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BR: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并完善经济周期理论,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等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是否需要对你三十年前的经济学模型修正?
基德兰德:我的回答是“No”,经济周期不会有任何变化。的确,旧的理论总会被新的理论代替,我们在理论分析过程中,会运用很多公式和函数,比如投资函数、消费函数、劳动供给函数等。现在,生产模式、消费者偏好等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样也使影响经济周期的很多外围因素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现在使用新的构架进行建模,并进行了大量实验,比如将数百万人和几千个小公司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观测分析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但是最终发现,他们对外部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推出,经济周期也没有变化。
任何经济体面对外部的波动,都会有自己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若外部波动变化,会有多少企业仍维持原来的模式?我们通过建模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会如此。建模的数据是来自美国从战后到2010年间企业的经济行为数据。
2008年,美国遭受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便如此,技术的发展也并未变慢。为什么经济发展有所滞缓?因为人们对财政政策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我们可以更换不同的框架来解释这一现象,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经济周期和大的经济学模型框架并未改变。
21CBR: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转型?
基德兰德: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转型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资源配置并不科学。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我要说的是——银行业的竞争不是特别充分。
国有四大银行仍然主宰着中国的银行业,尽管也有一些私有银行在市场中彼此竞争,但是我认为它们所占的比例还是太低了。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它们一般在竞争中会催生出更好的经营理念和更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然而,在中国银行业中,这些都是很缺乏的。所以也就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
21CBR:有人认为,只有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的基础上,中国才能稳定就业。中国前几年一直保持8%的GDP增速,而最近两年降到7.5%。经济增速和就业之间是完全的正比关系吗?
基德兰德:从8%的增长率下降到7.5%,真的是非常小规模的下滑了,没必要大惊小怪。在经济周期中,长期的发展才是主要的,而不是短期。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增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再次超过8%也并不奇怪。当然,GDP增速下滑确实可能会引起劳动就业的放缓。关于GDP的增速和就业率的确有直接的关系,但不是特别明显。比如说,GDP增速下滑可能引起劳动力输入的减少,但是并不是说一定会引起就业率下降。(采访/陈识 感谢九方马传播机构和远东集团组织的“远东经济趋势论坛”对采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