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消息写作应从文学中汲取养分

2014-04-29 02:07:36朱晓莉
今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故事化散文化媒介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宁夏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朱晓莉,女,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专职专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实务研究。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受众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获知丰富的信息,同时能获得阅读的美感享受。然而,激烈的媒介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过于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强调其传播功能,而严重忽视了报道的可读性和美感。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提升新闻记者的采写水平,也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报道的阅读需求。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件,报道可以适当借鉴文学写作的方法,增加可读性和美感,提升新闻报道的文化传播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消息写作;文学养分;散文化;故事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38-02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传媒环境中,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只注重时效性和传播新闻信息,忽视了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播价值和影响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记者往往为了追求时效性,发掘独家新闻,在报道中只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基本要素和过程,就将其传播出去。读者阅读时,只获得了事件的信息,无法从报道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体会阅读的享受,新闻传播变成了简单的信息传播。在传统纸媒的新闻报道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时效性无法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媲美时,如何提升纸媒的竞争力,成为新闻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除了改革经营模式、与新兴媒体合作外,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借鉴文学写作的优秀方法,提升报道的文化传播价值,让新闻报道不再是信息的简单传播,使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拥有美的享受。

一、为何提倡消息写作从文学中汲取养分

受报道时效性的影响,媒体记者采写新闻惯用倒金字塔或时间顺序结构,严格的5个W和1个H的导语写作只会将新闻变得僵化死板,缺乏可读性与美感。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不同类型的消息写作更具美感,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已迫在眉睫。

(一)提升报道的可读性

新闻报道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可读,再是耐读。如今,众记者为了追求新闻快速传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报道的可读性,报纸上充满了干瘪的新闻。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市场经济后新闻宣传部门在新闻改革中积极探讨的话题,曾一度涌现出像《别了,不列颠尼亚》[1]那样的传世之作。然而,近年来,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纸媒试图和网络媒体竞争时效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最大的优势,即借助专业的采编队伍,以优质上乘的新闻报道获得读者的认可。让消息写作从文学中汲取养分,正是生产优质报道最有效的方法。文学的“美”和新闻的“真”交融,必然提升报道的可读性。

(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传媒环境中,因要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且一些记者缺乏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形式僵化,缺乏文学形象的美感。即使一些报道题材抓得好,由于写得差,也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眼球。如果重视运用文学写作方法采写新闻,势必会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得到受众的喜欢。综观新闻发展史,流传于世的新闻佳品都是借助文学技巧而成功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每年也都要授予具有较高文学性作品。

(三)满足受众阅读的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受众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阅读报纸既获取重要的信息,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一直倡导并推行新闻散文化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必然‘行之不远”。

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现在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他们更希望读到有趣、优美、文化气息浓重的新闻报道。

二、消息写作如何从文学中汲取养分

受中国传统新闻写作模式的影响,“讲述”成为记者写作使用的主要方法,记者唯有从报道理念上打破传统,提升文学修养,变“讲述”为“展现”[2],方能实现消息写作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记者需训练并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入职不深的新闻人眼里,记者只是将事实记录并及时传播的“传话筒”,他们写作或许并不特意讲究新闻作品的语言表达。而资深的新闻记者,除了注重新闻事实陈述的条理性外,更在意写作中措辞的使用和文化的传播,并在提升此方面能力上不遗余力。

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客观事实与报道者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体,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质量,别人无法越俎代庖。新闻语言效果,决定着新闻报道的传播影响力,并对受众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记者只有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升文学修养,形成自己的语言叙述风格,并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常用文学手法写作新闻,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二)消息写作两种重要的文学化表现形式

文学中的“散文化”和“故事化”是消息写作向文学写作汲取养分的两种主要方法,用好这两种方法增加新闻报道的阅读美感。

1.消息写作“散文化”

新华社前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最早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记者学习散文化写作的典范报道。标题以拟人的口吻,借对不列颠尼亚的告别,昭示香港已回归祖国怀抱。主体部分以时间顺序展现中英交接仪式的全过程,配合丰富的新闻背景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历史与现实在记者笔下就像镜头切换一样交错出现,画面感极强。如“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廣场上灯光渐暗”、“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等描写。报道中散文化的写法让消息的语言更优美,可读性更强。近年来,这样优秀的作品极少,而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散文化写作新闻的魅力。报道中,记者运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莫言获奖消息公布之时,山东高密的各种反应和瑞典文学院宣布获奖结果交替表现,让读者产生身处多地的阅读感受,使人仿佛就在现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学会在消息写作中“讲故事”

“讲故事”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惯用的方法。故事化报道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

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唐山13位农民兄弟惜别郴州市民》[3],使用了讲故事的方法,阅读起来亲切、感人。记者将13位自费从唐山到郴州抢修电路的普通农民返乡时,郴州市民依依惜别的情形,用大量的直接引语和动作描写向读者娓娓道来,将新闻现场复制到受众面前。

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4]讲述了云南曲靖市就业局副局长为了解扬州的用工真实情况,隐去身份、“潜伏”在当地一家鞋厂打工,真切体验到这里的良好用工环境后,才放心介绍数百名老乡来扬打工。记者以故事开头,用捕捉到的丰富画面展现事实,读后仿佛每个人都是记者,一遍遍的重温着就业局长的“打工”经历。

三、消息写作汲取文学养分应注意的问题

在消息写作中汲取文学养分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点也同样会给新闻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消息写作在文学手法的运用方面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要符合消息写作客观真实的原则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应,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消息在运用文学手法时必须首先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运用文学写作方法需要把握一个“度”,只能适度,不能过度。

(二)根据事件性质准确判斷

虽然消息写作运用文学手法可使消息具有美感和可读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能借鉴文学写作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学会发掘新闻事件中的“色彩”,从根本上培养一种文学化的新闻写作习惯。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融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行业开始注重文学性对其发展的帮助和影响,纸媒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改革,靠写作的改革。因此,唯有让消息写作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在散文化与故事化之中传播新闻,才能使纸媒行业更加成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能使越来越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才能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逐渐提高受众对新闻的阅读兴趣,让优秀的新闻作品持久传播。

参考文献:

[1]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N].新华社,1997-07-01.

[2](美)Melvin Mencher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樊江涛.唐山13位农民兄弟惜别郴州市民[N].河北日报,2008-02-24.

[4]胡俭.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N].扬州日报,2011-03-08.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故事化散文化媒介融合
下水作文大家谈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58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4:49:26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43:21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活力(2016年8期)2016-11-12 17:46:30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52:33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1:10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4:59
有深度 才有力量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7:28:36