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境界:高山仰止

2014-04-29 00:44程广云夏年喜
大学生 2014年14期
关键词:何谓冯友兰王国维

程广云 夏年喜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

在人生境界上,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境界:“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其次是“狂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次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对于孔子来说,为人中正,处世权变是最为高明的;无论积极有为,或者消极无为,均可接受;只有随大溜之类老好人不能认同。孟子提出了人生的这样几个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道家所追求的境界似乎比儒家更高远。庄子编了一段孔子与颜渊的对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道家以自然无为来反对儒家仁义礼乐的思想。坐忘就是达到了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

惠能一字不识,礼拜禅宗五祖弘忍,成为门下弟子。弘忍命弟子作偈,凡悟大意者,传授衣法,以为六代。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小伙计惠能则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结果,不是神秀,而是惠能成为弘忍衣钵传人(六祖)。禅宗继承庄子、玄学,倡导世界和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这就叫做“庄禅境界”。禅宗有三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本体而不得的情况;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已破法执我执,似已悟道而实未的情况;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也就是最高境界:“瞬刻中见永恒、刹那间见终古”。

近代以来,王国维的境界说、冯友兰的境界说,依然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贞元六书》之《新原人》中,冯友兰提出了著名的四境界说:“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此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所谓顺习之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底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种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

王国维的“境界”是说做事,冯友兰的“境界”是说做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均有境界高下。境界有高下之分,达到某一境界有难易之别。因此,较低境界是绝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而最高境界则只有极少数、极个别人才能达到。这就叫做“曲高和寡”:“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选自《青春就是真理:生命走出晦暗之境敞开自身》。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何谓冯友兰王国维
十分钟的朋友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What is VR 何谓VR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何谓景泰蓝?
何谓企业家精神?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