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冬丰
摘 要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催热我国创新教育。在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奋斗的征途中,特别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时候,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 创新性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
1高职创新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教育最本质的属性,即创新教育。教育的最根本方面是激发、培育有创造力的、有文化生命的社会性主体的事物。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何为创新型人才,如何界定不同的创新人才,这是如何培养不同的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美国心理学家普瑞主张,创造力本质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创新人才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形式上的界限和标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来看,其主要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来看,创新知识、创新才能、创新人格、创新方法是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高职创新知识可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工具知识和专业知识; 创新才能包括专业能力( 普通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 、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知识、问题的获取、分析、加工能力; 创新人格是任何一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良好的创新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并将其转化为创新活动的重要桥梁,是将创新实践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备条件。与本科以上层次的创新人才相区别,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知识上来讲应具有适度够用的原则及一定的系统性,在创新才能上注重实践技能,在创新人格上突出敢于创新,在创新方法上强调比较与组合。
2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大力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首先, 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高度重视, 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创造有效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 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 不可能单兵作战, 也不可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来实现。再次, 高职院校要努力建构新的文化交往环境。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 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 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 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 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 激励和推动, 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
(2)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现代教育既有延续文化、普及文化, 又有更新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 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们应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不只是让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理解现成答案, 更要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多种答案,让他们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
(3)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的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 一是知识爆炸和信息膨胀; 二是更新速度快; 三是知识相互分化和综合。因此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做到课程设置与学科设置综合化的统一。课程互相渗透, 打破课程界限, 开设跨专业的课程, 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适应未来工作所要求创新的能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配置,改革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同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 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 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5)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创造发明。学生的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创造技能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加以组织, 有计划地进行。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成果应给予鼓励, 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 使高职院校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学校可以开展小考察、小制作、小实验、小革新、小发明设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 经常性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竞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动力。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协调发展的人。为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不盲目崇拜权威, 对创造有浓厚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和恒心、乐观进取的性格。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要重视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