基地,按照国标GAP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优质高效种植规程,建立一批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

3.4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是开发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目前已作为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已成为农村经济一大新的增长点,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进行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农业庄园、家庭农场,提高特色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抓好典型,开展试点示范,推广成功经验,让农民亲自体验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实现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4]。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做强做大农业特色产业,关键在于提高重点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实施品牌创建行动,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红系”名牌农产品。搞好企业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套服务,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形成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实现红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升级。2013年红河州申报省级精品农业庄园10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90户,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39户。“两社一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3 093个,入社(会)农户16.3万户。农业产业化在继续推进,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在不断加强。

3.5 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的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配送中心,夯实村级综合服务社等网络终端。切实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按照特色农业的生产布局及产品规模,打破现有行政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新建、改造一批全州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批乡镇集贸市场、特色农产品市场。有条件的专业市场采用订单、期货、现货以及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交易方式,建设完整与之配套的服务网络等,建立红河州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物流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绿色通道”,确保特色农产品的通畅。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收集、加工、包装、储存等配套设施建设。根据红河州的区位特色和市场走向,确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对策。三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营销,及时了解市场的供求状况,实现农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积极探索和推行直销直供、订单农业、“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红河州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等,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

3.6 创新发展思路,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总体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突出以下3个方面:一是从粗放经营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给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从生产型农业向生态生产协调型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构建保障性农业、保护性林业、集约性牧业、扩张性特色生物资源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林业和生物资源产业;三是推动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应引入休闲、观光的理念,依托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实施农旅结合,加大由农副特色产品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化力度,加快发展休闲特色农业旅游,大力发展红河特色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现代农庄和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如根据不同季节开发花卉观赏,时鲜瓜果采摘尝新等项目,通过“香蕉节”、“石榴节”、“杨梅节”、“葡萄节”等形式大力宣传,吸引外商和游客来赏花、观果、品果、游玩,实现果蔬产业增量提质。注重农业旅游品牌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点)、突出示范创建,集中培养一批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基地。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合理、要素配置协调、功能多样化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红河州统计局.2013年红河州农村经济发展稳健[EB/OL].(2014-02-21)http://www.tjj.hh.gov.cn/info/1012/1690.htm.

[2] 王敦清.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8-73.

[3] 张筑平.加快发展贵州特色农业的对策思考[C].贵州推进扶贫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

[4] 黄家炳.加快新晃特色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J].中国农业信息,2009(2):24-26.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红河问题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红河是怎样偷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