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与职业技能提升对策

2014-04-29 10:26贾万军王寒菊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贾万军 王寒菊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お

摘要 根据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运用Excel图表工具分析了吉林省产业偏离程度和吉林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对比国际惯用标准判断了吉林省三次产业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三次产业升级方向,指出了第一产业富余人员的就业转移路径。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对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富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 S-9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399-03

基金项目 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三化进程中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GH13162);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398号)。

ぷ髡呒蚪 贾万军(1964-),男,吉林德惠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06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面积18.74万km2。2013吉林省人口2 751.28万,占全国的2.03%;2013年末GDP达到12 981.46亿元,占全国的2.31%。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 5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再加上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不断被建设用地侵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1]。为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笔者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出发,分析了吉林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按照产业结构国际标准,给出了吉林省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标选择;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1 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1 数据来源。吉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2 研究方法。首先运用Excel图表工具总体分析2000~2013年吉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然后分别运用普通模式及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偏离状况;最后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公式得到吉林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就业比重-产业产值比重 (1)

总偏离度=∑各产业偏离度(2)

比较劳动生产率=产值结构比例/就业结构比例 (3)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就业结构分析。根据2000~2013年吉林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运用Excel图表工具作出吉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图1~2)。

图1 2000~2013年吉林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趋势

图2 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图

分析图1~2可知,从 2007年开始,吉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二三一 ”型。从2000年开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年均降低2%左右,每年从第一产业内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约2%的富余人员。

根据原始数据,利用公式(1)、(2)计算得到一般模式的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偏离程度(表1)及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的吉林省就业结构偏离情况(表2)。

综合分析表1~2,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程度日渐减少,但是仍然高出标准值很多,揭示出第一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第一产业内部大部分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第一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趋近于0,表明第二产业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偏离度在0附近微小波动,初步形成了最优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不会增加太多的劳动力需求。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内部安排的空间比较小。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程度日渐增大,第三产业并没有达到就业结构的优化,安排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但是,产业内人员素质偏低。

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满足第二产业增加的劳动力之后仍然有剩余,剩余部分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之后,并没有完全满足第三产业的职业需求。原因是各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困难,发展现代农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在第三产业内部充分就业。

由此得出总体结论:吉林省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严重。

表1 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偏离程度 %

年份 第一产业て离度 第二产ひ灯离度 第三产ひ灯离度 总偏だ攵

2000 28.13 -12.29 -15.84 56.26

2001 28.01 -8.77 -19.27 56.05

2002 25.02 -5.68 -19.34 50.04

2003 23.79 -4.22 -19.57 47.58

2004 22.32 -3.80 -18.52 44.64

2005 23.66 -2.30 -26.10 52.06

2006 22.70 4.00 -26.70 53.40

2007 21.22 5.03 -26.25 52.50

2008 20.33 4.13 -24.43 48.89

2009 22.60 3.41 -26.01 52.02

2010 22.91 0.60 -24.10 47.61

2011 22.37 -1.99 -24.00 48.36

2012 22.22 -1.42 -23.00 46.64

2013 22.65 -1.35 -21.30 45.30

表2 基于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的吉林省就业结构偏离情况 %

人均GDPっ涝 第一产业结す蛊离度 第二产业结す蛊离度

第三产业结す蛊离度 总偏だ攵

<300 34.7 -6.5 -28.2 69.4

300 38.9 -10.6 -28.5 78

500 34.7 -9.9 -24.8 69.4

1 000 25 -6.3 -18.7 50

2 000 16.3 -3.4 -12.9 32.6

4 000 5.6 1.2 -6.8 13.6

1.2.2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根据统计公报数据,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2000~2013年吉林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表3)。

表3 2000~2013年吉林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比较だ投生产率 第二产业比较だ投生产率 第三产业比较だ投生产率

2000 0.438 8 1.387 6 1.872 2

2001 0.419 0 1.254 0 2.118 4

2002 0.447 9 1.152 2 2.114 1

2003 0.449 2 1.103 0 2.236 3

2004 0.459 8 1.088 8 1.810 5

2005 0.415 2 0.950 7 3.055 1

2006 0.414 9 0.917 4 3.085 9

2007 0.423 7 0.900 8 3.108 4

2008 0.412 9 0.920 3 2.800 3

2009 0.375 7 0.934 3 3.187 6

2010 0.347 5 0.988 5 2.838 1

2011 0.349 1 1.039 8 2.304 7

2012 0.346 9 1.027 3 2.485 7

2013 0.338 7 1.026 2 2.489 5

由表3 可知:

