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夕
人,一生都在不断地精准定位愚蠢线。
愚蠢线分为两类,一类关乎个人。不犯错,永远不知道对与错的界线,我们的一生也永远都在不断地试错。对愚蠢线的定位,从小都在探索,而这个定位将伴随我们成长。
女儿一岁半时,父母从老家来北京,一起过春节。吃饭时,端上来一盘炸花生。在女儿看来,这些可都是好玩的“小圆珠”。她双手乱抓“小圆珠”,抓起来放到别处。我轻轻地敲打她的小手,说:“这样做不对。”她疑惑地望着我的双眼,发现:原来不让这样做。过了一会儿(她思考着如何用曾经成功的经验挑战),她拾起一粒花生,走到爷爷跟前,说:“爷爷,吃。”爷爷笑着拍拍她的小脑袋,说:“真乖!”她又把一粒花生送给奶奶,也得到了赞许。之后,她抓起一把花生送给妈妈,妈妈挑了一粒花生。一粒、一把花生都没有问题,她又舞动双手乱抓盘中的花生。“啪”的一声,她的小手又挨打了。与父母的互动中,她在给愚蠢线定位——乱抓是不对的。
我女儿有一个习惯,她做事时都会抬头看我们的眼睛,看我们的反应,从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寻找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家庭教育,孩子能准确定位愚蠢线,进入社会就会少吃亏。
除了这种个人体验之外,学习前人的经验也能精准给愚蠢线定位,其中,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其实,人生没有新鲜感,再惊天动天刻骨铭心的事,都被历史反复地重演。我在录制各种节目时,有的选手把自己所做的事描绘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太了不起了!或太痛苦了!”这也太小瞧这个时代,及其曾经历的文明了。前人已把这些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或用一个成语,就能涵盖所经历的感悟。
所以,读书能帮助定位愚蠢线。学历(不是证书而是读书量)高的人,读书时不是读文字,而是读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活着只能经历一生,时空都受限制,但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却跨越时空,而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个人穷尽一生智慧的感悟。前人正是通过书籍告诉我们:愚蠢线在哪里?
另一类愚蠢线关乎社会。
有一个来自贵州毕节的农民杨文学,他带着梦想走进《中国梦想秀》。他在贵阳背背篓做苦力,十几年来积攒了130 000元。他听村里的老人讲,村里出山的路很难走,连120救护车都开不进来。为了修路,杨文学把全部赚的钱都投进去了。但是,130 000元对于修路可谓杯水车薪,要把路修好需要150万元。他号召村里的年轻人都去背背篓,也把钱用于修路。
在杨文学所在的农村,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往往会修理楼房过好小日子。而杨文学一家还是住着破烂的茅草屋,他的儿子也来到了节目现场。我还与他交流过,他曾馋肉,为此他到饭店里捡客人的剩菜,把肥肉挑出来吃。杨文学的女儿爱溜冰,却没有钱买溜冰鞋,等其他同学把车穿烂不要了,她才捡回来穿。
对于杨文学十几年来修路的梦想,他的亲戚朋友都表示反对,可他毅然坚持了下来。最后,节目现场全场表决时他没有拿到240票(不支持他继续做这件事)。也许,有的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连家都没有照顾好,而一意孤行地“治国”,这看起来太愚太蠢了。然而,杨文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虽说智叟笑话愚公,骂他愚蠢,但是,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感动了上天。
听到他的故事,在场有不少人都流泪了——如此艰难地做道德感很强的事。节目录制结束,当地政府资助修建杨文学所在村的路,我们也个人资助杨文学,我资助的是一辆货运摩托车。为什么?我希望他也过好小家。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