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2014-04-29 02:24:24程美丽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塑造强化创造性

程美丽

【摘要】 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对学生创造性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具体地说,良好的人格因素既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成功,又可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反之,不良的人格因素可阻止创造性成果的诞生.

【关键词】 创造性;求胜心理;塑造;强化

“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育界流行的口号,创造性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 而创造性的优劣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对学生创造性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具体地说,良好的人格因素既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成功,又可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反之,不良人格因素可阻止创造性成果的诞生.

关于创造性人格的构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以下四点为各派论者所公认:(1)冒险性;(2)挑战性;(3)好奇心;(4)想象力. 笔者在查阅一些教育心理学资料后发现它们又都与“求胜心理”有关. 本文拟就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求胜心理”来塑造创造性人格,常见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变易为难

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从事的工作过于容易所产生的动机一般处在低水准上. 所以,教学中教师一旦估计预授知识太简单,就应采取措施加大难度,以使学习的内容具备足够的挑战性. 例如,初三代数总复习时,学生必然会认为解一元一次方程易如反掌,假如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情绪一定很低落,从而给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带来负面影响. 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会用旧瓶子装新酒,把一元一次方程拓展为形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字母方程,然后让学生综合运用“字母数值化”思想、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技能训练,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里,创造性人格的四个构成因素无疑得到了一次强化.

二、变难为易

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人们从事的工作过于繁难时,所产生的动机一般也处于低水准上. 所以,教学中一旦预授知识太深奥,就应采取措施减少难度,以使学习的内容具备较佳的挑战性. 例如,初中几何入门阶段在培养推理能力时就不宜让学生直接进行几何证明,而是先让学生练习填补理由,接着填补关键步骤,再逐渐过渡到简单的证明,最后去证明较难的命题,一步步地实现推理能力的深化. 没有这些降难手段,学生要形成严密的推理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见,只有恰当的难度,学习活动才充满挑战,才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与冒险精神.

三、平中见奇

众所周知,司空见惯的事物、平常的解法无法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无法让学生感受冒险的冲动和挑战的喜悦. 哲人们总是善于在看似普通的地方发现奇巧. 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才智,于平淡中见神奇,去点燃学生好奇的心灵之火,激励他们投入到富有冒险和挑战精神的探索之中. 例如,要证明“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其常规证法是通过证三角形全等得到邻边相等. 这种证法缺乏创意,无法促使学生沉浸在求知的快乐中. 但是该题还有一种巧妙的证法,就是突破证三角形全等的思维定式,挖掘图形的特征(对角线互相垂直),选取新颖的角度(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轻巧地证出结论. 这一新的视角、新的解法,赋予学生创新的体验.

四、奇中见平

奇思妙解源于扎实的“双基”,它不是“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海市蜃楼,教学中在提倡创造的同时应回顾创造的基石,使学生明了来龙去脉,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奇”出自“平”,“奇”并非高不可攀. 例如,解方程■ = -x,该题应用根式的意义可直接得到它的解为零. 这种解法不可谓不奇,然而这种“奇”是建立在“平”(根式的意义)的基础上的,通过寻根究源地剖析,学生将从惊叹的心境变为“我也能行”的心境,从不敢尝试到跃跃欲试,成功地触动了他们的求胜心理.

五、化零为整

基本能力易于被人们所掌握,这是它的优点;基本能力对人构成的挑战不大,这是它的缺点. 通过基本能力的整合可以取长补短. 教学中把基础题整合成综合题就是这种策略的具体体现,几道基础题整合为一道综合题,就增强了挑战性,学生在摸索解题方法时也有了一定的冒险意味,而他们的思维必然要调动足够的想象力进行参与,这些都是塑造创造性人格所需要的.

六、化整为零

综合能力有很高的挑战性,这是它的优点;综合能力不易被人们掌握,这是它的缺点. 通过综合能力的分解可以扬长避短. 教学中把综合题分解成基础题是这种策略的具体体现,一道综合题被分离成几道基础题,既保留了原有的挑战性,又给学生搭好了走向胜利的阶梯,为求胜心理的构建铺平了道路.

上述六种方法构成三组辩证关系,这是由于创造性的本质是辩证的,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也不例外,而求胜心理更是辩证的产物. 所以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学生的求胜心理都应统一在辩证的方法中. 当然,创造性人格的塑造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有效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六种,本文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愿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希贵.学生第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李清季.谈解综合题的分解策略[J].中小学数学,1996.

猜你喜欢
塑造强化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4:46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3:16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6:56:09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