(1)2000~2013年吉林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且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有所转移,但仍然处于劳动力供给过剩状态,且内部劳动力分布状态不合理,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2)2000~2013年吉林省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围绕标准值1而微小波动,说明吉林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稳定,吉林省处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能够安排一部分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但是这部分劳动力需要经过职业培训。

(3)2000~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远远大于1,表明吉林省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高,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基本符合第三产业需求。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波动幅度比较大,说明吉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反映出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基本上从事的是职业素质要求不高的简单劳动。

2 吉林省第一产业富余人员就业目标选择

2.1 “标准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国际标准是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标准结构”划分测度标准见表4。

表4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对经济阶段的划分标准

阶段 收入水平(1996つ辏∥美元 工业化阶段 国家类型

0 <620以下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不发达国家

1 620~1 240

2 1 240~2 480 传统工业化阶段 准工业化国家

3 2 480~4 960

4 4 960~9 300

5 9 300~14 880 发达经济阶段 发达工业国家

6 14 880~22 320

将吉林省历年人均GDP按照1996年汇率和不变价格进行折算,得到吉林省2000~2010年人均GDP时间序列(图3)。

图3 2000~2010年吉林省人均GDP时间序列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2000年人均GDP为722.8美元,标志着吉林省已经进入了不发达地区的第二阶段;2004年人均GDP为1 387.7美元,进入了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属于准工业化地区;2007年人均GDP为2 331.0美元,接近于传统工业化中期;2010年人均GDP为3 010.00美元,属于传统工业化中期。2012年吉林省人均GDP 6 783.12美元,2013年增加到7 620.53美元。

从2007年开始,第二产业要求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新生劳动力也必须具备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2.2 收入类型标准 参考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的标准(表5),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2000年达到20.43%、39.4%、40.17%,2007年为14.83%、46.84%、38.33%,2010年达到12.2%、51.5%、36.3%。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来说,吉林省已经由低收入地区进入了下中等收入地区。

表5 世界银行按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划分的国家收入类型标准

年份 农业 工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国家类型

1980 35 26 15 38 低收入国家

15 45 - 40 下中等收入国家

18 45 - 37 下中等收入国家

9 46 23 45 上中等收入国家

3 36 24 61 高收入国家

1997 31 27 16 42 低收入国家

12 38 - 50 下中等收入国家

14 40 - 46 中等收入国家

10 34 - 56 上中等收入国家

结合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第一产业正在逐渐实现机械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将逐渐减少,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劳动者将会成为产业的主力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文化素养的要求更高,必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符合第二产业发展要求,能在第二产业内就业的人员偏少,大部分劳动者只能在第三产业内的低端岗位就业。

3 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对策

3.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及职业技能提升意愿问卷调查 为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及职业技能提升意愿,课题组在研究区进行了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在农业产业再就业过程中希望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的问卷中, 62.8%的农民仍然对种植业感兴趣,46.1%的农民选择了传统的粮油种植技术,22.1%的农民选择了水果栽培管理技术,21.9%的农民选择了学习蔬菜栽培技术,选其他技术的也占9.7%。在“对哪些非农产业知识感兴趣”的回答中,选择工业技术的占22.1%,运输业的占20.5%,建筑业的占21.0%,餐饮服务业的占19.6%。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把第二、三产业当成了转移方向。当问到“培训方式选择”时,选择不脱产占76.5%;选择脱产培训的只占22.2%。当问到“教学方法选择”时,选择现场实习的占46.1%;课堂教学仅占35.1%;通过电视学习的占10.1%;通过广播学习的占3.1%;通过其他学习的不到6.6%。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希望在职业技能培训时,围绕生产来组织教学,在干中学,突出实践、实用和实效的┨氐恪*

3.2 对策建议

3.2.1 第一产业内就业的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对策。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方案。玉米深加工、粮食过腹转化、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多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遍布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模式是“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或基地)+农户”,组建产业合作社,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开展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需求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2]。

3.2.2 非农技职业技能提升对策。非农技职业技能泛指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的工业技术,建筑技术,农业机械和车辆驾乘技术,餐饮服务技术等。政府应该主导农民非农技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标,结合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3]。

工业技术的培训,应该根据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由政府牵头、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建筑技术的培训,应该发挥农村泥瓦匠的专长,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在实践中靠师傅的言传身教传授技能,也可以结合乡镇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农业机械和车辆驾乘技术的培训费用较高,政府应该给予补助,由政府牵头,委托驾训培训机构开展。理发、洗浴、餐饮、家政等服务技术应该委托专门机构开展培训工作,政府适当给予补助。

参考文献

[1] 郑长生.当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学家,2013(7):396-397.

[2] 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79-182.

[3] 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约束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36-3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